青年主動參與社區工作,為 20 年後的生活準備/《山村有教室》新書推薦
文/吳慧瑜 資深社造工作者,曾任臺北市奇岩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祕書
「社區」,是我 20 年來學習的最佳場域。此次得到方雅慧老師的贈書,看到 7 個青年公益推動者的故事深感敬佩,因為在社區發展的推動過程中,青年「主動」參與並非容易的事情,而從這些故事中,看到臺灣青年以自己關注的議題出發成就社區「美事」,真的令人讚嘆!
社區參與: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雅慧老師在書的第 2 部提供青年公益教育設計發展流程,在社區實務確實非常受用。
社區的改變基礎,從「一個人」開始累積,未來就能攪動一群人共同加入,那麼其力量將是驚人的。7 個案例的經驗跟我本身社區經歷雖有差異,但是內在的改變脈絡是一致的。一個人、一個議題或問題的啟發,引發參與者「想」改變的心,緊接著吸引一群理念相同的夥伴參與,過程中產生攪動、激盪,最後找到著力方向勇往邁進,這是無限延展的「改變」歷程與學習過程。
其實「參與」本身就是「服務學習」,透過工具書讓青年的公益行動能有所參考,且如簡介所言「設計得宜的服務學習,結合了夥伴協作、素質、永續、團結、有利社區永續發展、安全、價值觀省思等元素,能為弱勢社區、參與者及主辦組織都來帶正面影響力。」
以我個人的社區經驗來看,開始投入社區工作時,組織前輩的「身教」讓我了解「做中學」的重要性,每個計畫或活動的規畫執行,都呈現出自己對組織、對個人的價值與態度。因我個人過往在環保團體工作的資源累積,便成為我在社區第一線工作推動的重要連結,也因此面對「環保社區」、「生態社區」等目標上,這些資源幫助我想像社區的未來。
找到自籌能量方能永續
既然以「青年公益」推動為軸線,如何讓青年得以兼顧「理想」與「現實」是很大的挑戰。
書中幾個案例提到,透過政府支持或募資方式啟動公益行動,初期此做法能減少財務壓力確實可行,但是朝向「永續」目標,還是得在運作的過程中找到自籌的能量,不過我認為青年創意無限,「公益」參與所產生的多樣性,必定能改變臺灣社區,這點是無庸置疑的,而每個參與者也都在「改變的軸線」上佔有一個位置,並發揮最大的效用。
感謝雅慧老師團隊們的用心,讓我拜讀過程中得到許多啟發,且增強我對社區工作的信心。真是萬分感謝!最後,還是得說,現在的自己正在為 20 年後的未來準備,我們開始參與行動了嗎?
延伸閱讀:
保育與發展的兩難,「生態旅遊」是否為解方?/「森社場所」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