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死」或「餓死」的矛盾心情 當石化產業掏出大量回饋,地方該怎麼面對?

示意圖,非六輕廠區。圖/Alexander Tsang @unsplash

整理/劉彥良

「甘願給毒死,莫給餓死」一位麥寮居民的喟嘆,顯示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下,在地居民的無奈選擇。2010年的兩場大火,燒出麥寮居民的健康疑慮。激烈的圍廠抗爭,促使台塑積極提供社會福利、協助當地產業發展。當麥寮居民的生活與台塑密不可分,產業轉型資源對應汙染與工安威脅,使得麥寮與台塑間,逐漸編織出愛恨交織的網絡。

清華大學社會所師生發起麥寮訪調團隊,於2013至2020年間,至麥寮進行八次訪調,梳理麥寮居民與台塑六輕間的利害網絡,將第一階段研究成果,集結為《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一書,於今年6月出版。本文整理部分章節內容,看見台塑如何投注資源,與麥寮結下難分難解的拉扯與羈絆。

面對「萬惡六輕」,居民為何不反抗?

六輕不只影響環境和健康,對於麥寮而言,六輕是巨大的存在,對社會生活中各方各面產生了或顯或隱的影響因素。本書研究的母題,是六輕對麥寮社會生活的不同層面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形成了什麼樣的關係。整體而言,麥寮訪調團所做的是以地方社會為對象的社區研究。

我們扮演「說故事的人」,盡可能如實將麥寮居民鑲嵌於當地社會之中的生命經歷、地方知識及各種特殊情感給呈現出來,這種「轉譯」的過程,有助於我們、以及往後的研究者,更能夠從地方的角度出發去了解麥寮當地,而不再是以某種救世主姿態的研究者身分「空降」於田野。

在第一次訪調前,團隊中的許多夥伴,多少帶著「萬惡六輕」的義憤填膺走進麥寮,並困惑「居民為什麼不反抗」。經過訪調後,終於了解「代誌嘸那麼簡單」,六輕與麥寮的關係遠非「帶來污染的工業區」如此單純,而是以更為複雜、深層的方式,與麥寮居民的整體生活絲絲扣連。

引自麥寮訪調團自述投入研究的心路歷程。

傷害環境的汙染源 卻扛起地方六成財源?

透過對當地人的訪談,68.3%受訪者提到直接衝擊感官的汙染,他會從嗅覺上的異味、酸臭味、雞屎味等,感受到六輕所帶來的汙染,即便分屬不同職業,也都有共同、廣泛的異味經驗;在視覺上的描述,如地下水中的雜質、顏色異常、落塵等,也常被當地養殖漁民所提起。

更有受訪者直接提及化學專有名詞,最常被提及的是「砷」的概念,如地下水的砷含量過高,或健檢報告的中砷濃度過高等。

然而對麥寮鄉的行政而言,六輕所繳交的稅收已是鄉政不可或缺的財源。以2011年為例,六輕所繳交的地方稅已占麥寮鄉年度總預算的65%,豐裕的自有財源,使前鄉長林松利將鄉鎮主軸定位為「福利之鄉」,提供各項補助、免費措施等社會福利。除了麥寮鄉,雲林縣的農業轉型,也仰賴台塑的經費支持。

溫室示意圖。圖/CRYSTALWEED cannabis @unsplash

2010年7月六輕大火過後,在時任縣長蘇治芬要求下,台塑承諾提撥30億元做為「雲林縣農業發展安定基金」,協助雲林農民建置溫室,阻隔外在環境干擾並發展無毒農業。從農業轉型的基金來源來看,這形成一種高度不平衡的矛盾共生(symbiosis in contradiction),因為提供農業轉型所需的金主,正是讓轉型變得不可避免的環境汙染源。

批判六輕,卻要靠它才能過活

六輕存在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為不想離鄉背井,卻又不願從事農漁牧業的青年,提供其他的就業空間。根據一位六輕包商員工估計,麥寮八成的受雇者和自營業者,都跟台塑有關係。雖然這個數字不見得正確,卻可由此理解六輕在麥寮人心中的某種份量。

「以我的觀點來說,不能一直都說他們不好,像我三個兒子如果今天台塑沒來,他們就出去啦,你怎麼要一直說他們壞?但又想更嚴重是,不知道吃不吃得到老?裡面那麼毒,賺得到吃不到,你要怎麼說?這就是麥寮人的悲哀。」

地方社會在批判六輕的同時,卻又不得不依賴台塑,一位受訪者坦言內心的矛盾。

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體現在麥寮人的身上,是不同時期的人,在種種無奈下的選擇與承受。

(核稿編輯:程士華)

書籍資訊

《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
清華大學麥寮訪調團(陳瑞樺、楊淳卉、柯廷諭、陳震遠、盧敬文、 羅景賢、 何孟樺、魏揚、劉佳琪)著,群學出版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