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把錢給了斷肢的乞討者卻發現他原來好手好腳,為什麼該為他高興?
編按:
NPOst 邀請資深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阿北,每週六晚上隔空問診(大誤),回答關於非營利工作領域的問題。無論你是志工、NPO/NGO 工作者、捐款人、有志投身公益者,都可以來填表單問問題喔!褚阿北每週將抽出 1-3 個不等的問題來回答,現在就來舉手發問吧!
抱持懷疑的 21 歲大學生:
阿北,我是個大學生。上次在南部某個火車站看到一個乞討者坐在地上,眼前放著一個碗,看起來像是少了一隻手,我就把身上僅有的 100 元給了他。
但過沒多久再經過他,也許是要收工或因為人少了,我竟然目睹了他把手伸出來!原來之前是藏在衣服裡了⋯⋯當下很想叫他把錢還回來!後來我在火車站還是常遇到他,每一次都看到他把手放在寬大的衣服裡,眼前放著一個碗。
有了這次的經驗後,我就開始對一些人抱持懷疑的態度,也不像以往一樣會想做點什麼。但我這樣想是否太嚴厲了呢?究竟該怎麼看待才好?
溫柔同理的褚阿北:
一個行乞者沒有你想的那麼不幸,又怎麼樣?
我一個當導遊的朋友,最近告訴我一則故事。他有一個「貴婦」級的團員,他們到曼谷一個小時收費 200 元的店家享受按摩服務,付帳時,這位貴婦除了給 200 元,又加了 500 元的小費。
這位導遊朋友覺得很生氣,想要出手阻止這位貴婦「炫富」。但是平常傻大姐似的貴婦,卻說了一句讓我的朋友啞口無言的話:「你不要這樣。說不定他辛苦這輩子,就只會遇到我這麼一位好客人。」
同理心的惡性競爭
當我看到你的問題時,我就突然想到了這個故事。一個行乞者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窮、那麼不幸,那又怎麼樣?這並沒有改變他行乞的本質。你是因為他「行乞」這個行動而起惻隱之心的,而不是希望他墮入「鬥窮、鬥慘、鬥可憐」的圈套中,不是嗎?
不知道你看過《貧民百萬富翁》這部電影嗎?控制印度、孟買街頭流浪兒的黑道,為了增加他們在街上行乞的「競爭力」,「出道」時會先訓練他們用童稚純真的歌喉唱歌打動人心,練成之後,就用燒紅的湯匙將孩子的眼球挖出來,一個原本會唱歌的小乞兒,從此就變成更加有「競爭力」的失明小乞兒。
期待看到更不堪的狀況,不就是同情心的惡性競爭嗎?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人人都願意對流浪兒出手幫助,趁他們繼續向下沉淪之前,盡快扶他們一把,不就會縮短、減輕不幸嗎?
縮短在街頭流浪的時間
就像專門扶持無家者的「人生百味」夥伴巫彥德與朱剛勇所說的:「一個無家者在街頭流浪的時間越短,他離開街頭的機會就越大。」
說不定你看到的乞丐,只是剛巧在短期性的人生失意低潮,無路可走之下才出此下策,他內心必然也為自己的行騙充滿了羞恥心,一旦找到路子就會離開街頭行乞的生活。若每個人都堅持要看到他真的斷手斷腳,否則不肯伸出援手,以至於他無計可施,走上自殘之路,變成真正的殘疾人士,那麼他要重回社會正常生活的路,就會更加坎坷了,不是嗎?
《貧民百萬富翁》這部電影裡面,還有一個很容易忽略的小插曲:當流落街頭的小男孩傑馬勒在泰姬瑪哈陵被打後,有一個美國觀光客大方的施捨了一張 100 美元(約臺幣 3000 元)的大鈔給他,拿到這筆錢的傑馬勒,在地下道口遇到一個 2 眼全盲的乞丐,便毫不猶豫的把這 100 美元給了瞎子乞丐。
因為傑馬勒知道,自己好手好腳,日後還有希望,但這個瞎子乞丐,日後肯定還會有漫長的悲慘生活。
給予不是施捨,是信任的展現
如果我是你,發現一個本來因為肢體殘缺、讓我難過掏錢的乞丐,竟然是好手好腳的話,我可能會告訴自己,不要為了自己上當而生氣,而該為他高興。一個人必須靠欺騙才能活下去,心裡肯定不好過,一旦有機會,就會趕快離開這樣的生活,當他稍微有些能力時,也肯定會同理幫助那些不得不靠著說謊才能度過難關的倒霉鬼。畢竟如果不是走投無路,誰會選擇坐在街頭行乞呢?
「搞不好他在街頭行乞這麼久,就只遇到我這一位好客人呢?」或許,在一個人窮途潦倒、懷疑自己為什麼要活下來的時候,你用一點金錢展現出來的信任,會在絕境中起激勵的作用,因此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也說不定。
無論如何,一個拋下所有尊嚴、低頭在街頭行乞的人,人生肯定已經夠糟了,他的手腳有沒有真的截斷,會是重點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