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世界少了我們不會怎樣,但有了我們會更好!」/講茶、臺灣好漁的友善生產創業觀
名稱:社企永續發展城市 106 年度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
時間:2017 年 8 月 31 日(四)18:00~21:00
地點:臺北社企大樓 3 樓(臺北市中山區八德路 2 段 174 巷 28 號)
主題:SDGs 社企推廣講座|友善生產創造新價值:傳統在地產品也可以很不一樣
做好事能創造商業價值嗎?如果有耐心、不求快,也許答案就是肯定的。臺北市政府這次以「友善生產創造新價值」為題,邀請了從傳統茶農起家的「講茶」和新創品牌「臺灣好漁」齊聚一堂,分享各自對友善生產的思考與期待。
講茶:以教育傳承茶道,推廣臺灣茶文化
「為了永續,就要有策略的讓它長期經營,自然就不會追求馬上回收。」現任「講茶」行銷經理湯尹珊用這句話來表達對「友善生產」的看法,而她的「策略」就是透過「教育」來實現。
湯尹珊出身於 1950 年成立的茶農世家「講茶」,身為第 4 代的她,10 年前意識到臺灣茶面臨的困境,基於使命感而辭去工作、回鄉種茶。除了傳承家業,她也企圖以教育來深入人心、改變茶產業,於是成立了「講茶學院」。
「講茶學院」是一個致力推廣臺灣專業茶相關課程的教育機構,附屬於「講茶」品牌之下,成立於 2015 年。所有課程皆分為入門到進階,提供學員完整又精準的訓練;同時,講茶也提供專業的茶類認證課程。除了公開課程,講茶學院也協助各大企業進行內部專業人員培訓,並定期舉辦專業人士之茶類研討講習和茶葉品評會。
湯尹珊分析,手搖茶飲料店和瓶裝飲料茶隨處可見,而質感和較高消費的品飲市場則被外來的「咖啡」與「紅酒」文化瓜分。早年臺灣人在榕樹下泡茶、聊天的愜意景象已不復見,「泡茶」甚至還被年輕人視為古板的事。
「來自不同山脈和產地的臺灣茶,各自將風土特色表現的淋漓盡致,也因著不同的發酵與烘焙過程,使臺灣茶更加讓人驚艷,廣度和深度都不亞於紅酒。」即使面臨臺灣茶產業的「內憂外患」,湯尹珊對臺灣茶仍深具信心,相信其內涵與質地,絕對具超越紅酒文化的可能。
不過,湯尹珊也點出了臺灣茶在推廣上的困境。她認為,臺灣烏龍茶的雖內涵值得探索,到目前為止,臺灣茶的品飲方式仍以小壺沖泡為主,但小壺沖泡需要了解茶葉量、水溫、浸泡時間等因素,泡出一杯好茶需要一定的技巧,導致追求便利的現代人敬而遠之;反觀紅酒文化,有固定的飲用方式和搭配的菜餚,連用餐前後所對應的酒類都有規範,較容易被年輕族群與各國消費者接受。
基於這些對臺灣茶文化的觀察和擔憂,近年「講茶」也申請成為了 B 型企業,藉此推動生產履歷及碳足跡、水足跡,未來這些成果也將回饋至「講茶學院」,讓消費者更加了解臺灣茶的內涵和深度,提高臺灣茶和茶產業的價值。
另一家同樣重視友善生產的公司還有「臺灣好漁」,與「講茶」不同的是,臺灣好漁為新創公司,它的考驗則是來自如何「從零到一」。
臺灣好漁:轉職創業,用專業解決社會問題
臺灣好漁創辦人陳敬恆引用了電影《征服情海》中的經典橋段,來說明自己創業初期的狀態。
電影中的男主角原是一位炙手可熱的運動明星經紀人,因某日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提議公司應以「質」取勝的建言後,引起公司不滿而被開除。男主角的事業頓時從巔峰跌到谷底,就在他離開公司前,問了辦公室所有人一句:「誰要跟我一起走?(Who’s coming with me?)」最後,只有一名 2 線球員和一位小會計願意加入他的行列。而就在他們一起離開公司後沒幾秒,辦公室立刻又恢復了正常運作,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
陳敬恆認為,這個橋段反映了創業初期一定會面臨的困境,包括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有誰會願意加入、夥伴上哪找、各種開支誰來買單等,「當我們在做這些所謂『友善』的事情,總是叫好不叫座,『誰來買單』則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不過,他也強調,「創業就像電影裡的劇情,世界少了我們,根本不會怎樣,地球會繼續運轉;但有了我們,世界會更好!」由陳敬恆所創辦的「臺灣好漁」就是一個透過販售健康、無毒之漁產品,來解決各種水資源問題的品牌,並透過製造和銷售的過程中,推廣對環境友善、對人體無害的養殖方式。
2012 年時,陳敬恆偶然和一位同時在大學教授水利工程、一邊和妻子兼職賣魚的牧師對談,得知這位牧師正在用水利工程的技術改良魚類養殖的方式,且過程中不投放任何生長激素或有害藥品。這項創新的技術不但兼顧了食品安全,也為生態永續帶來福音。
當時深受啟發的陳敬恆發現,用專業去回應社會問題,原來並非遙不可及;他也進一步認識,原來長期下來,透過改善生態養殖工法竟能為環境、大眾和漁民帶來許多正向效益。於是同年,他離開了原本資訊公司高階經理人的職務,轉行成立了「臺灣好漁」,自此踏上創業之路至今。
同時,近年臺灣食安風暴頻傳,民眾變得更加重視食品安全,使臺灣好漁獲得不少消費者的支持,公司的營業額也開始以倍數成長。臺灣好漁近期也獲得了星展基金會的贊助,成為來自全球社會企業中獲得款項贊助的其中一家,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已累積了初步成果。
投入耐心,傳統與新創皆能為社會盡心
在投資領域中,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指涉對風險有較高承受力、且對資本回報有較長期限展望的資金,通常這樣的創投業者對風險有極大的接受度,也會給予創業家極長的時間去失敗和嘗試。
這樣的說法,對創業家來說也許一樣適用。以「講茶」和「臺灣好漁」的經驗為例,一個是傳統農業、一個是新創事業,卻同樣都對正在做的事投入「耐心」,替自己和環境的長遠未來盡一份心力。
延伸閱讀:
【活動現場】能源轉型從個人做起,不再是空談!/DOMI、一人一千瓦談能源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