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不想蓋高跟鞋教堂,臺灣農村的社區發展還有什麼想像?

編按:

NPOst 邀請資深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阿北隔空問診(大誤),回答關於非營利工作領域的問題。無論你是志工、NPO/NGO 工作者、捐款人、有志投身公益者,都可以來填表單問問題喔!褚阿北每週將抽出 1-3 個不等的問題來回答,現在就來舉手發問吧!

虛心取經的社區規劃師:

阿北,我目前是一個社區規劃師,幾年以前有上過你帶的社區營造規劃師的訓練課程。我的疑問是,很多人批評嘉義布袋花了好幾千萬蓋的高跟鞋教堂,除了建築本身及造型美感引發臺灣建築界討論之外,也很多輿論認為玻璃高跟鞋教堂的建築設計,與當地以濕地、漁村景色為主的沿海環境沒有關聯,缺乏在地思考。

批評當然很容易,因為臺灣酸民很多,但是具體要怎麼做,才能把歷史面、文化面、環境面、藝術面或宗教面都連結起來,卻好像沒有人提出一個方法。聽說你除了在國外的 NGO,在臺灣也有一個國際團隊,而且在同樣是嘉南地區的「西拉雅國家風景區」進行產業輔導已經快要 2 年了。不知道你可不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經驗,以國際 NGO 的視野來看,在臺灣做社造要注意哪些事項?

深耕西拉雅的褚阿北:

思考社區發展的前提,必須是如何在不改變原本當地民眾的生活方式、以現有資源為要件的前提下,帶動地方產業。

社區發展:與在地連結,永續經營

如果以為社區發展,就是跟大學系所或是育成中心合作,讓沒有實際成功經營經驗的大學教授、跟社區毫不相關的大學生們到社區來「創作」或是「產業輔導」,不免就會流於膚淺的想像,所以很容易就看到奇怪的彩繪,或是奇怪的文創商品,而「奇怪」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這些東西不美,而是跟在地的生活元素毫無關係

所以從一開始,社區工作者就要跟社區成員形成清楚的共識──社區不需要透過「蓋建築」(像是高跟鞋教堂)或是「引進舶來品」(像是 Hello Kitty 的伴手禮盒)增加前來西拉雅的遊客。可以在不改變原本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將原有的農產品加工「行程化」(像是焙灶寮 5 天 4 夜烘製炭焙龍眼的在地旅行);並且客層分為本國遊客跟外國遊客,比如說本國遊客鎖定「文青」,而外國遊客則設定在「第 3 次來臺灣、喜歡臺灣,但不想再重複去已經去過的地方的日本觀光客」。

如此一來,就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將自己的社區專門營造成為吸引這 2 類人的氛圍,不但可以吸引人潮來拍照打卡,而且每一個相關的產業都會因此實際受惠,看到了實際效果的社區成員,就會有動力將這樣的創新,變成永續經營的一環。

故事行銷很重要,但是⋯⋯

故事本身必須要是真的。

代表高跟鞋教堂官方說法的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管理處曾說,臺灣嘉南沿海地帶,過去曾經因烏腳病盛行,導致一名將軍鄉的王姓女子在婚前發病,必須截斷足部,無法在結婚時穿上高跟鞋展開全新的人生,所以在布袋鎮建造一座象徵未來幸福的玻璃高跟鞋教堂,可藉此彌補當年許多因烏腳病而被迫截去雙足女子的心中遺憾,完成她們的夢想。

但是,這個故事同時也帶來了爭議,因為當地烏腳病史相關文獻並沒有任何關於高跟鞋的記載,把高跟鞋與當地烏腳病史扯上關係說法未免太過牽強。

位於嘉義縣布袋鎮的高跟鞋婚禮教堂,主結構由鋼架與玻璃組成。圖/紅色死神 @ flickr, CC BY-NC-SA 2.0

以西拉雅為例,我們進行「故事工作坊」訓練在地商家跟導覽志工如何「說故事」,並不是把一個現成的故事丟給社區,也不是捏造出一個好聽的故事,而是跟社區的所有成員一起坐下來,讓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種族,西拉雅風景區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代表,把共同的文化記憶找出來。

閩南人的龍眼農說自己的祖先在巨大的野生龍眼樹上摘龍眼,中午就坐在樹上吃家人用繩子吊到樹上的便當;信奉當地傳統信仰的西拉雅族人分享他們聽過的創世傳說、以及一年一度的夜祭;信仰基督教的西拉雅族人則說他們如何從《聖經》中保存了族語;年輕人說他們怎麼拿著開山刀去沒有路的淺山地區探險;老人說,記得小時候,曾文跟東山之間的山裡面有一條專門挑筍子的棧道;新化的牧民說他們從小就在山區養山羊燻羊肉;玉井的芒果農說他們如何用龍眼柴來燻芒果乾;梅嶺的梅農說他們如何把慣行農法的梅園變成了有機梅園;越南來的新住民說他們怎麼在當地採咖啡;寺廟的出家人說他們如何從明代以來,每到清明過後都在廟裡製作龍眼花茶;關仔嶺的泥漿溫泉旅館說著日治時代的不動明王廟⋯⋯。

當我們收集到各式各樣的故事以後,就把這些故事放在一起,一起討論,找出一個最大公約數,連結成一個「公版」的完整故事,跟參與的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關係,大家都能夠接受、沒有爭議性的「西拉雅」故事。

聚攏不同背景的「西拉雅人」開設故事工作坊。示意圖/Matthew Henry @ Unsplash

於是,這個公版的故事裡面,串連了不同族群賴以維生的不同服務產品、農產品,裡面的元素包含了語言、竹文化、焙灶寮與窯文化、土匪窟,慢活、有機、放伴、壟山、明代傳下來的龍眼花茶、樹上便當傳統、以及許多即將面臨失傳的手藝。

這個故事裡面,也刪除了那些關於宗教、文化、歷史當中會有爭議性的元素,像是創世傳說、傳統樂器、宗教,因為沒有共識,所以不應該在這故事行銷的時代,出現在公版的故事中。

社區成員共同寫出了公版的故事之後, 有了自己故事的西拉雅,就找到了跟臺灣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定位,也就是說,原本一個大家都覺得沒有特色的地方,就可以變得很有特色了。

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一句話就好!

公版的故事確定以後,就要幫助每一個社區成員,找到屬於自己、讓人無法忘記的「一句話」,作為「個人」版本的故事,這些故事可以讓外人立刻產生興趣,而且聽過一次便難以忘懷,舉例來說──

1. 崁頭山沒看過自在的開在廟裡面的咖啡館吧?就連拜拜都是端著一杯熱騰騰的咖啡獻給神明,能烘焙出得獎的西拉雅咖啡,除了虔誠,更是努力。

2. 五福園(溫泉美食館)人稱「西拉雅公主」的段淑云,她的愛情故事就是關仔嶺之戀的真人版,她對西拉雅的愛,全神貫注的表現在四季時節的料理中。

3. 龍湖山(生態農莊)「我出生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爸媽,是龍眼。」一輩子跟焙灶寮和龍眼為伍的小二哥,他做的龍眼花茶就像他的人,樸實卻又餘韻繚繞。

4. 虎山社區在竹林裡面遺世獨立的美好生活,西拉雅的竹文化,讓世世代代虎山人的生活作息,跟著竹子的生長同步,是西拉雅的筍子達人。

5. 王家燻羊肉從小牧羊的孩子,退休後一心只想找回失傳的阿嬤手藝,全家人以窯為中心生活,四周環繞的竹林,就是一座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食物森林。

生產龍眼花茶的「龍湖山生態農場」。圖/阿北提供

6. 仙湖農場作為新一代的返鄉青農,努力實踐透過農業定義生活美學,同時鼓吹將西拉雅傳統的「放伴文化」,放回現代農業。

7. 善知院延續明代出家人的傳統,與世隔絕的禪修院裡,桂花盛開時,就是這群自耕自食的修行人,遵循古法製作桂花茶的時候

8. 大鋤花間一個小農父親要有什麼樣的決心,多少年的堅持,才能讓子女不懂什麼叫做「施化肥、灑農藥」,世界上唯一知道的農業,就是「有機農業」?

9. 豆讚咖啡號稱西拉雅最北端的咖啡莊園,強調水洗豆的半直火烘焙,讓咖啡一口就回甘,而且一杯慢慢品嚐、從熱喝到冷,體會隨著溫度釋放不同的香氣。

10. 308 老農咖啡像西拉雅族的一匹狼,兀立在月世界的山陵線上,守護著家人和族人,隱世而居,是慢生活、有機生活的西拉雅戰士。

十方源咖啡。圖/阿北提供

11. 十方源咖啡西拉雅的茹素修行人,咖啡就是他們的修行之路,堅持少量多樣咖啡品種,無止境追尋更好的西拉雅咖啡。因為「真正的成功,就是超過過去的自己。」

12. 梅塢天然有機梅園 從小在梅園長大的有機農夫,帶著「我討厭農藥!」這句話生活,儼然臺灣的木村秋則,終於種出奇蹟般的有機青梅。

13. 果農之家守護江家古厝的 27 世傳人,也守護著西拉雅的傳統精神,帶著一把開山刀往專挑沒有路的森林深處「壟山」,過著勇往直前的自然生活。

14. 大坑農場在西拉雅南端的大坑山區養雞起家的蔡爸蔡媽一家人,每年時候到了就遵循西拉雅地方的傳統,抬出大醬缸,醃製自家剛好一年用的醬筍。

15. 高峰咖啡陳得是為了圓西拉雅咖啡夢,不惜傾家蕩產的浪漫阿公,在古老火山口的天池旁,守著虹吸壺,成為自己喜歡的人。

梅塢天然有機梅園提供天然有機的青梅。圖/阿北提供

內容豐富很重要,化繁為簡更重要!

找到公版跟個人版的故事之後,仔細盤點這些故事裡面的獨特原色:「語言、竹文化、焙灶寮與窯文化、土匪窟、慢活、有機、放伴、壟山、明代傳下來的龍眼花、樹上便當傳統,以及許多即將面臨失傳的手藝」,接著要化繁為簡,去蕪存菁,變成非常簡單、但獨特的概念。

在「食品安全」、「與大自然失去連結」、「國內旅遊太貴」的呼聲下,作為一個「地方」,西拉雅透過農產品、農業環境,提供了一個臺灣其他地方不會有的完整「慢生活」跟「有機生活」的好選擇,因此,我們接下來一整年 4 季的在地旅行設計、自然導覽、產品製作而成的伴手禮、微電影拍攝、照片、出版品,通通都從「慢生活」跟「有機生活」這 2 個簡單、但有力的角度來切入,讓人可以慢慢認識西拉雅這個地方,並且強調這是一個可以讓國內外遊客找到臺灣的「hidden gem」(祕境)。

過去從來沒有觀光客到訪過的地方,號召追求身心靈平衡跟有機食物的身心靈雜誌讀者;參加過國外「森林禪修」的人,帶著瑜珈墊組團來到「大鋤花間」,在山林深處的有機咖啡農場打坐禪修,一面認識有機咖啡的生長,在充滿生命力的咖啡樹叢之間, 採集午餐的義大利冷麵當中使用的時蔬,或是摘取咖啡樹嫩尖的葉子烘焙成「一心二葉咖啡茶」,原本「沒有幾個人知道」的缺點,變成了優點──因為這是一個「祕境」。

仙湖農場的返鄉青農,提供在地的龍眼花茶。圖/阿北提供

社區設計:回歸在地,永遠的「進行式」

當然,這些描述只是「讓西拉雅走進世界,讓世界走進西拉雅」這個以「故事行銷」做為社區營造、產業輔導為重要元素的整體計畫的一個開端而已。接著我們要做「競爭力調研」,客觀分析西拉雅的強項是什麼?西拉雅的弱項是什麼?而作為一個「祕境」,西拉雅又是什麼?農產品之中,每個不同的月份有什麼「好物」?

之後,再從國際的成功案例汲取經驗,比如說 Founding Base 這個社造團體在日本島根縣津和野的社區營造,還有從山崎亮(Yamazaki Ryo)的《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之中反覆推敲,討論我們心目中的西拉雅──希望是 100 萬人 1 一次的觀光景點,還是 1 萬人造訪 100 次的「家島」?

圖/Steven Lewis @ Unsplash

接著,按照我們的共同結論,設計出一個可以結合產業的社區營造模式,了解淡旺季不同的需求,去設計在地旅行、設計創新的產品、設計導覽動線、示範如何跳脫框架思考,透過像是「flyingV」這樣的群眾募資網站等,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去做異業結合,一次一小步,但每一步都經過思考,每一步都是社區成員自己的決定。

當然,這些工作都只是一個引導,是一個永遠的「現在進行式」,不會有所謂「完成」的一天。但是必須跟社區一起思考,改變的步調雖然表面上很緩慢,社區卻可以學習到: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也是作為一個國際 NGO 工作者,希望能夠藉由「賦權」(empower)與「培力」(capacity-building)的技巧,帶來社區「軟實力」(soft skills)的真正提升。


新書資訊:

在西拉雅呼喊全世界:褚士瑩發現台灣之旅

作者:褚士瑩
出版社:大田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7/9/12(二)


延伸閱讀:

胡哲生專欄【社創火炬】/尊重社區獨特性,社區創業永續經營

Outbound 社企在地小旅行:在老寮走入一座山,用洗髮精想一條河

「社造計畫」:以社區為單位做公益,更貼近在地需要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