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海外異鄉工作者如何過節?

編按:

NPOst 邀請資深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阿北隔空問診(大誤),回答關於非營利工作領域的問題。無論你是志工、NPO/NGO 工作者、捐款人、有志投身公益者,都可以來填表單問問題喔!褚阿北每週將抽出 1-3 個不等的問題來回答,現在就來舉手發問吧!

好奇的 22 歲大學生:

像阿北一樣長期在外的異鄉人,跳脫出來看,還覺得很多家鄉節日很有感覺嗎?在外工作的人如何排遣無法回家過節的心情?

溫暖又冷血的阿北:

臺灣人不會過節,所以不遺憾。(彈菸)

%e9%98%bf%e5%8c%97%e4%b8%bb%e9%a0%81

農曆新年剛過,大家開始努力減肥了嗎?(壞心)

其實這個問題是過年前收到的,但是阿北決定留到過年後再回答,才不會因為溫暖的回答流於感性,讓大家以為冷血的 NGO 工作者阿北竟然是個充滿感性的文藝青年。(誰這樣想了)

我真心覺得如今大多數的臺灣人不大會好好過節,也曾經寫過一篇叫做「不會過節的臺灣人」,感嘆臺灣人遇到節日無非就是放假,短一點就在家睡覺,隨便出外玩一玩,連假就是搶高鐵跟火車票回家,假期長一點就出國,總之跟節慶本身似乎都沒太大關係。

我記得在臺灣念博士班的越南朋友荷安曾說:「我剛到臺灣的時候,過農曆年時特別失落,因為越南人為了過年,要整整準備 2 個月。但臺灣人好像就是大年夜隨便吃個火鍋,隔天早上拿個紅包、出國去玩,年就這樣過了。」

荷安說在越南,每到過年前,母親總是會花 2 個月去收集過年要用的食材,從哪個親戚那兒收到當季剛收成、品質特別好的糯米,或從哪個朋友那兒買到做菜用的南北乾貨,一家人雖然不富裕,但隨著家裡廚房「過年專區」的食材逐漸堆高,年節氣氛也越來越濃厚, 光是看著、想著這些過年才可以吃到的好料,全家大小就充滿對過年的期待與快樂。

所以如果是在便利商店預定宅配年菜,或是去年貨大街一次買齊,其實不算會好好過年啊,只是用平常的方式,比平常更加暴飲暴食而已。

圖片來源:https://goo.gl/SXjZZs

圖片來源:https://goo.gl/SXjZZs

會過節的人,不需要奇特的節日,泰國的父親節、母親節就能讓參與過的每個人都為之動容,就是很好的例子。許多人出國,無論是到德國參加啤酒節,或是去日本新年參加「初詣」(はつもうで),看著外國人的節慶過得有滋有味,心生羨慕,回到自己的家鄉卻仍然不懂如何過節、不會渡假,本來可以享受的美好生活少了一大半。如果不會過節,就算把緬甸的潑水節搬到中和華新街、穿著浴衣的日本夏日祭搬到北投,或是巨大的聖誕樹搬到百貨公司前面的廣場,這些膚淺的活動本身,都不會讓臺灣變得比較迷人。

想要好好過節日,必須先將節慶跟自己的文化傳承、自然時序的底蘊緊密結合,用分享的慶祝形式來感受真實的人際關係,透過與傳統的連結來創造未來的記憶,透過把節慶過好,變成「很會過節的人」,而不是為了誰辦豐年祭、矮靈祭吵得不可開交,變成「很容易有過節的人」,一下烤肉,一下穿和服,一下子南瓜萬聖節,爭奪節慶的所有權,用各種半調子的節慶把日子亂糟糟的填滿,卻忘記了節慶對社會的療癒力量,以及文化的傳承意義。

一年 365 天的節日很多,在多元的現代社會,本來就沒有什麼節日是「所有人」的,到底誰應該過什麼節日,誰擁有什麼節日,什麼節日該放假,往往成為爭吵的來源。

德國的脾酒節/圖片來源:https://goo.gl/L4Hg5U

德國的脾酒節/圖片來源:https://goo.gl/L4Hg5U

如果大多數臺灣人都只是這樣過節的話,我不覺得身為一個在海外工作生活的臺灣人,沒有回臺灣過節有什麼特別遺憾的。因為就算回國,我的家人、朋友也都出國去旅遊了啊!難道你們自己出國去玩,卻要阿北特別回臺灣當打更的人,敲著鑼整夜到處巡邏,幫大家看家嗎?那未免也太壞心了!

過節是異鄉工作者好好檢視自己的機會

海外的 NGO 工作者應該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好好捫心自省想 2 個問題,一個是往內看,另一個是往外看──

1 往內:為什麼不回家就不能過節?

2 往外:我能為無法回家過節的人做些什麼?

為什麼不回家就不能過節?

不回家當然可以過節,過節也不一定要在家,要不然為什麼那麼多人過節出國去旅行,甚至特地去國外過跟自己沒關係的、別人的節?

放了假不想留在臺灣,卻到東北亞的日本去「過節」,到各大小地方去各式各樣的祭典,其實就是不會過節的人,對於會過節的人的一種致敬方式。從學習穿浴衣、繫和服的腰帶,了解祭典的時間和順序、該吃什麼、該怎麼進行儀軌……從這些細節中感受「過節」的美好。

一個懂得把節日過好的人,就是一個會生活的人。只有會過節的人,才擁有對文化的「解釋權」。

圖片來源:https://goo.gl/w11weG

圖片來源:https://goo.gl/w11weG

生活的滋味是經營出來的。比如說丹麥人很會過生活,丹麥人的生活方式叫「hygge」,代表溫暖、舒適的意思。丹麥是個小國,但生活裡面如果有燭光、咖啡、紅酒、糕點、羊毛毯、毛襪或親密的親友,無論在哪裡,都會營造出溫暖、舒適的美好生活感受。我一位同樣在 NGO 工作的丹麥同事,雖然在泰國生活,整天出差,但是他在異鄉生活中「hygge」的元素卻很齊備,從來沒聽說過他在異鄉過節的時候會覺得寂寞。

如何享受 hygge 的美好,邁向幸福人生?天下雜誌曾經綜合《電訊報》、《紐約時報》、《衛報》、BBC 等,作出 6 點建議,我在這裡簡述如下──

  1. 享受燭光: 丹麥是全球蠟燭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丹麥人平均每人每年燒掉約 6公斤的蠟燭。(阿北的溫馨小叮嚀:神案上拜拜的蠟燭不算吼)
  2. 創造一個快樂的家:丹麥人用木頭家具、皮革與毛毯製品的家居布置,增加丹麥人的視覺與觸覺體驗,也讓回家成為一件幸福的事。
  3. 品嘗美食與美酒:不用吃豪華的山珍海味,在家喝一杯熱巧克力、一壺有機茶,或是幾口熱紅酒,再配上手作糕點,就能帶來幸福感。
  4. 與親朋好友相聚:有一小群真正的朋友,最多 3、5 個就夠了,伴著喜歡的飲品和手工糕點,享受聊天的樂趣。
  5. 享受停機時間:什麼都不做也不會有罪惡感,既然沒事就不用拿起手機猛刷,因為沒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其實你正在享受 hygge。
  6. 為簡單的事情喝采:擁有低度期望。擁抱簡單,拒絕昂貴的品牌或奢侈的消費。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當然就是最美好的回報。
圖片LN

圖片來源:https://goo.gl/2rC0YT

我能為無法回家過節的人做些什麼?

選擇在海外工作的臺灣人,基本上都有行動的自由,只是過節時我們「選擇」不回鄉。但並非每個人都像我們這麼幸運,在 NGO 的領域中,有那麼多無法回鄉過節的人,可能是海上的漁工、陸上的長期照護幫傭、工廠工地的勞工,或因為戰亂失去家園的難民。如果你也感受到那種不能回家過節的失落,他們的失落感肯定超過你百倍千倍。所以我們可以做幾件事──

1. 幫在臺異鄉人過他們的節日

加入在地那些幫助這些行動自由受限或無法選擇回鄉的 NGO 組織的志工行列,無論是組織在地小型的傳統慶祝活動,或是提供場地、募款等,盡量讓這群人能夠在遙遠的異鄉,也能享受到節慶的「hygge」。

2. 幫在臺異鄉人過我們的節日

在過重要節日的時候,邀請 1 個或 3、5 個移工加入我們的慶祝活動,趁機解釋每一個活動的意義,讓他們有機會認識與工作無關的臺灣朋友,體會臺灣的善意,之後還能保持聯繫,甚至在移工、難民回國後,趁過節的時候互相到對方的國家拜訪,開啟一輩子的友誼。

3. 檢視自己內心的歧視與偏見

既然我們羨慕過節日的美好,喜歡去日本、韓國過各種當地的傳統節日,甚至遠道去德國參加啤酒節,為什麼卻沒有多少人想到去越南、泰國、印尼這些文化也很豐富悠久,也都很會過節的東南亞國家參加傳統節慶呢?何不成為一個種子,把自己美好的體驗傳達給身邊這些在異鄉社會底層求生的移工,讓他們也能以自己的文化傳統節慶為榮。

圖片來源:https://goo.gl/emVSij

圖片來源:https://goo.gl/emVSij

雖然農曆年剛過,但很快還會有下一個機會、學習好好過下一個節日。希望到下次過節的時候,我們都把握了在故鄉、在異鄉過節的機會,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