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專欄/利他的助人者,必須先對自己好
社會工作者長期處於惡劣的勞動條件,卻受限於種種原因,迫使社會工作者無法輕易具有「意識」出面抗爭。除了本月相關系列文章提及(參考:社工,需要的不只是熱血),社會工作者普遍面臨「三高三低」的核心環境及結構問題,機構常規的潛規則及資方背後的保守右派意識也共同建構、成就了這個惡劣的職涯場域。
我相信眾多基層社會工作者身處的民營機構,都有機構專屬的規則與條款,同時,工作者也可從中看見很多機構運用看似「合情不合法」的包裝來掩飾剝削勞工的具體事實,例如常見的試用期間減薪(可能全薪扣除幾千元至九折薪資等)。
針對此例,依據現行勞動基準法,已經沒有試用期的規定,資方透過虛假的試用期包裝來向勞方協議前 3 個月的薪資額度,操弄話術(例如前 3 個月等同機構也在訓練你、剛進來還需要學習等),並且擺出機構教條的(潛)規則,讓勞方認同這是一個必經的門檻──因為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一點也不奇怪。如果你覺得奇怪,在機構裡就是一個有問題的人,即使你不接受這個遊戲規則。
此外,積欠薪資也時有所聞。曾有社工朋友被機構方欠薪長達 3 個月,過程中因為無法負荷經濟壓力只好主動離職,我反問:「為什麼不採取行動?」得到的答案是:「反抗了有什麼用?狀況不會改變,而且社工圈很小,很容易被秋後算帳。」
資方過於強大,勞工弱小
從這些例子中可以抓出背後的共通點:資方過於強大,勞工弱小。
一般來說,資方總挾帶著廣大資源及人脈,例如新管理主義對於準市場的利潤累積、募款、方案經費的爭奪等,且社會工作者時常因為個案的背景狀況及處遇計畫需要,而與曾服務過該個案的其他單位社工相互討論,以避免資源重複使用。如果社工雙方沒有起衝突,久而久之也會知曉對方的存在,然後在不同研討會或會議中碰見,形成大家口耳相傳、所謂「社工圈很小」的成因。
相對於基層社會工作者通常年資淺、資源薄弱,還需要隻身面對潛規則早已行之有年的民營社福機構,在自己計算完利益得失之後,誰還願意冒這個風險起身反抗?
位於上位的管理階層或資深社工,容易持續舊有的傳統(因為自己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掌握現有的資源權力,以穩健、不願即刻改變現況的保守政治立場,站在資方的一邊,維護既有的利益(苦過來的權力高位),又怎麼願意站在基層勞工的一方,懷疑現有的勞動條件呢?對他們來說,勞動環境沒有問題,有問題的總會轉向提出質疑要改變現況的人。你只是擾動及挑戰秩序及規則的背叛者。
助人的認同與規訓,成為力爭權益的束縛
此外,即便計算完利益得失,可能還有其他根本性的原因讓社會工作者不願反抗。
助人工作者的職業特質想像(例如利他、奉獻精神),可能在高中畢業填寫志願的時刻,深深成為我們是否要踏入社會工作的動力之一,同時也召喚了人格特質上相仿的工作者們:我們要幫助人、我們注重維繫關係、關注公平正義。
但是,這個職業特質的想像也成為爭取自我權益的矛盾情感,一方面我們必須替個案、弱勢族群爭取權益,另一方面當己身權益受損時,我們不斷「失聲」。
誠如本月系列文章(參考:社工,我們為什麼極需要工會?)所提及的概念:若談到薪水就變得很利己、很自私,而違背了助人職業認同,但我們也必須瞭解,社會工作者積極替弱勢爭取權益的精神,其實就是讓自己起身「意識」自我權益受損的核心概念,因為面對資方所開立的惡劣條件,我們儼然成了爭取勞資權益上最為弱勢的一群工作者。我們可以開始反思這個問題:這不是弱勢,何謂弱勢?
團結,是爭取的前提
因此,即便社工職場現況有著諸多障礙,需要面對有龐大資源的資方、社會工作職業工會受限、缺乏社工基層對工會的認同、難以做出有力的抗爭,以致於我們無法即刻改變惡劣環境,但我們現在能做的,是意識到這件事的不合理。從此開始,漸進改變這個風氣,盡一步起身捍衛自己的勞動權益,進而逐漸凝聚認同,讓這個認同可以成為組織強力工會的動能,力爭社會工作者們早已失去的權益。
否然,我們最終也只會見到剛入門的一批批社會工作者們,逐漸(心)死去,日復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