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 專欄/勞工死亡率高,臺灣創新科技支援中東
2015 年 9 月,聯合國(United Nations )發佈了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作為 2030 年以前,成員國跨國合作的指導原則。其中目標 9 為「工業、創新及基礎建設」(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旨在發展高品質的、永續、具有災後復原能力的基礎建設,以支援經濟發展、促進人類福祉、永續的工業化。在其子目標中提到:
- 發展高品質的、可靠的、永續的,以及具有災後復原能力的基礎設施,包括區域以及跨界基礎設施,以支援經濟發展和人類福祉,並將焦點放在為所有人提供負擔得起又公平的管道。
- 透過改善給非洲國家、LDCs、LLDCs 與 SIDS 的財務、科技與技術支援,加速開發中國家發展具有災後復原能力且永續的基礎設施。
- 支援開發中國家的本國科技研發與創新,包括打造有助工商多元發展及提升商品附加價值的政策環境。
勞工,對於一個國家發展基礎建設來說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工地第一現場的勞工卻承受著受傷、意外的高風險。本月,我們專訪了星竑科技Scarlet Tech 共同創辦人黃鉦閔 David,與我們談談中東基礎建設現場的勞工安全議題,以及星紘科技如何透過環境監測、物聯網來改善勞安問題。
星竑科技(Scarlet Tech),2011年成立於臺北,是一間致力於物聯網軟硬整合的公司,他們利用可攜式裝置來測量、監測工作環境,並透過物聯網技術,讓雇主主動維護勞動現場安全,同時符合當地法規規範、節省意外成本支出,更重要的是,勞工的人身安全得以獲得保障。
中東勞工需求量大,死亡率高
目前星竑科技的主要客戶位於中東市場,如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這些國家收入幾乎仰賴石油以及能源開發等傳統工業,經濟價值相當高,因此,他們被稱為「高收入發展中國家」。對這些國家來說,他們的基礎建設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一年大約有 2 萬個建案正在進行中,對勞工的需求也相當龐大。
在勞工安全這個議題中,又以卡達最為世人所知,並有過不少不良紀錄。
卡達,人口不到 250 萬,勞工就占了大約 140 萬人,超過總人口的半數,勞工組成主要來自鄰近國家,如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卡達將在 2022 年舉辦世界盃足球賽,然而,在建設世界盃主場館的過程中,每年 6000 個勞工中大約有 1400 位死亡,死亡率出奇高,幾乎是其他地區的 200 倍。
造成死亡的因素相當多,像是施工現場自然環境嚴峻(如高溫、高壓、高風速)、防護設施或器具不周全、勞工注意力不集中等,而最大的死因則是「跌落致死」、「熱衰竭」,但其實這些致死因素原本都是可以事先預防的。
開發勞工安全產品
維護勞工安全的產品,主要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個人安全設備,像是安全帽、護目鏡、工作服等。第二類則是針對自然環境的監測工具,適用於所有勞工,也就是星竑科技的主要產品及服務範疇。
中東地區最大的航空公司──阿聯酋航空,是星竑科技的主要客戶之一。根據統計,在導入了星竑科技的產品後,一年內勞工中暑的通報案例降低了 60%,成效相當顯著。然而,這是比較成功的案例,仍有許多企業在購買星竑科技的產品後,仍然不使用或不會使用,這也讓 David 傷透腦筋,且他也無法強制要求消費者在購買之後一定要使用該產品,這部分仍需要當地政府透過立法強制執行。
一分鐘了解熱中暑偵測儀
成大醫科畢業後,David 出國念了公共衛生碩士,之後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合作,前往巴基斯坦、孟加拉及阿布達比工作,接著還擔任阿布達比衛生部官員,並協助制定勞工安全的相關法律及規範,這樣的經驗讓 David 看到了勞工安全的重要性,並展開創業計畫。然而,雖然星竑科技的產品成效相當好,價格也並不昂貴,但由於各國政府和企業每年花在勞工安全上面的預算都相當少,也間接限制了市場的發展。
未來,星竑科技除了持續推廣勞工安全概念,也會嘗試將產品與雲端連結,讓遠在他處的政府或利益關係人,都能即時、有效的監測勞動現場環境。此外,星竑科技也將會持續開發其他環境因子的監測,如化學物質、空氣塵埃等。
認知先行,制度跟上
第一現場的勞工,是所有職業中最易遭受職業傷害及意外的族群,要改變整體環境其實不容易。首先,要先制定法律,並建立大眾的認知,下一步則是執行、實施。但在臺灣,大部分的雇主對於此方面的意識還不夠強烈,同時也因政府部門檢查人員不足,導致執行面不夠完善。從教育面來看,若每家公司都進行勞工環境安全認證,並執行相關課程培訓,或許台灣的勞工環境會更安全。
同時,勞工自身也必須具備自我認知的能力,能夠自行判斷所處的工作環境是否安全?有無任何潛在的危險因子?並熟悉勞工相關權利與義務,為自己發聲。如此一來就多了「大眾」可以共同監督環境安全,共創一個安全且良好的工作環境,達成「勞工安全,人人有責」,促進永續工業化。
共同編作:陳昱築、黃敏柔、許致維、盧星蓉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