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觀光】雙龍七彩吊橋,部落觀光的悲劇或契機?

圖/環島走部落

文/特約記者 翁嘉瑩

繽紛吊橋橫跨壯闊山谷,豔麗的橋面與濃綠的山景、雪白的瀑布相互映襯。南投縣信義鄉的雙龍吊橋,又被稱為七彩吊橋,長342公尺、最深達110公尺,號稱全台最長、最深的吊橋。在2020年6月20日正式啟用前,便已吸引眾多民眾前往,開放後更是成為爭相拍照打卡的熱門景點。

象徵彩虹的七色橋面,以百步蛇圖騰裝飾的護欄,吊橋的種種細節融入布農元素。由南投縣政府主導,斥資千萬打造的雙龍吊橋,為地方帶來什麼改變?遭逢疫情,遊客銳減,由農業轉型為觀光導向的部落又能夠怎麼應對?

七彩吊橋與其左側的引水吊橋。圖/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吊橋是如何建成的?

雙龍吊橋跨越濁水溪,連接了此岸的雙龍村與彼岸的雙龍瀑布。在雙龍吊橋旁有一座窄小的引水吊橋,由於引水吊橋直通瀑布,即便設立禁止進入的告示,仍有許多遊客由引水吊橋前往瀑布。但此吊橋最初的設計目的並非讓人通行,並沒有充足的安全措施。

2010年,時任村長全榮賢提議興建一條人行吊橋,避免遊客闖入引水吊橋。2012年蘇拉颱風過境,瀑布周邊農路大規模坍方,時任鄉長史強勘災時再次提議可興建景觀吊橋。直到2015年縣長林明溱赴現場視察,同意協助鄉公所改建水源吊橋為行人通行的吊橋。至此,都仍是以興建吊橋與重建道路並行的方案進行規劃,希望能兼顧觀光與交通。2016年召開部落會議,參加者全數通過「南投縣信義鄉雙龍水源吊橋改建工程案」。2020年初吊橋完工,原訂於4月1日開放,後因疫情延至6月20日才正式開放。

由於雙龍部落腹地窄小,無法容納遊客大規模進入,縣府透過網站與APP的預約訂票系統,採取遊客總量管制。九月初,入園人次加上預約人次已經超過十萬人,一張一百元的門票,帶來可觀的收入。然而,部落裡卻開始傳出不同的聲音。遊客帶來的垃圾、交通與噪音,對當地生活帶來衝擊,大量觀光客湧入的收益也不如預期

諷刺的是,當初雙龍吊橋的興建提案,起自地方官員到雙龍瀑布聯外道路勘災時對美景的讚嘆。原本的聯外道路,本應回應當地交通需求,但在颱風沖毀後,地質已經相當脆弱,修復工程流標近十次,至今仍無法通行。[1]而雙龍吊橋,不受「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規範,僅需送交由縣府審核認定的水土保持計畫書,無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順利完工。

縣府蓋吊橋獲利 卻由部落吞苦果

雙龍吊橋並不是台灣的第一座高空景觀設施。自2007年竹山天梯開始,全台各地興起熱潮,至今光南投縣就已興建八座以上的高空景觀設施。遠見的專題報導指出,各地的天空步道、吊橋幾乎都能順利在一年內回本,具體建設也能為地方首長政績添上一筆,使得各縣市爭先恐後地蓋天空步道。[2]然而,這些吊橋標榜的成功,似乎都只限於啟用後的一至三年,後來呢?

雙龍吊橋比照信義鄉琉璃光吊橋的營運方式,由縣政府營運管理,以接駁車方式接送與疏運遊客,並藉由旅遊動線將遊客導引入部落。然而,遊客多是蜻蜓點水般地前往瀑布、吊橋,鮮少在部落裡多做停留,印證了協調會上全文才議員的擔憂:「會不會遊客只知道有雙龍瀑布,不知道有雙龍部落?」[3]

雙龍吊橋接駁專車路線圖。圖/南投縣風景管理處

許明智和夥伴李弘澤共同執行教育部青年壯遊計畫,並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忽聞布農踏歌聲」,他曾在2020年7月到訪雙龍部落。

當時吊橋開幕不到一個月,他目睹了遊覽車一輛接一輛駛進,感受到當地人對吊橋抱有很高的新鮮感和願景。但他同時也對於吊橋這種一次性的觀光景點,是否能永續經營,感到猶疑。「部落觀光的危險之處,在於難以把部落生活空間和觀光景點拉開距離。觀光客凝視的眼神,對於在地生活的族人確實是打擾。」

吊橋開放一、兩年後,遊客通常銳減至原先盛況的十分之一,[4]地方政府依靠前幾年的榮景回收了建造成本,留給當地的卻是大量人潮帶來的垃圾、阻塞的交通、以及再也回不去的平靜生活。今年一月底召開的部落會議,有居民對於遊客進入部落相當反彈,身為部落居民,他在自己的生活空間裡無法自在穿著,只是依過往生活習慣採收龍鬚菜,卻被遊客無禮詢問是否可賣。[5]

雙龍部落。圖/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疫情前經濟未見提升 疫情後就業問題浮現

居民期待著,吊橋的高人氣能夠吸引遊客,提升在地經濟,進而改善生活,讓在外打拚的遊子能返鄉過日。開園前,縣府承諾優先雇用當地民眾擔任工作人員,提高在地就業率;然而長期參與原住民運動的Savungaz Valincinan指出,「門票收益是縣政府的、接駁車收益是得標廠商的,雙龍的人,只能擔任園區交管行政、接駁車司機,領著最低的基本工資,並且這樣的工作機會也並不多。」[6]

今年五月中,台灣爆發疫情,部落決議暫停開放遊客進入部落。依靠遊客做生意的攤販、按趟次計薪的接駁車司機頓失收入,園區以月薪聘用的13位工作人員的生活卻也並沒有受到保障。經Savungaz Valincinan調查,縣府外包的人力管理公司是以勞務委外案得標,理應與園區盈虧無關。但管理公司先是要求員工簽假扣薪,否則要將人力降至七人,而後即便員工配合簽了假單,今年七月仍然有六名員工遭裁撤。

對此,雙龍村長全得民表示,一開始也對裁員的決策感到錯愕,但後來經過了解,管理公司裁撤三分之一正職員工的同時,也將勞動力發展署因應疫情制定的「安心即時上工計畫」的人員升為正職,同樣也是在地居民。因此相對較能接受。

雙龍吊橋不是特例。台灣的高空景觀設施數量多、同質性高,若無良好配套,難以吸引遊客再訪。當單一建設成為單一收入來源,熱潮過後,遊客數量減少,自然引發當地失業潮。突發的疫情使雙龍部落提前面臨遊客銳減後可能的困境;然封園僅1.5個月便進行裁員,確實凸顯出縣府與外包人力管理公司對勞權的漠視。

即便全得民村長認為讓居民輪流享有在地工作機會或許也是不錯的辦法,但「輪流」也就意味著工作機會的不穩定。村長無奈之言,體現了居民對吊橋想像和現實的落差。如何在以當地居民權益為優先考量的前提下,藉由吊橋引入的人潮,為當地帶來充足而穩定的就業機會,並使觀光效益回歸當地?

吊橋開放 重思部落觀光困境與解方

部落觀光能夠帶來經濟效益,也能凝聚居民向心力,固然有其正面意義。但比部落觀光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什麼樣的部落觀光?自然生態、文化傳承與地方參與,都應與觀光效益同等看待,才可能永續經營。

吊橋開放,帶來人潮,也帶來問題,全得民村長說,「起初縣府有輔導,但不能一直靠縣府,部落也要有自己努力的地方。雖然有準備,但還準備得不夠,也是因為吊橋開幕,我們才知道缺失在哪裡,然後來進行檢討。」未來計畫在部落裡建立展演場,旁邊再設立市集,減少遊客手提重物行走的路程。也希望透過市集整合攤位,低價出租,鼓勵居民前來擺攤。不過,鄰近的地利部落已有成立多年的達瑪巒藝文中心,由達瑪巒文化藝術團進行布農族歌舞表演、文化介紹,[7]若雙龍部落要新設展演場,如何展現二者差異是需要考量的問題。

達瑪巒文化藝術團展演。圖/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至於如何吸引遊客在部落裡停留?全得民村長表示,縣府之前有協助訓練部落導覽人員,但並沒有特別介紹部落導覽的服務。希望未來縣府協助宣傳部落導覽行程,並提高門票收入,將部分收入作為導覽人員的薪資。後期再由部落著手將導覽發揮得更精緻。

盼以吊橋為亮點串連周邊 憑藉在地力量展現原鄉文化

其實,在吊橋興建以前,雙龍部落已有多處小型藝文工作室,也發展出相當成熟的套裝體驗行程,如在地經營最久的達瑪勞翁民宿,結合周邊景點,安排豐富的部落巡禮活動。

經營「環島走部落」Youtube頻道的全偉義與張蕙茹,實際走訪多個部落,透過影像記錄部落風景,也介紹部落文化。偉義與蕙茹認為,雙龍部落文化保存很完整,若能由在地人進行解說導覽一定會非常精彩,且這是外人無法取代的。

雙龍部落出身的偉義,在影片中介紹部落裡兩幅不同的壁畫,從中可以看出部落人與非部落人創作的差異。出自部落居民之手的作品,栩栩如生,自然地帶入感情;非部落人的畫作雖然精緻,但卻無法如實呈現細節,使用錯誤的顏色與服裝,甚至繪製了漢人臉孔。偉義強調,部落的東西還是要由部落的人去做,才會有原創性。[8]

道路邊的涼亭是部落族人的作品,具有文化意義。圖/環島走部落

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郭瓊瑩提醒,硬體設施一旦熱潮退去,反而要再投入更多經費、變出更多花樣,才能吸引遊客。[9]雙龍部落擁有天然美景以及豐厚的文化基底,如今也有吸睛的七彩吊橋;「自己的土地,我們自己做決定。」部落會議裡,居民們展現強烈的地方參與意識。如何兼顧環境與經濟、平衡文化與發展,部落觀光的永續,還是未解的難題。疫情趨緩,雙龍吊橋園區於8月16日恢復營運。承載眾人期盼的七彩吊橋,能否為部落帶來同樣燦爛的光采,值得觀察與期待。


[1] 〈我們的島 第820集 離天空再近一點? (2015-08-10)〉Savungaz Valincinan臉書貼文

[2] 〈全台瘋蓋天空步道 真能救得了觀光?〉

[3] 〈南投新聞 雙龍吊橋營運縣府部落協調雙贏之道〉

[4] 〈全台瘋蓋天空步道 真能救得了觀光?〉

[5] 〈110.01.30雙龍部落會議〉

[6] Savungaz Valincinan臉書貼文

[7] 〈南投新聞 信義達瑪巒藝術團搭配七彩吊橋遊程〉

[8] 〈挑戰腳力極限,南投秘境信義・雙龍(伊曦岸Ishingan)部落・雙龍瀑布 | 環島走部落〉

[9] 〈我們的島 第820集 離天空再近一點? (2015-08-10)〉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