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a 專欄【索瑪花開】公眾質疑的殺傷力,推倒組織一瞬之間

 

作者按:

一個香港女生,NPO i-Action 創辦人,一個與世隔絕的漢生病康復村。每隔週四,希望你們都會喜歡涼山的故事和照片,一切都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是我和他們最真實的走近。

索瑪花開03

自多年前「郭美美事件」後,眼看近年許多慈善組織都相繼陷入信任危機,社會上對「慈善」二字充滿著各種質疑。從對個別組織的不信任,到最後折射出對整個慈善行業的不信任與不滿。以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這無疑是一道很好的推動力,讓慈善組織都盡力完善漏洞、增加透明度。然而,何謂適當的公眾監督、合理的質疑,而又不至於淪落為過度的挑釁、惡意的攻擊?慈善組織又該如何處理和應對,才能取得公眾信任?這都是公眾和慈善組織該深思的問題。

大家還記得去年發生在四川涼山的「索瑪花事件」嗎?當初,就一篇叫《淚》的文章,讓索瑪花和涼山一下子火紅起來。從剛開始鋪天蓋地的同情、心碎、不忍,帶來不少捐款,到後來突然一個大轉變,矛頭又指向了索瑪花,質疑之聲不斷。至今,一年過去,事件已淡出。還好,在這艱困中,索瑪花算是走過來了,沒有因此而倒下。然而,當大家都幾乎忘記了它的時候,其實對於索瑪花、涼山政府,及在涼山進行計畫的慈善組織而言,所造成的傷害和影響並沒有消失,它一直在延續著。

事件發生後,一些原本已和當地溝通好、將派駐義教老師進涼山的學校,最後卻不來了;本來已是較敏感的涼山政府,一下子對於慈善組織更加提防,尤其是境外慈善組織。從去年開始,我就以 i-Action 名義和當地政府溝通一些計畫的可行性,過程中,明顯感覺到他們對於慈善組織的不信任,執行上的難度增加了、自由度也減少。

1176217_166882610188304_1920734525_n

或許,大家當時都只是無心的一個留言與評價,但當集體都在還沒有實證下就莽撞下判斷,從個人到群眾的層面後,所造成的傷害與影響可是非常深遠。最後,輸的是誰?不是索瑪花、不是政府、更不是我們,而是涼山的孩子和村民。

某年地震,我被派往前線做緊急救災。由於當時社會上有一些對我們組織不實的負面評價,使得我們在災區得多做了一些額外的工作,來讓公眾「釋懷」,無異加重了我們的工作量和實際所需。當我從災區回來後,發現質疑還是存在。當年玻璃心的自己,看到那些對組織的負面攻擊評論,還真的哭了整整一個晚上,覺得明明自己和身邊每個同事都在盡力,卻還是被誤會。後來,大老闆跟大家開了一次會議,也帶有點輔導性質。大部份的內容我已經忘了,最記得的是她說「問心無愧」這四個字。

「問心無愧」,或許大家都會認同,慈善組織只要做好自己,真金就不怕火煉,何須害怕輿論或攻擊?然而真的有辦法這樣嗎?問心無愧,的確是每個慈善工作者心中該抱有的態度,但當面對質疑或攻擊時,這些年頭,有多少慈善組織就是抱著謠言止於智者的態度,最後釀成了大家眼中的「公關災難」?於是,大家都學會了,不管是合理的質疑或惡意的詆毀,問心無愧之餘,澄清聲明已不足以被公眾滿足,他們更需要看到實際行動的佐證。但問題又來了,到底慈善組織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讓公眾釋懷?

11807639_380025315540698_4676577536891832094_o

i-Action 服務的涼山村民

某次和一個組織負責人聊天,他打開微博給我看公眾的留言,說:「最近我們被攻擊,不知道是哪來的謠言,大家都說我們把物資坑了,也有人說我們分配不公。」一直以來,他們都在處理大批捐贈的物資,並依他們的評估,捐贈到所需的區域。他們會公佈物資的流向、發放的數量和目標族群,卻堅持不上傳村民接受物資的照片。「我們不想讓這些村民變成受助者的形象。被放到公眾眼前。」

於是有一天,突然有人在微博上留言提出毫無根據的質疑,然後大家就開始跟風附和。朋友說:「大家想要看到孩子、村民手上拿著物資的照片,有的人還說最好每件衣服都拍照,看到他們有穿在身上。但這不是我們的做法,而且不管你怎麼做,還是會有人不滿意,既然如此倒不如堅持自己認為對村民最好的方式。」

我認同朋友所言。的確,公眾雖是監督方,但慈善組織還是要以受益方的最大利益為主導,沒辦法為了堵住一些負面評價而隨意改變迎合。在某些領域,還是要相信自己的專業。

我相信大部分慈善組織的成立都是向善,而非打著旗號來騙錢。只是,就如一門生意一樣,不可能一來就上了軌道,大家都得從不同的錯誤中學習。作為慈善組織,盡力保持透明度,給予公眾一定的信心,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但與此同時,也必須堅持自己的宗旨與原則,不能完全因公眾導向而過分遷就。作為公眾,當然,我們有權利去監管和質疑,但也切忌跟風、麻木、不理性地評論。

慈善沒有光環,慈善組織更非完美,甚至有很多不完美。我們都需要一點「犯錯」的空間。慈善組織亦不該害怕質疑,這是一個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但質疑過後,修正與補漏的機會也很重要。

建立一個慈善組織不容易,要守下去也是步步維艱,但要推倒卻可以是頃刻之間。公眾作為捐贈者、慈善組織作為實行方,我們的共同目標都是一致的。只有一起在可接受的錯誤中學習和成長,我們才能一起往前走。

Sonya

80 後,香港人。從記者、公關,輾轉跳進了 NGO,負責災害管理工作。曾赴前線災區,亦曾派駐四川工作 2 年,專責汶川地震重建項目。後因心繫涼山,辭職成立自己的 NPO「i-Action」,從此與涼山和「痲瘋村」建立深厚感情,更把自己視為半個涼山人。需要養家,唯邊經營 NPO,邊打工賺錢。曾「兼職」空姐,甫又轉為自由攝影師。喜歡文字,喜歡攝影,喜歡以不同身分看世界,用照片說故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