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服員是什麼?弘道讓年輕人也加入照顧的行列
本文摘自《臺灣長照資源地圖》一書
臺灣人對於外籍看護並不陌生,反而對本國籍看護感到好奇,「你怎麼請得起?」這可能是大家第一時間的反應。「我們是居家照顧服務員(居服員),阿公、阿嬤,你們有需要也可以找社會局或長期照顧管理中心(長照中心)喔!」弘道老人基金會新北服務處照顧祕書廖菊圓總是不厭其煩的解釋,因為真的很少人知道居服員這個重要角色。
照顧服務員(照服員),簡單來說就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長期照顧專家,可以在機構裡或是到被照顧者家中提供服務。至於服務費用,目前是以稅收支應,具備申請資格者,依失能程度可分別核定每月約 25 至 90 小時的居家服務,政府最高可補助每 2 小時 200 元。10 年來,臺灣已經訓練出 8 萬個照服員,卻只有約 8000 人留在居家服務崗位上。
臺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新北市身心障礙者福利促進協會總幹事涂心寧說,直到現在,居家服務人力依然嚴重不足;2015 上半年居服員人數只比前年年底多 400 人,卻要分派到 175 個提供服務的單位,服務對象超過 4 萬人,「接客戶真的接到手軟!」
用心貼近長輩生活
不少人認為照服員的工作很辛苦,但廖菊圓卻覺得很有成就感。
一位 80 多歲的阿嬤,由於行動不便,養了隻烏龜陪伴,沒多久小烏龜長成大烏龜,還享有跟阿嬤同睡一張床的福利,阿嬤也因此有一個可愛的暱稱叫做「烏龜阿嬤」。有一段時間烏龜阿嬤過得很辛苦,她不方便自己洗澡,又不願意讓其他人碰觸她的身體,之前的照服員苦勸無效,只好放任她身上長滿了垢。
「妳不用管我啦!」一開始,烏龜阿嬤也拒絕廖菊圓,但廖菊圓不斷嘗試與阿嬤拉近關係,終於讓她「擦到」阿嬤的身體,因為直接擦硬皮會痛,廖菊圓與督導討論後,先用凡士林抹搓,讓硬化的手背皮膚變軟。終於,阿嬤同意讓人繼續「下手」,清洗全身。
烏龜阿嬤在廖菊圓的照顧下,天天洗澡,原本全身硬皮和異味不復存在,肌膚變得白泡泡、幼咪咪,住在其他縣市的外甥女看到烏龜阿嬤這麼大的轉變,感動不已。卸下心防的阿嬤也坦承,其實一開始是因為身體太髒,才不願意讓人碰。
愈來愈了解阿嬤想法的廖菊圓,更加「得寸進尺」,藉由阿嬤對烏龜的愛,要求她高舉烏龜,當成每天的重量訓練,並且要她自己吃飯、餵食烏龜,以增強老人家的活動能力。
人力不足問題待解
「解決人力缺乏問題,是政府長照政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衛福部前次長李玉春說。推動在地老化,是當前長照的重要趨勢之一,必須增加居家及社區服務,盡速增加第一線居服員人數,以及長照中心的照顧管理專員(照管員)。依照政策目標,除了現有 22 縣市的長照中心,將擴增到全國至少有 100 家,以評估、提供更多長照服務。
同時,照管員除了評估核定給付項目,未來也將提供諮詢、關懷訪視、擬定關懷計畫、追蹤照顧狀況、品質以及反應等個案管理工作,預計初期將會從 300 人增至 3000 人。
扭轉既定印象
目前的居家照顧服務補助還是不敷使用,且除了經費嚴重不足,還有留住人才的大問題。
「更好的薪資福利是基本要求,」李玉春說。過去多半採取時薪雇用制,流動率高,且大部分是中高齡或再就業的勞工才願意投入;要改變現況,應該要能提供月薪制或其他更穩定的薪資模式與福利。
另外,提高照服員的專業地位,並提供升遷的職涯選擇也同樣重要,如此一來才能夠留住有熱忱的工作者。
照服員是個好工作?
許多民眾誤以為居家照顧工作「很簡單」。弘道老人基金會督導李惠美說:「這可是大錯特錯!」不妨重新思索這個問題:照服員是中高齡、再度就業婦女或經濟弱勢族群才要做的工作嗎?
在刻板印象裡,照顧服務工作辛苦,必須與老人家長期相處,現在年輕人不願意投入,人數成長有限。實際上,臺灣民間組織已創造了許多機會,不僅愈來愈多年輕畢業生加入照服員行列,也帶來更多元的服務樣貌。
弘道老人基金會的「AIO 走動式照顧服務模式」,就是一種新嘗試。執行長林依瑩說,這種模式整合了照顧資源,在社區提供長照需求者責任制、多元彈性、創新的長照服務,不僅讓長輩在自己熟悉的社區得到良好照顧,受長輩、家屬推崇,也吸引愈來愈多青年有意投入第一線的服務工作。
就像餐廳要推出新穎又有品質的菜色才能留住客人,第一線的服務生也才更有工作熱忱和意願,「成就感及價值,才是留住人才最重要的關鍵。」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這麼認為。
防弊制度讓服務僵化
為了避免所謂的「福利依賴」,長照核定內容的規範愈來愈僵化,例如:居服員只能幫長輩一側抓背 30 分鐘;若核定項目是洗澡,就不能幫忙備餐;若核定備中餐,就不能順便煮晚餐。於是,為了符合制度規範,所提供的照顧內容,愈來愈工廠化、制式化。
缺乏彈性的服務內容,民眾當然覺得不夠;而時薪制、論量計酬的補助型態,就只能吸引中高齡就業人口,就連傳統的居服員也以為自己只能提供有限的服務,並不了解什麼是彈性服務。
弘道從 2013 年開始推動彈性化的走動式服務,居服員改為領月薪的照顧祕書,搭配可聘用的外勞,以整合人力為案家全家服務,例如:全家(不只是長者活動區域)的清潔、煮食,甚至幫忙照顧寵物、孫子的功課等。
依照傳統居服規範,住院期間就不能使用居家服務,走動式服務則沒有限制。
長輩住院,若家人無法照顧,多半得請 10 小時或 24 小時的看護,但其實居服員平時照顧長輩,最了解他們的日常習慣和需要,還可協助返家拿東西,僅在個案有需求時,才到醫院協助洗澡、備餐,不需要時刻在旁,案家一天自費才 500 元,使用過服務的家庭都認為,相較於一天 2000 元以上的醫院看護費用,這麼做真的「省很大」。
長照不只是一位長輩的需求
屏東有一對夫妻,因為工作關係經常要到北部出差,但家中還有老母親和罹患唐氏症的小女兒需要照顧。
如果依照傳統服務模式,居家服務只「負責」失能老人,但弘道社區走動式服務,則可擬定全家型的照顧計畫,照顧祕書可以在不同時間去案家家中,協助家務清理、準備全家的晚餐。
因為無法與政府政策銜接,弘道的走動式服務必須由案家自費使用,剛開始的前 7 個月,弘道花了不少時間開發市場,如今事實證明,「臺灣有自費市場,」林依瑩說,尤其申請外籍看護的家庭,其實一個月大約有 2 萬元的自費能力。
新服務推出,就有令人驚喜的成果──幾乎零客訴!不再有人抱怨服務內容僵化、不好用,甚至主動詢問何時該繳費,也會自動來繳費。
從傳統時薪制轉型為月薪制的照顧祕書,弘道經歷龐大資遣費及居服員工作衝突的陣痛期,主要是因為習慣過去工作內容規範的居服員適應困難。
所幸,2 年多以來,照顧祕書因薪資穩定、有休假及職涯升遷的機會管道,「呷好逗相報」下,不少老人照顧系、健康管理系的大學畢業生紛紛加入,200 多位照顧祕書中,就有 50 位是剛從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即便是偏鄉,也有年輕人投入。
進化中的居家服務
「服務的價值及意義、照顧服務的專業性,是讓居服員願意留下的主因。」林依瑩說。
為了讓照護更專業,弘道還與許多國外組織合作,提供照顧祕書出國研修的機會。也因為有更多能量,弘道的照顧祕書不僅可以提供特殊燒燙傷、失智的專業服務,還提供愛滋病患者的居家照護,並與醫院合作出院照顧計畫,完美銜接失能長輩的居家照護,甚至到養護機構協助照護,還因為照顧得太好,不少同機構的家屬也希望找照顧祕書幫忙,這都是過去傳統居家服務無法想像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