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孩子不必爭第一,但一定要讀書?
「弱勢的孩子不一定要讀書,也不一定要念大學啊!這年頭大學生滿街都是,還不一堆人低薪,甚至找不到工作。我以前也是弱勢的孩子,我只有國中畢業,現在也可以當老闆啊!」
這幾年臺灣開始出現讀書無用論,很多 50 歲以上的成功人士都以自己的經驗告訴年輕人、弱勢孩子書不必讀太高,學歷沒有什麼用,我聽在耳裡很刺耳,因為我自己就是因為有讀書,大學有畢業,所以可以脫離貧窮與犯罪。因此聽到這種言論很不以為然!一直在思考這種論點的謬誤,終於後來讓我想通了!
首先第一點,30、40 年前的國中畢業跟現在的國中畢業是同等學歷嗎?30、40 年前國中畢業就投入職場的比例跟現在其實完全不同,因此當年的國中畢業跟現在的國中畢業對職場來說是不同的學歷。30 年前我國小畢業時,有一位在臺北的飯店當廚師的親戚問我媽媽,要不要讓我跟他去臺北學廚藝--現在還有國小畢業 12 歲到飯店學廚藝這檔事嗎?
所以是不是時代背景早已不同?不要再把時空錯置,不要再「想當年了!」現在的年輕人早就沒有當年的機會了。
第二點,學歷到底有沒有用?我們來看看真實的職場與世界(我們其實比自己想像的更沒有勇氣面對真實的世界,包括你我)。
要進入一家公司工作,首先必須經過面試,面試前要寄履歷,應徵資格是大學畢業以上。請問國中畢業的履歷有可能參加面試嗎?如果你「沒有關係,沒有人脈,沒有管道」,那就完全不可能!而弱勢的孩子很幸運以上「三沒」都具備,這就是真實的人生。
就算弱勢孩子有大學學歷也不必太高興,因為在面試時有 3 位競爭者,大家的學歷、能力都差不多,但有一位是該公司老闆大學同學的小孩,有一位是重要客戶的小孩,有一位是員工的小孩,在這樣的情況下,請問何時輪到弱勢小孩錄取呢?弱勢孩子的學歷如果高過其他人甚多,會不會扭轉錄取結果呢?學歷真的無用嗎?
第三點,學歷真的跟能力無關嗎?請大家摸著自己的良心捫心自問:「我國中畢業的能力跟我大學畢業的能力有沒有差別?」學歷跟能力有沒有關係,要比較的是同一個人或是同一群相同背景的人,這樣比較才準確,不要一天到晚「張飛打岳飛」,做錯誤的比較。但是每每都看到新聞在報高學歷高失業率,學歷無用論,這樣誤導社會大眾真是令人傷心啊!
此外我們也都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低學歷的失業率就比較低嗎?為什麼高學歷的失業會成為新聞,而低學歷的失業卻不會成為新聞呢?什麼狀況會成為新聞呢?是大家習以為常,還是特殊的例子呢?特殊的例子可以代表普遍現象嗎?
弱勢的孩子因為「三沒」(沒有關係,沒有人脈,沒有管道)所以更應該積極的努力達到「四好」,那就是「把課業基本能力學好,把行為修正好,把人文素養培養好,把視野擴展好」。如此才有機會跟一般家庭以上的孩子一較高下,才有機會脫離貧窮與犯罪,才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如同博幼在做的課業輔導,就是希望能夠給弱勢的孩子更多選擇的機會,不要被迫落入貧窮與犯罪的漩渦。因此不要再把 30、40 年前的機會拿來現在「說嘴」,因為我們要面對與處理的是「現在」的弱勢孩子與「現在」的問題,不是想當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