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 NGO Worker 專欄:來去匆匆,我們究竟改變了什麼?

 

編按:

英國《衛報》每週二刊出 NGOs 援助工作者的甘苦談,NPOst 每週精選一篇編譯。

關於援助的效益,是長久以來發展領域不斷在討論的課題。愈來愈多人道援助工作者回頭檢視自己所做的事,渴望看到任何一些影響,卻總是迷茫。本篇為其中一名進駐阿富汗的人道援助工作者對自身工作的懷疑。

 

翻譯/徐藝瑋

如《今日美國報》所說,每場黑暗殘酷的戰爭都有其愚蠢、引人發笑的一面。近月發行的電影《威士忌,探戈,狐步舞》即是少數以阿富汗為場景的戰爭喜劇片。取材於記者 Kim Barker 的回憶錄《The Taliban Shuffle》,該片刻畫了阿富汗衝突區外援工作者與當地平行而格格不入的世界。

在美國 2009 至 2010 年阿富汗反恐戰略下,赴阿富汗的援助工作者以倍數急遽增長,我也是此股洪流中進入阿國的一員。迅速地招募、行前會議、派任,大批援助工作者在後勤與行政系統尚未跟上的情況下,匆匆踏進援助現場。

身處於負責管理雙邊人道援助、重建任務與治理計畫的團隊,我的角色綜合了主管、啦啦隊、寄宿學校舍監(手下有一整群的年輕援助工作者),工作日常則包含尋覓辦公桌、在軍隊裡找毯子和床。

我們的總部設於當時阿國衝突最激烈的坎達哈,我們過著比《威士忌,探戈,狐步舞》一片中更受壓抑的生活。在鮮少娛樂與找無酒飲的情況下,我們的休閒時光總是很創新──把砲火轟過的大坑洞當成游泳池,拍攝戰地援助者的搞笑生活影片。

Kandahar

坎達哈

在少數能夠離開總部的時間,我們能走訪的地方也是荒誕離奇。北約在坎達哈的空軍基地便是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你可以那兒找到吉爾吉斯移民經營的按摩和美甲工作室、探戈和肚皮舞課程,還有《美國偶像》風格的 KTV、必勝客、漢堡王徹夜營業。所有這些,提供的不過是堡壘這一側暫時遠離危險的片刻抽離,卻也是完全脫離阿富汗人民生活現實,以及援助者原有生活的劇烈對比。

對首次派任坎達哈這種重裝衝突區的平民百姓來說,我不認為有誰能做好萬全的準備。所有我們事先聽來覺得有所幫助的簡報,都完全無法切中要害,實境描繪出你抵達後才會真切感受到的緊張、不安與恐懼。而隨著時間流逝,那些樂觀的軍情預估也逐漸失色。

到阿國首都喀布爾開會,倒像是突然跑到了紐約。給外地人的夜生活忽地出現,無盡供應的酒精、多樣的餐廳,甚至還有短短的購物街。此時的我們,短暫地與阿富汗同事活在平行世界。我們狂歡於守衛的看護與保衛下,而外地工作者和阿富汗人的日常,在工作與商業之外,沒有任何交集。

回首是痛心的。回顧我們付出的大把時間,那些對抗極端暴力分子的心理衛生工作和重建計畫,我們究竟達成了些什麼?在行動自由被拘束的情況下,我們對於阿富汗人的需求所知片面而扭曲。總是嚷嚷著重建計畫查核,也僅止於掛在嘴上,大部分學校和醫衛服務單位建置最終也未曾實現。在那樣的時空情境下,想要確保計畫的可行性,本身便是不可行的。

1024px-USMC-100412-M-2934T-010

時常,我想像自己若是阿富汗平民,面對美歐大舉進駐,到底帶來了什麼?2013 年北約由阿富汗撤軍,各方對彼此的動機都抱持懷疑,即便是自 2002 年便期待脫離暴政、腐敗、貧窮的阿富汗人民亦如此。

當然,部分目標是有成功達成的,譬如民間的重建力量催生了國際社會資助阿富汗發展工作的運作,阿富汗軍隊也因此縮編、行政能量強化……種種進展使得阿富汗中央政府回歸軌道。

然而,如今越來越多的阿富汗人也踏上敘利亞與伊拉克人逃往歐洲的路途,遠離家園,鄙棄先前對國家的前景展望與樂觀希望。

我們曾經投入的人道救援與援助發展,確實為阿富汗帶來小小的改善,並防止了人道危機擴大,但這樣微量的改變,真的值得那些大量的金錢和心力嗎?

 

原文出處:We were there to win hearts and minds, but every war gets its own comedy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