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對於自己的「身後事」有多奔放的想像,沒有寫下來都不算數

0
《父後七日》以黑色幽默手法展現出道教與台灣喪葬習俗。

 

大家有看過國片《父後七日》或或最近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出境事務所》嗎?

台灣人向來避諱談論死亡,對於葬儀禮儀公司抱持敬而遠之的態度,對於如何送最親的親人最後一程,往往是醫院葬儀社連環服務就決定,不曉得有什麼可以選擇,也不曉得該如何正視死亡和死亡帶來的悲痛。《出境事務所》透過四個進入禮儀公司的新人,帶出禮儀公司工作的實際內容與辛苦之處,也讓觀眾學會整理亡者與生者間的關係與記憶。

(摘自看了揪心,不看更可惜的台劇:《出境事務所》

 

如果你和我是年輕一輩的小孩子,也許多少都會和朋友聊過:「我死之後絕對不要______,把我的骨灰放到________多夢幻。我死之前也不想________。」(以下省略三百句)不過如果要跟爸媽聊這件事情就有點前衛了,一個弄不好,還會被當做不肖子被趕出家門。

但是「談」死亡為什麼重要呢?自己經歷過身邊家人去世的過程後就知道,病人經常在臨終前已經在身體上失能、甚至在心靈上失智。要在這種情況下確知病人對於「要怎麼離開人世」抱持什麼樣的態度,不只是在技術上很難獲知病人的精確意願,同時也是家屬心理上沈重痛苦的壓力。

為什麼「寫下來」這麼重要?

因為如果你不寫下來,你臨終前你的家人不會知道該怎麼辦。就以臨終前要不要施加急救這點為例子,大部分的人也許都會說自己不要接受無效且痛苦的急救方法;但當面對自己親人的臨別,通常還是會因為不捨、甚至是因擔心在親戚中「不孝」的罵名,而選擇繼續施加無效醫療。

我們在這個月初訪問了安寧照顧基金會,安寧照顧希望減少對臨終病人施加無效的急救醫療,改為給予緩和疼痛的醫療,讓病人有品質的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但安寧照顧尊重病人的意願,並不會強加安寧照顧的觀念在每個人身上,而是希望鼓勵「預立醫療自主計畫」,換言之就是「預立醫囑」的概念。

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其實有許多長者很願意討論死亡。也許因為年歲漸長,經歷身邊親友的陸續離世,反而更願意正視死亡議題。相反地,年輕人雖然對談論死亡的態度開放,但是總認為「那是那麼久以後的事」,對於認真規劃身後事反而消極。「我們會為結婚做計畫、為退休做計畫、為何不對自己的死亡做計畫?」安寧照顧基金會和我們分享,人對於死亡可以抱持更積極的態度。

NPOst 這個月要做什麼?

這個月 NPOst 的專題設定為「死亡」,或著用過去大家常聽到的用語就是「善終」。希望大家不把死亡視為禁忌,願意談論死亡、規劃「臨終前」和「死後」的大小事。包括臨終前的醫療要選擇安寧還是急救啊、死後要樹葬還海葬啊、告別式要不要請大家來野餐啊~ 我們想更積極地讓大家覺得規劃身後事是有趣的。

這個月(6/17)我們的公益爆米花講座主題正是「我的告別式為何不能是場PARTY」,邀請馬偕醫院安寧照顧中心的楊智凱社工師、以及台灣「死亡咖啡館」活動的主辦人郭慧娟,分享「臨終前」和「死後」的大小事要怎麼思考和規劃。並搭配站上本月選書《好命到終老》,透過這本超實用的工具書,鞭策你一定要把這些規劃寫下來。

我們也想針對不同的角色,深入討論死亡和公益的各種內容。包括:

1. 一般使用者: 一般人真要寫遺囑的時候會想知道什麼資訊?例如樹葬和海葬的資訊?如果我想規劃沒有宗教色彩的喪禮,有殯葬業者提供這種服務嗎?或著我能否自己和殯儀館接洽就可以把遺體處理好火化程序?網路上還有藝術家受理把骨灰做成漂亮的玻璃珠項鍊,這些新奇有趣的東西,是不是能更吸引人積極預先規劃後事?

2. 公益組織:獨居老人、街友甚至一些無名屍的後事,在沒有家人、沒有錢的情況下都是怎麼處理的?新聞有時會報有些善心里長會掏錢幫辦後事,還有日本有專門替獨居老人收屍的行業。幫助獨居老人、街友的 NPO,也許就是最了解這塊知識的人。

3. 殯葬業者:殯葬業者如何為一般人提供更好更前衛的服務?如何運用自身專業協助上述「弱勢族群的後事」?這是以企業專業力量投入公益可以思考的新面向。

如果你還有想到其他點子,歡迎告訴我們,我們(爆肝的小精靈)會盡力滿足大家的願望,替大家整理出這些資訊,讓「死亡」可以成為更有趣的生活話題。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