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監獄的管理之道,台灣可以學習嗎?
「犯了法、做了壞事,就得要坐牢接受懲罰。」這是我們每個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觀念。可是,這樣做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嗎?光是把犯人關起來就有用嗎?犯了法的人應該被剝削投票權等的公民權利嗎?
北歐「發達國家」芬蘭對監獄有其獨特的一套管理之道。監獄裡沒有門、鎖,犯人要逃獄是件易如反掌的事。而監獄內的牢房大部分都是單人房,犯人可享有其私人空間。此外,還設有電視機等的娛樂設施,彷彿一家招待各國旅人的青年旅舍。讀到這裡,你大概會問,這個真的是「監獄」嗎?犯人不會逃走嗎?這樣的設計怎麼可能有效管理犯人?
可是,資料顯示,今日的芬蘭,已成為歐洲犯罪率最低的其中一個國家。這樣是不是反映了,芬蘭的獨特監獄管理之道確實起作用了呢?芬蘭是怎樣發展出這套管理方法的呢?這套管理方法能應用在台灣的監獄嗎?
芬蘭監獄的管理之道
芬蘭國內,監獄可分為封閉式及開放式兩種。即使是「封閉式」的監獄,裡面也只是設有監視器及電子警報系統,並沒有高牆和電網。而「開放式」監獄更是有花圃讓犯人耕作,養小動物等。
一般來說,犯人一進牢都會先被安排在「封閉式」監獄裡服刑,如果犯人被關期間行為良好,可申請轉到「開放式」監獄裡服刑。「開放式」監獄的作用就是讓犯人出獄前感受獄外的「正常」生活,起過渡的作用。在芬蘭,監獄的作用在於「教化」,當地政府相信,讓犯人失去自由就是懲罰他的最好方法。此外,獄警和犯人的關係也相當密切,彼此間更以名字互相稱呼。政府也認為,即使囚犯被關也應有公民的權利,參與國家的事務。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令芬蘭實行這種如此「開放」的政策去管理監獄呢?
其實,在數十年前,芬蘭的犯罪率是歐洲裡最高的國家之一,當時為了減低犯罪率,一票學者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發現長期監禁無助於降低犯罪率。於是,芬蘭政府對監獄系統進了改革,把刑期減短,更引入「開放式」監獄。後來犯罪率不升反跌。今時今日的芬蘭,已成為歐洲犯罪率最低的其中一個國家。
台灣監獄現正面對的問題
台灣國內的監獄,正面臨著非常嚴重的超收問題。根據法務部矯正處今年五月的數據,台灣監獄正超收共 8,159 人,超收率達14.8%。監獄的環境非常擁擠,剛進監獄的犯人及長期受刑的犯人關在一起的情況,也衍生了監獄霸凌等問題。
此外,由於環境擁擠,監獄的衛生情況十分惡劣,尤其像現在夏天天氣這麼炎熱,大家可以想像到,在三十多快四十度的天氣下,有四組床架的大牢房裡擠滿了十六、七個人,汗水與體味交織的景況嗎?犯人的身體狀況隨之令人擔憂。
此外,人手短缺更是一大問題。根據監察院於2010年的《監獄、看守所收容人處遇、超收及教化問題之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各國戒護人員與收容人比例為:香港1:2.4、日本1:4.6、韓國1:4.7、美國1:4.8、新加坡1:8.3,而台灣則是1:14.1。由於人手不足,獄警工作壓力相當大,,獄方也難以調動更多人手,相較於亞洲鄰國,台灣監獄的人力資源問題,顯然是迫在眉睫了。
而從監所衍生出來的各種議題,包括死刑存廢、犯人應否保有投票權、甚至是犯人「值得被保留」多少人權,在台灣仍充滿爭議,但我們往往習慣將犯罪原因歸咎於個人選擇,極少討論他們所處的環境能夠如何對他們伸出援手。(延伸閱讀:貧富差距真的會破壞社會穩定,來看李察‧威爾金森在 TED 怎麼說)
兩地文化大不同
因為芬蘭的社會福利制度非常完善,人民之間的階級觀念不太重。政府投放在各方面的資源都很多。比如說芬蘭的教育也是全球數一數二有名的國家。因此,有關當局願意把資金花在監獄裡,務求使犯人能改過自身,也是正常之事。你可能會質疑:若是監獄裡的環境這麼「優」,那麼囚犯一定想賴著不走呀?其實,再犯率之所以會如此低,是因為囚犯在「開放式」監獄裡接受教化以後,明白到自由的可貴,加上監獄外面的世界比裡面有更多福利,犯人當然想早日重投社會,再犯率自然減低。
面對芬蘭這種較溫和的監獄管理手法,台灣以至亞洲地區相必也有點難接受。台灣監獄的問題牽涉到多個層面,監獄的人權問題,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制度是完美的,很難定奪芬蘭這一套能否應用在台灣身上,畢竟兩地間社會民生等的情況相距甚遠。可是,台灣能否從芬蘭監獄的管理手法中看到些可借鏡的地方呢?(延伸閱讀:圖書館裡不光是有書可看-《意外的管書人生:監獄圖書館員歷險記》試讀)
參考資料:
- In Finland’s ‘open prisons,’ inmates have the keys
- Finnish Prisons: No Gates or Armed Guards
- 監所管理員的觀察:台灣監獄超收,值班別死人就是萬幸了!
- Crimes recorded by the police, 2002–12
延伸閱讀: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