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為什麼專門收費替公益組織發聲或募款的部落客不存在?

幫忙公益活動卻要求酬勞,是不是一件罪該萬死的事情?

這篇文章的源頭,也是出自於NPOst 總編於臉書的提問,「最近 NPOst 公益交流站內部討論,發現台灣討論公益跟社福這個產業的部落客很少。」

部落格文化演變至今,早就已經從單純的情感抒發、討論社群,成為資本密集的產業。有些部落客就是依靠寫文章賺錢;他們向廠商收取費用,再用生動的文筆,圖文並茂的幫廠商推廣產品,例如美妝、衣服等等,許多部落客一呼萬應,所推薦的商品,網友都趨之若鶩。但是,卻幾乎沒有專門幫「公益團體」寫文章的部落客?

這個問題乍看之下有點荒謬,荒謬之處在於,第一個直覺就會想,「做公益耶,怎麼可以收錢?」但這個題目,卻引起眾網友的熱烈回響。以下對於網友意見,做一些摘錄整理。若有一些沒有注意到的面向,很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第一個層面,就是NPO是否有能力給酬勞的問題。台灣伴侶盟理事郭海棠表示,「其實有很多NGO絕對是有媒體資源、被討論的需求,但通常沒有足夠的款額去支應,光是在人力及薪資上,維持基本薪資已屬不易,日常維運涉及政府補助、提供服務、對外倡議等,常常是溺在工作裡,有些團體甚至連搞好網站都是一個難為的工作。」

第二個層面,則是假設NPO財力充裕,是否請熟悉網路運作的部落客,幫忙寫推廣文章呢?但現實狀況下,部落客協助公益的沉重包袱,就是「做公益不得拿酬勞」的極高道德標準。

以下內容將原始臉書貼文的討論串做一些整理:

作家林育聖表示,「我收錢,所以寫這篇文章宣傳公益,這種模式不會被認可(不論讀者或是廠商),光是聽到,有人靠做公益賺錢,這樣的論調就夠逼死一個部落客了,在這世界運轉的商業模式,其無形的道德標準是高到嚇死人。」

林育聖也提到,「人們對於為善這件事,是純潔無暇的,收錢?那太市儈了!之前連社福朋友想要加薪,都被批的滿頭包,至於加班?那是做善事幫助社會啊…。」

醫療記者Isa Huang也說,「台灣的NPO很不健全,基本上,不是沒有錢,而是不會把錢用在請人『幫社福類NPO募款。』給付對方報酬。…我NPO是公益事業,你若是善心人士,應該『免費』全力支援。」蔡淑芳寫到,「還常常有人堅持捐的錢都只能用在受助者身上,不可以拿來當行政人事費用…不脫傳統濟貧救助的觀念。」

有點弔詭的是, 科技達人 Besthand Lin提到,「社福團體願意付錢給承包廠商,但承包廠商一毛錢也不想分給協助的人 (理由自然是以公益為墊檔)。」

有點像是表面上以公益之名為對方戴上一個大帽子,事實上卻是想要吃別人豆腐的心態,反而阻擋很多人為公益盡一份心力的意願。

就像林育聖的懺悔,「學生時期想為這社會盡一份心力,出社會後發覺會先餓死自己,只好先救自己了,於是這部份文章也少寫了,公益活動也沒參加了…想來真是羞愧不已。」

Isa Huang也說,「台灣的NPO,在經濟上,會過得相對拮据。所以,有時要留住人才,會有些困難吧!」

惡性循環可能就像這樣:「缺乏資源→不願付合理酬勞給專業者→降低專業者的幫忙意願→更無法找到資源」。

或許面對公益活動,有錢的就出錢;而有才能、卻沒錢的人,就依他的才能換取合適酬勞。

延伸閱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hBYKal8m5Y

 

張 傳佳

NPOst 公益交流站前任主編。畢業於台大公衛系、台大新聞所,曾從事主流平面媒體工作,長期關注社會議題,期待未來台灣能成為一個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的地方。 因為是理組與文組混血,故追求理性與感性的平衡;發現社會之中有 100 個平行宇宙,希望可為宇宙之間搭幾座橋。不斷重新思考公民社會的政府、企業、公民的關係,期待看待或參與孵化更多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尤其是因應網路科技時代的新方式。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