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他們為瘋子之前,你是不是有太多猜想與誤會?
文/王柏欽
精神障礙者,是某些人口中所稱的瘋子、怪癖者,隨時可能情緒失控的「暴力危險份子」。 2013 年的夏天,衡山基金會的工作團隊陸續在台中的社區精神復健中心策劃一系列的活動,他們發現上述的刻板印象,在與精障者彼此互動的過程中漸漸瓦解,過去是什麼造成他們今日的污名化現象呢?於是一個為精障朋友發聲的《未完.待續》計畫就此誕生。
2014年五月,震驚台灣社會的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媒體、輿論開始繪聲繪影地重建兇手犯罪的動機,有多少人直接懷疑或認定兇手「瘋了」,讓所有精神障礙者背負著「莫須有」的罪名,不僅讓許多需要心理治療的朋友因此害怕就醫,也對其他精神症狀穩定、積極從事職能復健的精障朋友很不公平。
在一篇《從捷運殺人到恐怖情人…大家都誤會了!「情緒」比「精神病」更危險》文章中,莊凱迪精神科醫師談到,「大眾常常誤以為精神疾病像是不定時炸彈會引爆,其實情緒才更像是不定時炸彈,隨時會在某些人身上爆發」。
早在 2006 年衛生署醫政處一項有關精神醫學的統計便顯示,精神障礙者攻擊他人的比例是一般人的三分之一,而受害的比例卻高達一百倍。一般人習慣將精神障礙者貼上標籤與常人分別,但事實上病態與正常之間不僅充滿模糊地帶,而且有精神症狀也不代表他就有精神疾病,精神科醫師不會憑藉任何精神症狀就診斷某人為精神病患。
罹患精神疾病,是否就不能展現過人的才華?1994 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約翰奈許,終其一生仍與他的幻覺人物共存,他們並沒有消失過,但他學會與幻覺相處,一面從事他所熱愛的數學世界。
社區精神復健中心的這些精障學員也是如此,這些人恰好都是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大多有幻聽的症狀。例如影片中的主角們,小美的幻聽世界中,有著一正一邪的人物不斷會對她說話,干擾思緒在正面與負面兩處極端擺盪;阿仁的幻聽裡有一位叫黃詩晴的女友,阿仁常常會與她聊得有說有笑到渾然忘我;阿忠則是有時會對中文字產生無法辨識的情況,看著這些字的形狀卻想不起字句的意思,有時已經很熟悉的技術,會突然忘記怎麼做,造成他在工作上的困擾。但這些人卻還是努力地生活著,期盼有朝一日能夠過著獨立自主的生活。
《未完.待續》團隊的三位策劃者,其實都不是社工相關科系出身,以美術、設計相關背景出身的他們,透過攝影機與動畫來記錄精障學員的生活,藉由故事的呈現,讓社會大眾了解,他們鮮為人知的一面,他們也是人,只是他們生病了,發病並沒有抹滅他們的人性,並不代表他們的人生中再也沒有所謂夢想、對愛情的渴望、理想抱負或打拚事業這些事。
社區精神復健中心裡頭,《未完・待續》團隊運用繪畫或拍照等等非語言的方式,引導精障學員抒發自己的心情與想法。像是動畫轉盤的活動中,引導他們回想自己是否有什麼想完成的事,卻還沒有做到的,請他們畫在圖畫紙上,結果畫面呈現的效果遠超乎團隊的想像!相較於一般人容易因為社會教條的約束,而過於小心翼翼,精障朋友顯然有更高的創作自由度。
精神障礙者有著不同於常人的特殊感官經驗,雖然可能伴隨有動作變慢、技能喪失、社交技巧變差、思考緩慢、智能下降等症狀,需要依靠精神復健才能幫助他們重返社會,如果能有專業人員之外,各種不同領域的人一起來投入幫忙,其實可以給予他們更豐富的感官刺激與人際社交經驗,有助於他們的功能復健。
《未完・待續》團隊期許和不同領域的朋友們一起合作,除了能幫助這些精障朋友,其實同時是開拓自己的視野,讓自己學習耐心、同理心以及發現這世界的美好。我們邀您一同敞開心胸,接納彼此。
了解更多請參考他們的臉書:《未完・待續》
本文由 flyingV 提供,原文在此。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