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Acumen.org 用「耐心資本」細心灌溉,印度小農在沙漠種出可以送小朋友去上學的向日葵囉!
你知道根據世界銀行統計(World Bank),2010年還有24億人,每天的收入只有2美金嗎(約為台幣60元)?[註一]
更令人訝異的是,世界銀行(World Bank)統計,2010年平均貧窮線下(average poverty rate)的人口(每日收入少於2美金),只比1981年的25億人少1億人;30年來,貧窮改善似乎進入停滯期。人們開始懷疑,傳統的經濟救援,是不是真的有效率?甚至有人主張回歸市場機制,放棄反而造成更多問題的金錢援助。
Acumen.org 選擇第三條路,它們決定在純粹的慈善和市場機制建起橋樑,先與貧窮站在一起、聆聽不被聽見的聲音,決心面對傳統公益組織的困境,並挑戰世界的棘手問題!
[註一] 世界銀行(World Bank)依2005年的購買力平價(PPP),據所有開發中國家的貧窮線,將國際標準定為每人一天收入2美元,約台幣60元。而大家熟知的極端貧窮線(extreme poverty rate),指的是每人一天收入少於1.25美元,這是世界銀行在2009年平均15個最貧窮的國家得出的標準,低於極端貧窮線的人們,無法確保每天基本生活所需。
「耐心資本」 給魚不如借釣竿
由Acumen資助的社會企業,同時也致力改善非洲瘧疾(A to Z textile mill)、偏鄉教育(Hippocampus Learning Center)、低收者住宅選項(Ansaar management company)等傳統援助體系投入已久,卻成效不彰的議題,並將部分獲利回報給Acumen,讓Acumen有下一筆資金投資下個有熱忱的創業家。
而Acumen的「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對風險有極大的接受度,並給創業家極長的時間去失敗、嘗試。社會企業實踐的計畫(前面提到的非洲瘧疾A to Z textile mill就接受了三年的投資),不追求最大獲利、不為股東的利益犧牲最下游的消費者。他們期待新創企業能帶來價格親民、改善使用者生活的產品,致力為貧窮服務,甚至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
逆轉人生 沙漠中的向日葵
Acumen的執行長兼創辦人Jacqueline Novogratz在TED演講時說過一個故事。
Jacqueline Novogratz 在2002年遇到Amitabha Sadangi ── 一個為幫助窮困農民而奮鬥20年的印度創業家,因為農民的生活狀況往被忽略,他感到非常沮喪,光是印度就有2億的農民,每天只靠2美元生活,卻得不到任何幫助。
印度小農的農地狹小、收入少,造成他們難以脫離貧窮循環。而傳統的灌溉方法又沒有效率,一旦水資源匱乏,小農馬上受到衝擊。雖然相關單位會提供一些小農補助金,但卻規定他們如何運用,而不是問他們想怎麼用。
Amitabha 在思索解決方案時,對以色列的滴灌技術產生興趣,它直接將水灌溉在植物的根部,省水而且適用於旱地,也適合印度氣候。但滴灌技術通常用在大規模的農場,小農們的農地不過一、二畝,更何況不能一開始就用全部的農地冒險,只能先用四分之一的農地試作,好讓農民願意嘗試,就算不幸失敗,下一季的收日也能彌補損失。
Amitabha 為設計適合小農的滴灌技術苦心研究多年,最後終於研發出真正符合小農需求、而不是一廂情願的滴灌設備 ── 他將它縮小,還加上延伸設計,並將價位訂在農民可以負擔的範圍,小農最初可能只能購買一部份設備用在一小塊地,等到那塊地收成,節省灌溉水量帶來的獲利,就能讓小農再添購第二套、第三套,無限制地擴張下去。
Amitabha 還與巴基斯坦的Sono博士合作,將滴灌技術引入同樣乾旱的巴基斯坦,並得以在印度資源匱乏的塔爾沙漠傳播技術,影響當地數以萬計的窮困人民。
某一年,Jacqueline首次前往塔爾沙漠巡視滴灌設備,她坐了八小時的車,沿途風景千篇一律,就像月球表面一樣枯燥,襲來的熱風吹乾車上乘客的活力,一路上都沒人說話。
但在抵達目的地時,Jacqueline 注意到遠方有一條細小的黃線。
是一整片七呎高的向日葵!它們竟然在沙漠中挺立、生氣盎然的迎向陽光。向日葵田的主人表示,這是第一個他不用帶著孩子去農場打零工的旱季,而且種向日葵獲得的收入, 讓他的孩子終於可以上學 ── 他們家族已經好久沒有人能接受教育了。
看著農夫炯炯的眼神,Jacqueline 更加相信,創業家帶給農民、偏鄉等弱勢族群的禮物,絕不只是單純的生活條件改善,他還找回了窮人們的尊嚴、讓他們找回自信和努力的動機,這才是真正的解決貧窮。
自我宣傳 建立形象 公益組織另一條路線?
進入Acumen的網站,就會發現它們很不一樣。
相較於傳統網站的靜態,Acumen的首頁活潑、主動將連結送到訪客眼前。點入上面的圖片,連結到的是一支支Acumen上傳youtube的影片,介紹Acuemn的投資,以為當地改善環境、為不被注意的人們帶來希望等理念,樹立出Acuemn的組織形象。
背景音樂輕快,畫面風格可愛,更重要的是他們把事蹟和理念簡化,用簡單的關鍵字帶出重點,看影片的時候不會感到沉重,符合Acumen重視創新的特質。
它告訴每一個點開影片的人,Acumen不是單純的救濟組織,Acumen正在改變世界,而且你也做得到。
Acumenu也將組織成員的簡歷放上網,向大眾介紹組織成員。台灣NPO也許受到「為善不欲人知」的想法影響,有時也會不重視宣傳,社會也會認為,與其打廣告,不如將錢直接投注在公益本身。但是否我們該重新思考NPO的定位,配合新傳播管道的興起(如Youtube或Facebook等社群網站),在公益的架構下加入市場策略、推廣自己,依此獲得更多投入公益的資源呢?
國外的例子不一定適合台灣,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至少我們看見一條不一樣的路。
參考資料:
1.World Bank Topic-Poverty <>
2.World Bank <Poverty Overview>
3.維基百科-Poverty threshold
4.OECD ilibrary-Poverty rates and gaps
5. Acumen執行長兼創辦人Jacqueline Novogratz 的 TED演講
延伸閱讀:
1.NPOst專欄:指定捐款用途?你可能是讓NPO陷入飢餓循環的幫兇
2.< The 5 Steps of Donor Engagement>
3.<Can Venture Capital Save The World?>
按讚,分享公益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