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視障琴手許哲誠,從谷底再次爬起來的故事
在介紹許哲誠之前,請大家先看看他在鋼琴演奏的成績單:
3歲,展現對旋律節奏的絕佳音感,家人開始栽培一出生即全盲的他學琴。
6歲,正式拜師學鋼琴。
9歲,榮獲「金車鋼琴比賽」第三名。
11歲,榮獲「史坦巴哈鋼琴比賽」第二名。
12歲,榮獲「台灣區鋼琴比賽」第二名。
13歲,受邀參加慈濟志工「生命之歌」活動,首度以音樂和慈濟結緣,之後14歲,音樂視野開始邁向國際。以台灣民謠「天黑黑」拿下「國際身心障礙青年音樂家」首獎,被譽為「貝多芬再世」。
15歲,受邀至北京與大陸鋼琴大師劉詩昆以雙鋼琴合作演奏。
16歲,參加「行天宮菁音獎」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優勝,並因此獲得俄籍鋼琴大師 Rudolf Kehrer的指導。十一月,大師深受他的琴聲感動,除主動追加課程,還推薦他進入奧地利史泰利亞邦立音樂學院(Johann-Joseph-Fux Konservatorium Des Landes Steiermark)深造。臨行前,舉辦多場音樂饗宴,並接受證嚴上人的祝福。
他期待自己當未來的朗朗或馬友友,當新生代走上國際舞台的鋼琴家,他希望這一趟出去將來可以衣錦榮歸。
然而,2006年許哲誠從奧地利返回台灣,心情卻跌入谷底,與出國前的意氣風發形成強烈對比。他封閉自己,長達兩年時間幾乎足不出戶,原因在於他「沒畢業」。
德文畢竟是外來語,對他造成極大的困擾,即便他的術科都以最高分過關,但德國的音樂史一直沒考過,最後只好放棄。
返台後,許哲誠身心俱疲,對前途感到一片茫然,他學業不成功,辜負很多贊助單位(慈濟、扶輪社、行天宮)的託付;家人也很洩氣,「為什麼這小小的關卡都撐不下去?」
他也很沮喪,因為一切夢想都落空了。「我一直走不出沒畢業的陰霾,一度想放棄自己,心裡很落寞…」他甚至覺得這一輩子可能就此完蛋了。
如果你也曾像許哲誠從天堂掉入谷底,接下來你不妨看看他如何爬起來。
1986年12月出生的許哲誠從奧地利回到台灣已經19歲,過了成年期。這個分界點對他形成一股莫名的壓力,畢竟是成年人,得自己賺錢了。
他有個好朋友名叫吳俅,他深知許哲誠的憂鬱,勸他走出來,「你不能一直關在家裡,你已經回來這麼久了,總要找個事情做。不然生活沒有目標的話,挫折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越來越重…」吳俅給他建議,「也許你可以從『街頭藝人』當起步,慢慢走出來。」
許哲誠學的是古典音樂,一般人對古典音樂的印象是在國家音樂廳的等級演奏的,「在街頭表演古典音樂會不會更對不起當年贊助我的單位?」還有,街頭表演適合演奏古典音樂嗎?這是他的疑慮。
他的朋友建議他換個角度想,「如果古典音樂可以帶到街頭給每一個人聽,那該是多美好的一件事;況且你也可以彈流行音樂,那麼就可以在街頭做跨界的結合。」他覺得不無道裡,願意一試。然而,「鋼琴」不可能搬到街頭,於是他改彈觸鍵跟鋼琴很像的「電鋼琴」;2008年底,許哲誠考取「街頭藝人」證照,同時結束他的低潮。
「電鋼琴」價值3至5萬元,重達13公斤,他的音樂生涯在此轉個彎。
吳俅介紹四個適合做街頭表演的地方:信義新光A8與A9館、忠孝復興地下街、淡水、西門町。
他的「處女秀」選在信義新光A8館。
那是週末的夜晚,人潮洶湧,他很緊張,因為這是他就業的第一場表演。一到現場就定位後,他不疾不徐的把流行的、古典的音樂都帶出場,而且彈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
在彈到一首巴哈的作品時,其中一位聽眾問,「你是不是學院派出身的?」許哲誠說,「你怎麼這樣問?」他說,「你彈的雖然是電鋼琴,但彈出來的是『不一般』的音色。」
這聽眾是位老師,也是行家。其實,現在電鋼琴的音色做得很像鋼琴,只要不是太差的喇吧,彈出來的效果幾乎跟鋼琴一模一樣,像是CD放出來的聲音。
另外在彈完〈天黑黑〉變奏曲改編民謠後,另一位聽眾則說:「我從來沒有聽到流行鋼琴是這樣彈的,你的和弦是自己編的嗎?有沒有譜?」他沒有譜,都是自己編自己彈,記在腦海裡,按照古典音樂的基礎去改編。
街頭表演的感覺比想像中好,每彈完一首曲子都會傳來一陣陣的掌聲,「這掌聲很親切,因為距離很近,就在前後左右,跟大舞台的掌聲很不一樣。」
此外,在大陸走紅的歌手張玉霞也很夠義氣的幫他站台,兩人一彈一唱的互動吸引不少聽眾駐足欣賞…。
第一場的收入約四千。
不過收入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場演出把他從谷底深淵拉上來,兩年的陰霾在那一天少了一大半,那個陰霾不容易忘記,只是他敢於面對現實,「哇,沒想到效果這麼好,我馬上信心倍增。」
本來一天三個小時的表演,後來慢慢增加到四個小時,五個小時…甚至到八個小時,半年過後一天大概平均可以做七個小時。
兩年後,一位看過他街頭表演的「美麗華」員工問他是否願意過去試試。
「美麗華」一開始人不多,但現場迴音很大,像在教堂,對他來說,鋼琴有那種迴音,出來的聲音會非常好聽,「連我自己都很享受,」所以即使沒什麼人他也甘之如飴;後來人潮越來越多…。
「美麗華」的聽眾水平很高,尤其長輩多。因為他彈的多是老歌,自然吸引長輩們駐足聆聽,相對的收入也增加。
許哲誠小時候跟外公住,學很多老歌,加上有兩年不在台灣,對流行音樂比較不瞭解。「哇,這王昭君是怎麼彈的?」用很驚訝的語氣鼓勵他,有的聽眾還會問,「你什麼時候還會到這裡?」
他逐漸體會一個道理,街頭藝人這份工作雖然可以賺錢,但不能有以賺錢為出發點的心態,「我把觀眾放在第一位,我願意為喜歡我彈琴的觀眾而彈琴,讓他們享受音樂,藉此拉近彼此的距離,自然而然觀眾就越來越多,我們的互動也越來越好。」
許哲誠的人氣,「美麗華」的工作人員看在眼裡,他們常會保留位置給常來的街頭藝人,許哲誠當然是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當他邁開步伐跨出去,其他機會也向他叩門。
長期教授他鋼琴的范德騰老師在他考取街頭藝人之後突然跟他提議,「我們一起參加『表演工作坊』的相聲演出好嗎?」沒想到這個突發奇想的點子卻得到認同,「表演工作坊」為這對師徒安排一齣屬於他們的鋼琴舞台劇—彈琴說愛。
這可不是玩票性質的喔,過去的演出都在大陸,2013年的冬天最密集,從10月到12月一共有21場的演出,幾乎每兩天換一個城市;而今年在台灣會有超過二十場的表演。
目前許哲誠的生活就由這兩樣工作交替進行:先把「表演工作坊」的舞台劇穩定下來後,再安排其他時間到街頭表演。
回首來時路,許哲誠當初希望從奧地利返台後直接走向國際舞台,然而,命運卻帶他在大陸大放異彩;讓他光芒四射的一樣是他引以為傲的鋼琴演奏。
誰說路一定要走直的?繞個彎,體會不一樣的心境,不也很好?
本文由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授權刊登,原文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