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學府「撤資」首例,為什麼臺大決定停止投資高碳排產業?

文/臺灣大學學生會永續部

「投資」對於下一代的影響,可能是更完善的物質條件、教育資源,然而,也可能是一個漸漸負荷不了的地球。

地球正處於危機當中,「撤資」運動在國際中興起、蔓延、相互響應,人民期待企業負起社會責任,減緩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環境衝擊。

Melissa Askew@ unsplash

撤資意味著將資金從原本投注的地方抽離,尤其是高碳排放量的化石燃料產業。隨著企業的社會責任、品牌形象愈加受到重視,「綠色金融」漸漸興起,歐洲許多金融機構開始停止放貸給新建的燃煤電廠,從源頭抑制燃煤電廠的興建,並透過資金的融資,影響產業發展的方向。

歷經 3 年的學生倡議,國立臺灣大學終為亞洲第一間,成功開始撤資高碳排產業的大學,有望帶動臺灣社會對於資金使用適當性、世代正義與永續發展的更多討論和行動。

撤資運動:向高污染、高碳排、化石燃料產業說不

撤資在亞洲受到的矚目度仍不高,不過針對化石燃料產業的撤資,已是近年的全球運動。根據國際撤資倡議組織「350.org」官網統計,截至 2019 年 12 月中旬,已有超過 12 兆美金的資金,宣布從化石燃料產業全面或部分撤資。愛爾蘭 2018 年更通過法案,成為全球第一個自化石燃料產業撤資的國家。

12 兆美金的龐大數目,背後代表的是超過 1 千個機構,以及近 6 萬名個人,包括全球最大的公營銀行「歐洲投資銀行」、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挪威主權基金」,以及全球 170 多間高等教育機構,史丹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耶魯大學等等常春藤名校皆在名單之列。

而臺灣大學是撤資運動的亞洲學府首例。

自 2017 年起,臺大學生會永續部、校內社團氣候行動社即針對校務基金的運用,展開「高污染、高碳排」產業的撤資倡議。歷經 3 年的溝通,臺大確定撤除校務基金中高達 22%、4.32 億新台幣的投資於相關產業的資金。

臺大校方在 2019 年 11 月 28 日,向學生會表達將達成以下 3 點投資原則:

  1. 臺大校務基金將於明年底前完成高污染高碳排產業之撤資(目前已完成約2/3),且未來不再投資於相關產業。
  2. 查證後確定臺大校務基金並未投資於化石燃料產業,未來也不再有任何投資。
  3. 建立校務基金的投資準則:近期會以公司 CSR(企業社會責任)之表現為投資參考依據,中期將納入 PRI(責任投資)、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之原則。

圖/撤資公告(台大學生會永續部提供)

降低碳排放,或者加速摧毀下一世代的未來

碳排放量劇烈影響著全球氣候。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2018 年公布的〈全球升溫 1.5 度 C 特別報告〉即指出,若欲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1.5 度內(目前全球升溫已達大約1度),則 2030 年需比 2010 年減少 45%的碳排放,並於 2050 年達成全球淨零碳排。若否,各地將面臨海平面上升、99%珊瑚礁消失、水資源匱乏等等嚴峻問題。

對此議題,聯合國在 2014 年便曾經呼籲,全球最晚必須在 21 世紀末前完全淘汰化石燃料;英國衛報也揭示,全球 20 家化石燃料公司半個世紀來產生的溫室氣體占全世界碳排放總量的  1/3。因此,化石燃料產業必得面臨最高強度的轉型,各方的資金投放也隨之有所轉變。

但這並不僅僅是化石燃料產業的事。

Paweł Czerwiński @ unsplash

臺灣人均碳排放量高居全球第 25 名,全國總碳排放量未有減緩趨勢,更面臨嚴重的空污問題。經過臺大財務處的確認,臺大的校務基金雖然未與化石燃料產業有直接連結,然而投資標的中,不乏臺灣前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相當於全國總碳排約 1/3),以及臺灣前十大 PM2.5 固定污染源等高度能源密集的企業。

臺大作為培育臺灣未來人才的學術龍頭,卻高度投資這些加重氣候變遷威脅及空污問題的產業。這樣的行為與教育宗旨背道而馳,反而加速摧毀了年輕學生的未來。

肯定臺大撤資決定,呼籲校方積極公開,發揮社會影響力

自從 2017 年發現這個問題之後,校內學生組織正式展開約 3 年的倡議行動。

學生會在校長遴選過程中,透過「校長.給問嗎?」活動,要求校長候選人對於校務基金撤資議題積極表態;並結合被臺灣社會高度重視的空污議題,發起校內的空污小遊行,呼籲學校重視校務基金與臺灣環境問題的連結。

除此之外,學生會也透過大大小小的投書、講座、擺攤行動,讓更多同學接觸、深入了解撤資議題;更不放過任何能向校方發問的機會與管道,旁敲側擊撤資進度。

幸運的是,臺大在短期間內(相比國際上的撤資經驗,如史丹佛大學自 2012 年開始,至今仍持續),部分達到學生會提出的撤資訴求,成為亞洲第一間成功撤資的大學。

圖/空污小遊行倡議(台大學生會永續部提供)

臺大的撤資行動雖然值得高度肯定,不過弔詭的是,這個具備高度意義的決定,卻是交由學生會代為公告,校方拒絕主動公開。

校方對待撤資行動,就像是羞於見人的醜聞一樣,處處遮掩。因此學生會呼籲校方,應效仿國外 150 多所大學,積極主動地公開此資訊,發揮臺大應有的高度社會影響力,帶動更多後續的討論與實踐,方不至於隱沒此亞洲學府首例的無窮潛力,錯失良好發聲機會。

從這次倡議經驗當中,學生會也發現現今投資原則的限制。過往僅僅以能否「穩健獲利」作為唯一指標,忽略了大學並不是一間營利機構的事實。因此,學生會也呼籲校方所承諾的投資原則應儘速建立,過程也應公開透明,讓師生有參與及發表意見的空間,勿淪為球員兼裁判的結果。

期待更多願意改變的案例,在台灣、亞洲開花結果

臺灣在全球撤資運動中不缺席,但我們不應滿足於此。這件事很可能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亞洲第一槍早已響起,應帶動社會上對於資金使用適當性的更多討論。

各式的退休基金是否正投資於化石燃料產業?什麼時候,政府對於化石燃料高達 1 兆多億的補貼能夠停止?每個人存款的銀行是不是正繼續融資給燃煤電廠,加速氣候變遷的發生?

這些問題都需要回答與行動,問問你的金融單位或是政府所屬機關吧!多多接觸在此議題研究與努力的相關單位,讓撤資運動能在臺灣發酵。

Dimitar Belchev@ unsplash

「永續發展」的概念如今人人耳熟能詳。它並非反對發展,而是提醒人們在追求建設、經濟利益的同時,考量其對於環境的破壞、負面影響,看見土地,以及居住其上的各種族群、物種是否正承受代價,不使下一世代生活於我們製造的惡果中。

期待此亞洲學府首例不會是臺灣的最後一例,而有更多願意改變的案例在臺灣開花結果。


延伸閱讀:

化石燃料「便宜」的錯覺——補貼政策看似美事一樁,卻隱藏危機

臺灣應讓「撤資」不再只是願景 —— 考量「氣候風險」的基金,才能保障退休生活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