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成熟的社會環境,臺灣公益指數亞洲第一/【CSR@天下】專欄

編按:

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今年首度推出公益指數(預計每 2 年更新一次指數),從監管制度、稅收與財政政策、社會文化生態系統、政府採購共 4 個面向來檢視 15 個亞洲經濟體,是否提供有利於公益事業部門發芽與茁壯的沃土。其中,臺灣和日本、新加坡並列第一屆公益指數冠軍,香港、南韓、菲律賓、馬來西亞等 7 國其次,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表現尚可,印尼和緬甸則敬陪末座。

這套公益指數可作為各國政府、非營利組織和慈善機構「拚公益」時自我檢視與學習的工具。「若政府能制定對的法令、政策和稅收優惠,將提供一個神奇配方,讓亞洲的公益事業部門躍進,並最大化每個人的貢獻。」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夏露萍說。

本文為夏露萍與張嘉瑋所寫之臺灣公益指數表現亮點,由 NPOst 合作媒體「CSR@天下」翻譯,NPOst 獲授權轉載。

 

文/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夏露萍(Ruth A. Shapiro)、張嘉瑋(Vincent Cheng),翻譯/王茜穎   CSR@天下

臺灣對慈善事業和活動的投入並不侷限於國際事務(參考:NPOst 國際合作與發展議題文章集結),一份新的調查結果印證了這項觀察,不管是在國內或國際事務上,臺灣社會對慈善事業和慈善部門的支持既健全又活躍。

最近,提供研究與諮詢的香港非營利組織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Asian Philanthropy and Society,CAPS)首度推出了公益指數(Doing Good Index),檢視了 15 個亞洲經濟體(包括臺灣),研究有哪些因素促進或阻礙慈善捐助,以及像是企業社會責任(CSR)與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等其他類型的私人社會投資。

CAPS 的目標是協助亞洲的慈善家、研究者與政策制訂者瞭解有哪些具體措施能刺激對社會部門的投資。在這篇 2018 年的研究中,臺灣是得分最高的經濟體之一(與日本、新加坡並列),顯示了臺灣慈善部門的成熟與活躍,未來只要採取一些相對簡單的解決方案,就能助其進一步發展。

2018 公益指數排名分類結果。圖片來源/Doing Good Index 2018 報告

臺灣亦有一些獨有的有趣特質。民主化和快速的經濟發展促成了臺灣慈善部門的發展與茁壯,隨著 1980 年代後期的民主轉型與 1987 年長達 38 年的戒嚴令解除,社福團體(Social Delivery Organization,SDO)的數量暴增。1989 年人民團體法實施後,根據內政府統計,社福團體的數量在 13 年內(1987~2000年)從 11,000 個增加到 25,000 個。截至 2018 年 7 月,內政部登記有案的社福團體高達 87,969 個。

1980 年代也是臺灣經濟轉型的關鍵 10 年。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和私人企業興起,開啟了經濟繁榮的時代。經濟成長提高了國民所得和生活水準,臺灣從接受海外援助的受贈國,搖身一變為捐助國。中產階級和商人階級的崛起(包含高淨值資產人士在內)對慈善部門的成長貢獻卓著。

從公益指數看法規環境

CAPS 的公益指數有 4 套指標,涵蓋監管制度稅收與財政政策政府採購社會文化生態系統。綜合這些指標,可檢視社會對個人和企業捐助的接受程度。計算總分後,所有的經濟體被分為 4 組。在 15 個亞洲經濟體裡,臺灣、新加坡和日本並列得分最高的一組,意謂著在亞洲諸國中,能提供相對最有利於公益事業的環境。

CAPS 公益指數介紹

為什麼特別針對國家的法規環境、採用這 4 套指標?有 2 個重要目的。首先,法規決定了一個機構取得合法性的難易度。慈善部門要能蓬勃發展,需要明確、易懂和有利的法規,以鼓勵慈善組織合法登記和運作。其次,法令有助於提高透明度和問責效果。慈善部門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我們所稱的「信任赤字」(trust deficit)。由於許多非營利組織沒有能力測量和傳達他們的影響力,亦無力解釋如何運用資源以實現它們的目標和結果,人們因此認定它們大多有所隱瞞。在亞洲,非營利組織在能證明自己的無辜之前,往往被先推定有罪。

臺灣在監管方面表現尚可。儘管有不少規範慈善與非營利組織的法令,國際非政府組織(NGO)亦反映在登記時會遇到官僚作風的障礙,但 83% 接受調查的在地組織表示,這些法規容易理解或態度中立。而國際匯款雖有經濟成本,但並不難獲得政府許可,這尤其適用於具海外業務的臺灣非營利組織(其數量估計約 2,000 個,參考:「臺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 Taiwan Aid」官網之臺灣 NGOs 全球服務方案地圖)。

儘管我們跟慈善家會談時,他們會說捐款的抵稅優惠就個人來說並不重要,研究卻顯示那些誘因確實重要。我們認為這種情況有 2 個原因。首先,錢就是錢,很少有人會放棄補貼,尤其是當它唾手可得;其次是亞洲獨有的文化現象──多數慈善家都是商人,他們傾向與政府合作,而非作對。臺灣跟亞洲其他地區一樣,企業的慈善工作往往和政府的目標和計畫一致。

亞洲各國法規使用難易度比較。圖片來源/Doing Good Index 2018 報告

在稅收與財政政策的指標上,臺灣表現極佳。臺灣對個人和企業提供 100% 的賦稅補貼,83% 的受訪者表示容易很申請抵稅,遠高於亞洲平均的 57%。在我們的指數中,臺灣是針對遺產捐贈提供免稅優惠的 4 個經濟體之一。

活躍成熟的社會環境

在公益指數的表現上,臺灣的政策雖然高於其他經濟體的平均水準,但真正讓臺灣發光發亮的是其生態系統的指標。生態系統意指「社會對慈善、公益事業和其他類型社會投資的接受度」。臺灣在生態系這項上表現傑出,我們怎麼看出來的?

其中一套指標是關於社福團體的公司治理。平均 86% 的亞洲社福團體設有董事會,但在我們調查的臺灣社福組織中,100% 皆有董事會,78% 的臺灣社福團體表示他們的董事會成員擁有企業經驗,我們認為這點很重要。如前所述,許多非營利組織缺乏幫助他們提升組織透明度、問責和評估影響力的能力。任何優秀的企業都能找到會計、財務規畫、組織發展、策略規畫等能力,但這些能力在非營利組織中往往十分短缺。讓擁有這些能力的人擔任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會成員,對取得這些重要工具大有助益。

亞洲社福團體擁有董事會的比例。圖片來源/Doing Good Index 2018 報告

企業社會責任和慈善獲獎也是一套重要的社會指標,其中一項便是「大學是否提供了非營利組織管理、慈善與社會創業的相關課程」,而臺灣多數大學都有類似課程。

臺灣人普遍認同個人應該參與慈善事務。根據2014 年臺灣公益責信協會估計,2013 年臺灣捐款金額為 17.5 億美元,佔 GDP 的 0.37%,而這些捐款大多來自個人。儘管我們難以精準比較臺灣和其他亞洲經濟體的數字,多數人仍認為臺灣的數字高於亞洲平均,若臺灣的數字正確,那幾乎是區域平均的 2 倍。這雖是個好消息,但切記,美國的慈善捐贈相當於 GDP 的 2%,所以臺灣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B 型企業認證數亞洲第一

整個亞洲對社會企業影響力投資的興趣高漲。社會企業必須維持商業經營又兼具社會影響力,而「影響力投資」一詞指的便是對社會企業的投資。根據我們的調查,94% 的受訪者表示對臺灣社會企業的興趣大增。事實上,臺灣有 23 家企業拿到 B 型企業(B-Corp)認證,在亞洲所有經濟體中高居第一,占亞洲全部 82 個 B 型企業的 1/4 以上。中國和韓國各有 9 家,遠遠落後於臺灣。臺灣這些 B 型企業包括了曾尋求並獲得國際認證的企業,像王道銀行臺灣好漁食藝餐飲等,帶頭示範了企業如何一石二鳥(利潤和社會影響力),甚至三鳥(利潤、社會、環境)。

臺灣政府一直致力研擬新的法規,以對社會企業提供部分補貼,這些討論迄今尚未促成新的立法,但臺灣政府積極的財政支持,對社會企業部門的發展具有強烈的指標性意義。根據聯合行銷研究公司 2017 年的調查,有 36.3% 的社會企業受訪者表示獲得政府補助,如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的社企創投基金等。除此之外,更多來自私部門、慈善家的資金已經或即將到位,這些都是臺灣社會企業部門衷心感激的命脈。

圖/Lukas @ Pexels

最後一點是採購。雖然「採購」一詞聽來索然無味,但其重要性來自以下理由:當政府向非營利部門採購商品或服務時,提供了持續的收入來源,降低許多非營利組織預算上的不確定性,並為獲得合約的非營利組織提供了正當性。從許多面向來看,臺灣政府更像是個合作夥伴,而非慈善部門的監管者。(註)自 1997 年金融危機與伴隨而來的嚴重失業問題,福利方案和服務的需求大幅增加,經濟衰退促使政府在社會服務和就業政策上進行改革。基於過去的夥伴關係,臺灣政府開始將社會服務外包給社福團體。例如,臺灣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有一半的總預算來自政府合約,內容是提供身心障礙人士相關服務。

在臺灣,第 3 個好處是創造非營利組織和軟實力外交的雙贏。在政府經費的加持下,臺灣的社福團體得以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超越自身的力量。根據隸屬於外交部下的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會顯示,臺灣的社福團體提供人道救援,並在糧食生產、綠色能源和公共衛生等重要議題上做出全球性的貢獻。

亞洲各國社福團體與政府採購合作之比例。圖片來源/Doing Good Index 2018 報告

7 成以上臺灣人認為 NPO 應領取較低薪資

那有什麼壞消息嗎?

只有一點點。公益指數採用了 5 分量表。但即便是包含臺灣在內,表現最好的經濟體都沒有超過 4 分,代表還有進步空間。在監管方面,可調整現行法令,以便登記註冊和遵守政府的指導原則;在稅收方面,可讓國際匯款更加容易,並取消稅收補貼的收入上限。儘管臺灣目前確實對個人和企業提供 100% 的稅收補貼,但補貼上限分別設在收入的 10% 和 10%-25% 之間。

慈善部門最大的挑戰是找到願意參與的成員。有 8 成的受訪者表示難以招募到技術純熟的員工,73% 說臺灣人普遍認為非營利組織應當領取較低的工作薪資。這代表最優秀、最聰明的人在規畫職業生涯時,往往不會選擇非營利部門。或許對社會企業的興趣和參與能減輕這個問題,因為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受到激勵,試圖利用商業來解決社會問題。臺灣的社會部門無疑正在蓬勃發展,社會各界投身參與,通力合作,實為我們所有人的榜樣!

臺灣在 2018 公益指數中各項表現之總表。圖片來源/Doing Good Index 2018 報告


本文作者之一夏露萍(Ruth A. Shapiro)是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今年首度推出針對亞洲 15 個經濟體的公益指數,並將於 9 月 28 日受邀在 2018 年天下企業公民國際論壇發表演說。


全文轉載自 CSR@天下 ,原文標題:臺灣人的愛心獲國際認證 公益指數排名亞洲第一


延伸閱讀:

NPOst 社會企業特輯

註解:政府採購案反面思考

維持一個 24 小時的全國保護專線有多困難?/從世界展望會 113 流標案,到公益團體胸口永遠的痛(上)

社會安全網搖搖欲墜,都是「市場」的錯?/從世界展望會 113 流標案,到公益團體胸口永遠的痛(下)

捐款人 & 企業,你願意成為公益組織的重要關係人嗎?/伊甸復康巴士爭議懶人包 & 回覆整理

CSR@天下

1997 年,《天下》率先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SR)觀念。20 年來,CSR 逐漸受到重視,成為企業成長的第二曲線。呼應趨勢,《天下》在 2017 年成立「CSR@天下」網站,除了持續介紹最前瞻的趨勢觀點,也搭建起 CSR 交流平臺,期望提升臺灣企業價值,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CSR@天下」官網:http://csr.cw.com.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