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展店之道:不主動、不借錢、不躁進、不強求,用產品競爭力推理念/專訪「繭裹子」社會企業
本社企與報導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107 年度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支持
繭裹子成立於 2010 年,秉持著「環保設計」、「公平貿易」的初衷,販售符合公平貿易的衣服和雜貨。(參考:公平貿易並不是品牌,而是一種看見產品價值的消費選擇/繭裹子的公平貿易故事)
創業至今 8 年來,在遠地生產者交貨時間不定、資金常不足以預付訂金之下卻能做到屢有新品上架,楊士翔竟苦笑說「都是逼不得已的」;而全臺至今共有 9 間門市,展店如此快速又是為什麼?他則說「幾乎都是別人來找的」。
原來,楊士翔是「佛系創業家」:不主動、不借錢、不躁進、不強求,緣分到了,自然會開店。
手作做出樂趣,辭職回臺創業
受訪的楊士翔(Vinka)頗有隱士風,他和另一位創辦人蔡宜穎(Liz)原本是在上海工作的建築師,國際事務所下班很準時,他們閒暇之餘重拾手作樂趣,還受邀參加上海環保設計展,做出興趣的 2 人,決定乾脆回臺創業。而在繭裹子的創業故事中,楊士翔坦言:「如果要開店,我們的方式不適合學。」
剛回臺時,2 人各拿出 10 萬元創業,一切都自己來,包括自己設計畫圖、自己手工製作、自己顧店,趕東西到半夜 3 點是常有的事,為了省租屋的錢,工作室、店面、住家三合一。至於店面裝潢,2 人是建築背景出身,室內設計自己來,省了設計費,包括油漆太貴自己漆、木地板太貴自己鋪,撿些舊家具來用,賺夠了錢再買。臺中的店面因此僅花了 7 萬元,後來在臺北永康街落腳,店面裝潢不過 10 萬元。
如今店面多了,顧店有店員幫忙,裝潢也有配合的工班,但一間店鋪的裝潢費仍不超過 20 萬元,他們至今花最多錢的是高雄駁二店,那是一間毛胚屋,市府希望室內有挑高夾層,因此要做鋼構,總共花了 30 多萬元。聽聞有人開店要花百萬裝潢,對他們來說,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創業初期資金不充裕,分配資金分散風險
在幾乎所有的訪問中,都會提到繭裹子創業初期有多辛苦,尤其剛踏入公平貿易領域的時候。創業一年後,他們想從手工創作轉向品牌經營,根據公平貿易原則,卻發現下訂要先預付生產者 50% 的訂金。創業之初資金本就不多,但產品交期不固定,短則 3 個月、長則一年。即使如此,卻還能穩定經營甚至持續更新新品,到底是如何撐過來的?楊士翔苦笑:「我們也是逼不得已」。
這是一條漫長的「等待」之路,楊士翔解釋:「我們有 30 萬,就把 30 萬分成 10 等份下單,分散風險,有些出貨快、有些慢,但來的時間錯開,於是產品永遠在更新,加上東西有季節性,顧客上門的時候,就會感覺永遠有新貨上架。」這種「逼不得已」的模式營運多年,如今規模變大,從原本的 30 萬變成 300 萬,「模式也是差不多的。」
佛系展店之道:急也沒用,一切靠累積
展店又是另一件神奇的事。2015 年以前,繭裹子只有 3 間店,2015 年展店速度突然大爆發,一下子跨出臺北,增加了 5 間店。然而這一切並非計畫之中,楊士翔說:「品牌經營到第 5 年,有些單位開始來認識我們、找我們合作。」他細數每一間店的由來:高雄駁二是因為高雄市政府來找合作,花蓮店是因為朋友想開,臺南是因為林百貨邀請、大稻埕是因緣際會⋯⋯
繭裹子的這些擴張,與其說走一步算一步,不如說是水到渠成、順勢而為。楊世翔說,2015 年還有其他新嘗試,因為品項越來越多、有些店面不夠大,品牌還乾脆一分為二,「繭裹家夥」賣雜貨,「繭裹輕衫」賣服飾,臺北永康街、迪化街的 2 家店,就是這樣「分家」的。
聊到繭裹子的成長,楊士翔多次提到「累積」的概念:「急也沒有用,就慢慢累積」、「錢不夠沒關係,就給時間累積」。累積了這些年,他堅定說:「我們很幸運,從開始第一年到現在,我們從來沒向銀行或政府借過錢。」累積的成果很豐碩,從 2 人校長兼撞鐘,到現在一共聘了 24 人,包括 3 位設計師、2 位行政人員、多位門市「繭裹姐姐」銷售員,目前全臺已達 9 間門市,包括去年回臺中開的店,雖然楊士翔說:「前 3 個月是蜜月期,一間店不管位置多好或多差,至少要給它一年的時間累積。」
就算佛系經營,也不能忘原則
規模拓展雖然很佛系,品牌經營倒有不可退讓的原則,那就是致力實踐「環保設計」和「公平貿易」。繭裹子所生產的服飾和雜貨,堅持使用手工製作的布料、自然死亡的動物皮革、無虐待動物的毛線,也會使用回收的布料和金屬材料;也因為越複雜、合身的衣服,在製作時越容易浪費布料,繭裹子的服飾設計以圓形或長方形版居多。
去年 8 月開始,繭裹子還與國際組織「1% For The Planet」簽署協議,承諾繳交所有事業體總營業額的 1% 給地球,是謂「地球稅」,並在網站上說明了理念:「如果說公平貿易是與生產者共享利益,那麼 1% For The Planet 就是在與地球共享經濟。環境成本永遠大於商業的利益,繭裹子除了監督產品製造可能帶來的汙染與破壞,更直接付出行動,也希望消費者更重視環境成本。」並且強調:「每個人也都有責任交稅給偉大的地球,不是嗎?」
繭裹子的環保初衷也落實在生活中。不僅鼓勵員工參與環境志工,也從減少產品的無謂包裝開始做垃圾減量,每天秤垃圾重量,希望一年後能至少降低 15% 的垃圾量。目前臺北的 5 間繭裹子門市從去年 7 月到 12 月,垃圾量總共只有 26.75 公斤。不僅如此,員工外出用餐都會自備餐具,楊世翔苦笑:「大稻埕的阿姨會抗拒,因為這邊傳統餐廳比較多,夾菜他們不知道怎麼量。」但他們仍堅持這樣做,「我們不覺得很難,都是習慣問題。」
今年,繭裹子還請另一間社企綠然地球(DOMI)來評估進一步節能減碳的可能,發現工作室有不少「吃電怪獸」。例如以前中午出去吃飯會關冷氣省電,結果發現這麼做可能更耗電,不如將溫度調高 1-2 度,減少能源使用、降低碳排放,節省下來的電費累積一年後,再捐給流浪動物之家。門市裡則把溫度都設定在 27-28 度,並關上玻璃大門、避免冷氣外漏,此舉可能將一些潛在的消費者拒於門外,但他說:「這沒辦法,我們可能會在門市張貼告示,試著跟消費者溝通。」
公平貿易的核心,是跟生產者溝通
公平貿易需要真實了解生產者的情況,楊士翔表示:「公平貿易最核心的價值,是和生產者溝通。」自 2012 年起,繭裹子一年 2 次到訪印度、孟加拉、尼泊爾,拜訪長期合作的公平貿易組織和生產者,這些人大多為婦女,在村落或貧民窟工作。他們實地走訪並溝通產品,印度連續去了 8 年,尼泊爾至少去了 10 次,一年有一半時間不在臺灣,他笑說:「比見家人的次數還多。」
同時,他們也會帶顧客或員工來一趟「公平貿易之旅」,實際了解產品是誰做的、公平貿易如何維繫當地生活、幫助他們脫離貧窮,楊世翔說:「有時候講破嘴也沒用,去看就知道了。那是很衝擊的,有一般人難以忍受的混亂和髒亂,但其實貧民窟沒我們想像那麼糟糕,生活功能很齊全,再小的巷子都有雜貨店,甚至有達美樂。」
為了宣揚公平貿易的理念,繭裹子賣的衣服及雜貨,都有產地及生產方式介紹,他們也公布產品的真實成本,將一切攤在陽光下。其中除了將地球稅納入,還包括關稅、金流手續費、報關費、運費、生產組織管理費、認證費等,以及高於標準的薪資比率,也回應許多人對於「公平貿易產品為什麼比較貴」的疑慮。
但這些理念與堅持,該如何在門市向消費者傳達?楊士翔表示,他們會提到生產國家和材質,但更進一步的資訊要看消費者本身的態度,「大部分的人是來逛街,對議題有興趣的人不多。」即便繭裹子是臺灣第一家有公平貿易認證的品牌,去年還通過 B 型企業認證,楊士翔卻說:「認證是附加價值,至於提升購買率?我很確定不會加分,因為臺灣人大都不認識。」
B 型企業的價值,在於公司治理
不過,楊世翔坦言,成為 B 型企業倒是對公司本身的治理幫助很大。因為做了 B 型企業相關考核,才知道原來在公司制度上,繭裹子還可以做更多友善環境、友善職場的事,例如新增志工假、推動「cycle2work 騎自行車上下班」,他說:「這在歐洲比較多,如果你騎腳踏車去公司上班,政府會補助 1 公里 0.2 歐元,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呢?」
「如果同仁願意騎腳踏車到門市,我們的目標是 1 公里的補助 6 元,同樣希望能累積成一筆基金,一年後捐給流浪動物之家。」這是「cycle2work」的第一步,楊世翔還說,希望第 2 步能擴及消費者,「如果消費者可以騎單車到門市,有個 App 可以計算出里程,那里程數可不可以回饋成購物金?」
B 型企業另一特色,就是將公司決策權還給員工,楊世翔表示,之前有員工提議,既然減塑已成趨勢,那在海運運送的過程中,能否不要使用塑膠袋?但這在執行上卻有難處:「剛開始溝通時,貨運多半會抗拒,因為擔心衣服會潮溼、東西會碰撞,但歐美其實已經有公司開始這麼做了,我們也決定試試看。接下來就等貨物到了,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就知道了。」此外,繭裹子還打算修改公司章程,以前是獨資的「有限公司」,今後計畫改為「股份有限公司」,讓員工持股。
楊世翔少數比較煩惱的,是員工之間的世代差距。他和另一位創辦人 Liz 都是 6 年級生,繭裹子員工卻大多是「90 後」,平均年齡 25 歲,年齡差距達 20 歲,「年輕員工會把我們當老闆,但我們只是經營者,不是決策者。」也因此,員工訓練的第一件事,就是禁止叫他們老闆。
用文化讓世界說臺灣話,用產品競爭力推理念
約莫 2015 年開始,繭裹子逐漸被歸類為「社會企業」,創辦人楊士翔卻坦言:「我們雖然不是 NGO,倒也不太喜歡被歸在社會企業,因為我們其實就跟其他品牌一樣,都是要營利、要走入大眾視野的。我們也會買廣告、找小模和網紅拍照,也會做品牌推廣、找代言人、辦時裝秀。」
歸結到底,重點還是在產品本身的競爭力。在繭裹子的 6 大使命中,第一條便是「做最好的公平貿易產品」,身為品牌經營者,楊世翔看得很透徹:「如果消費只是因為認同理念,能支持多久呢?消費是因為產品好、因為他需要這些,生意穩定了才能做公平貿易。」
繭裹子的另一個使命是「用文化讓世界說臺灣話」,楊世翔解釋,並不是真的要說臺灣話,而是藉由設計讓其他國家的人認識臺灣:「我們出去外面才知道,很多人不知道臺灣在哪裡,還以為臺灣會下雪!」
他接著說:「我們最常被問的是,為什麼不在臺灣做?因為臺灣沒有公平貿易認證的生產者,但這不代表我們的產品沒有臺灣特色。」他提到,繭裹子的設計語彙,由很多國家的文化交融而成,風格不拘一格,其中也包括臺灣,比如說暢銷商品「動物眼枕」,其中一種動物就是臺灣黑熊,「如果有人喜歡,也可以無償使用我們的設計。」
談到繭裹子的未來,楊士翔仍是一派佛系,他談到想增加更多人手,成立「社會與環境部門」,接下來想在日本落地,已合作 3 年的 KPMG 會計師事務所在日本有分所,對他們到日本發展應該有幫助,也考慮到澳洲開分店,「Liz 的家在澳洲嘛!」
他還說,今年想要好好了解「區塊鍊」的應用:「區塊鍊可以追蹤所有事情,讓生產過程透明化,對金流也有幫助。過去因為網路系統不穩定,我們錢匯過去,生產者會收不到錢,被駭客入侵拿走了。區塊鍊看起來好像可行,如果可以進入村落,就更是公平貿易的精神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