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永續發展的黃金年代:「我們不能只活在獨善其身的小格局」/淺談企業 CSR 青年力

 

文/洪瑞鷹

農曆年後,又快到了 3 月校園徵才的熱鬧季節,近日收到不少青年朋友共同聊到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這主題,有人問及 CSR 工作項目與徵才需求為何?我在內心思索著,我們每一位工作者,在臺灣也有著個人社會責任(Perso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PSR),可以透過不同形式,幫助青年職涯發展有前期預備,將來鼓勵更多青年投入企業公益領域、帶動社會創新。簡言之,有以下幾項議題與能力特質,值得與讀者分享。

從事 CSR 需要具備特定科系背景?

有人首先問我,企業是否一定要特定科系才能從事 CSR 相關工作?

的確,過往對於一門專業知識或技能養成,一路走來的是正規教育體制,從國民義務教育,到大學、研究所,或者出國攻讀學位,返國找工作也是依循線性發展進行。實際上全球有一個趨勢與觀察,就是 CSR 的規劃執行,正在嘗試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所設定之 17 項重要目標(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這些目標並不容易,沒必要侷限於單一科系背景,也不是單一個人、單一學院的學者專家就能片面壟斷永續發展的話語權,需要有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不同專業的動力,加上長期對於社會關懷的熱情與投入,有志青年都可投入企業公益領域。(參考:當一雙舊鞋踏上非洲,當我們無法置身事外: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 2 項:終止飢餓。圖/Global Festival of Idea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Flickr, CC BY-ND 2.0

實務上,從事 CSR 事務者,可能自成一個部門,也可能身兼任在企業中的人力資源、公關、傳播、行銷、製造、業務、研發、採購、環安、財務、法務部門,或是董事會特助、總經理、永續長或執行長的幕僚群。傳統的人資招聘如果打安全牌,確實從社工科系挑選人才來執行社會關懷業務、從環工背景找尋學子來進行環安衛工作相對容易;但這樣的招募邏輯,容易陷入一種同溫層迷思:因為是思路相似、甚至相同學科背景的人在想事情,大家想的都差不多,反而不易跳出框架創新。如何促進人才組成的多元化,在核心本業上促進產品設計或服務創新,這是企業永續部門本身必須要持續反思的問題。

CSR 並非「NPO 提款機」

第 2 種常見的謬誤,來自於社福募款人員對於 CSR 的想像,消極的認為 CSR 就是企業在包裝形象品牌,企業做公益就等同於捐款給慈善團體。這樣的說法可能適用於某些只求符合政府最低法遵標準的企業營運現況,不能說是完全的錯誤,但將企業複雜的營運決策,貼上化約的標籤,將來會備受挑戰,也不易建立 NPO 與 CSR 工作者的長期信任關係。

理論上,CSR 工作項目會從「ESG」 3 個角度切入來進行企業公益營運,這 3 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著:環境保護(E)、社會關懷(S)、公司治理(G)。有人認為「CSR = NPO 自動提款機」,某種程度只講到了 1/3 的 CSR 業務內容,也就是限縮到只談社會救助關懷面,忽略了公司治理也要照顧好員工內部關係、以及企業營運對於環境影響衝擊評估

圖/Kelly Sikkema @ Unsplash

進一步言之,上市公司 CSR 的更多工作重點,是必須要釐清:究竟是談論哪一種 S?這裡 S 有 2 層涵義,其一是社會關懷(Social Care),涉及資源重分配在地連結,例如:台積電協助緊急救援及災區重建;群創光電連結臺南市政府,將臺南科學園區的各項資源投入社會公益行動,支持在地學童、扶助小農、健康食材等,既幫助在地經濟,又促進員工健康。

另一層其實是擺在如何促進環境永續(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也就是人與生活環境之平衡,我們這一代人生活所享用的地球資源,不應以犧牲下一代權益為代價,這個工作項目可能是防治空汙、廢水排放、毒化學品、溫室氣體管理,還有打造可長可久的永續願景制度,甚至創設循環經濟新事業,例如臺灣永續能源基金會企業永續研訓中心近年來與多家企業會員積極提出各項創新作為,促進全球永續發展,並與國立臺北大學共同辦理 CSR 相關專業培訓課程等。(參考:能源轉型勢在必行:應兼顧環境永續與社會公義/SDGS-7、13(可負擔的乾淨能源與氣候變遷)

圖/Anna Jiménez Calaf @ Unsplash

CSR 與 NPO 可以建立相輔相成的夥伴關係

營利 v.s. 非營利出發的角度看似截然不同,但也非二元對立,都可以往良善治理的方向前進。NPO 工作者擅長傾聽、走入案家輔導陪伴,提供在地且社區深耕的服務;企業 CSR 工作者媒合本業優勢、結合可用資源,連結企業志工與社區希望。近日來,我見證了企業 CSR 與 NPO 在策略上相互合作,可發揮 1 加 1 大於 2 的成效,也唯有雙方學習換位思考,更深度的理解彼此痛點、在組織結構上面臨的可能限制,以及想要達成的共同目標,長期才能發揮綜效,帶來實質社會影響力。

不可諱言,企業現實經營複雜且瞬息萬變,CSR 也經常備受批評,有人認為只是企業大老在搶新聞版面、有人認為只是大公司每年在玩國內外永續競賽評比而已。然而,從全球永續趨勢願景、國內 4 大會計事務所相關研究、各類環境顧問報告、標準檢驗稽核機制多方揭露下,有膽識與決心的企業決策者除了達成資訊揭露基本功之外,可以走出不一樣的路,甚至是全球永續作為領先者,對於勞工安全與職涯發展、守護環境節能減碳、扶助社區弱勢家庭,強化企業集團的永續制度基本盤,可望走出社會創新的規模化之路。

圖/Ben White @ Unsplash

青年力作為動能,永續變成一門好生意

相較於公部門社會局處執行福利政策、非營利部門進行服務或倡議,企業投入慈善領域必須發揮實質影響,要能真正帶來改變,適度回應利害關係人的聲音與訴求,區辨出企業必須優先處理的重大性議題。帶來改變並不容易,但青年力的熱情可以;當企業面臨負面報導或公關危機,也蘊含著將來可能導正 CSR 的機會與能量。這邊也要再一次強調:CSR 不只考慮到人的因素,也要重新平衡不同產業別中,人們與內外在環境之間的關係。畢竟,CSR 這門學問不只是捐錢而已,更是營運風險的預測及掌握,讓永續變成一門好生意

我鼓勵青年朋友,可以思考本身的人格特質及興趣,在準備自傳履歷表的同時,為自己說一個故事,找到動力來投身企業公益慈善領域。試著想像每位青年都有一對夢想的翅膀,右翼是從小到大的智識累積,從課堂上的專業知能、到個人興趣或第 2 專長,讓生命更淬鍊豐富;左翼則是進入社會領域,擔任各種國內外志工、實習、工讀、兼差、募款機會,實際與國內外組織進行互動,豐富人生並體驗人情冷暖,提升抗壓性、增加同理心與領導力。

圖/zirconicusso @ Freepik

進行 CSR 對外事務,也需要有轉譯的能力,面對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可以用不同的語言溝通找到交集,避免艱澀的專業術語,真誠的語言及行動才能觸動人心。某一位國立大學的管院老師曾經私下認為,CSR 只是企業經營的邊緣角色,沒有營利價值可言,我要鼓勵青年們,別活在某些不合時宜的既定印象中,勇敢走出學術象牙塔、走入任何你有熱情去關懷的永續領域,用行動證明,企業只要用對方法,也可以實踐社會責任,而且幫助的人更多、產品更具環境競爭力、服務帶來社會規模效益。

你是人才,就等舞臺!就用這簡單的 8 個字,送給今年即將步入職場的青年 CSR 求職者這也許是最壞的年代,你我都明白我們對下一代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但其實 2018 年至 2030 年這期間是永續發展的黃金年代。下一個 10 年的亞洲 CSR 領導人才,筆者深信就在臺灣,而鼓勵青年更有自信、做好準備,我們不能只活在獨善其身的小格局,這是每一位職場工作者兼善天下的重要社會責任。


延伸閱讀:

日本型男議員的食通信革命:要改變的不是政治,而是一畝田的命運/【CSR@天下】專欄

承受汙名的臺灣青年,除了低薪還被剝奪能力、願景與生活/SDGs-1(貧窮篇)

胡哲生專欄【社創火炬】/尋找為社會而創業的企業精神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