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資料科學搭起信任橋樑,陳昇瑋打造「聰明公益資訊平臺」
活動名稱:信任,讓好事長出力量 Forging Trust/2017 NPOst 年會
日期:10/20(五)
時間:13:00-18:30
地點: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 101 廳(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 2 號)
主辦單位:ADCT 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期待解決非營利組織(Not for profit Organization,簡稱 NPO)資訊破碎及不透明的問題,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員陳昇瑋博士在 NPOst 公益交流站的年會中,以「打造最聰明的公益平臺」為題,分享他與夥伴花了 3 年的時間建構的資訊平臺,站內對於臺灣 2405 個公益團體進行資料分析,幫助捐款者可以聰明且有信心的捐款。
進入聰明資訊公益平臺的網站,開門見山的字樣「我想直接找公益團體」,讓使用者可以首先依照地區和分類;直接進入搜尋機制。陳昇瑋說,整個頁面的設計,就是要幫助捐款者和其他 NPO 一目了然;除了搜尋,網站主要功能在於過濾條件,使用者可以依照權重分類自訂 X 與 Y 軸,對 2 千多家公益團體進行分析,同時擁有 NPO 排行榜,採用常見的 IDF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原則──也就是說,越常見的資訊,權重越低(例如組織的成立時間等);反之,越少見的資訊越有價值,權重越高(例如,性別平等),即時計算每個 NPO 的資訊透明度,並且提供聰明公益貼紙,讓每一個 NPO 在網站上都有一個編碼(Code),強化資料透明公開。
為 NPO 與捐款人搭起信任橋樑
「聰明公益資訊平臺特別的是,可以對 NPO 進行財務分析。」陳昇瑋說,建構平臺花最多力氣的地方,在於 NPO 資料透明度的量化,因為資料的收集、維護及取得並沒有一定的格式或規範,期間甚至聘請了將近 500 位工讀生,把所有的財務報表打成數字,同時記錄 PDF 檔的位置,讓每個人都可以回溯檢查、有所貢獻。此外,網站也比照維基百科的模式,只要有臉書或 Google 帳號,就可以共同參與編輯資料。陳昇瑋進一步說明,頁面所有編輯記錄都會被留下,因此若有人搗亂或惡意填寫不實資訊,可以隨時檢舉和修改,再由管理者回覆到正確的版本。
身為一位資料科學家、同時也是捐款人,陳昇瑋對於如何有效率的進行募款及捐款非常感興趣,同為臺灣資料科學協會理事長的他,曾經對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會的資料進行分析,證實捐款的意願與募款資訊的發表時間密切相關,「每年 5 月到 11 月捐款意願都會降很多」、「老弱婦孺以及單身者往往能收到較多捐款」,運用資料科學了解捐款人,清楚描繪了臺灣人捐款的動機。
陳昇瑋開玩笑說,身為中研院的研究員,領納稅人的薪水,希望做些甚麼事情來回饋社會,因此結合專長以及對於建構平臺的熱情,完成「聰明公益資訊平臺」。陳昇瑋談到成立平臺的目的,除了減輕捐款人的困擾、協助其快速精準的找到 NPO 來參與及捐助,更能讓 NPO 的努力成果有個舞臺可以呈現。此外,也透過公開編輯、共同維護的方式,讓默默耕耘的小型 NPO 更容易被看到,活化整個社會的公益捐助行為,重建對話與信任。
延伸閱讀:
余孟勳專欄/最簡單也最困難的一步!「聰明公益資訊平臺」正式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