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蘭多夜店談起:群眾募資究竟幫助了誰?
摘譯/洪健庭
美國奧蘭多今年 6月 12 日不幸發生同志夜店槍擊案,為撫慰傷者及其家屬的悲痛,群眾募資平臺這次幾乎是可見度最高、最有效的慈善捐款管道。就這次事件中,美國報導指出,群眾募資在事件發生後一天內,就從 87,000 位善心人士募集到 400 萬美元;5 天後,光是 GoFundMe 這個平臺就有超過 300 個群眾募資線上活動,總計募集了 620 萬美元,這還只是全美 2,000 家群眾募資平臺的其中一家而已。
然而,就在人民一窩蜂地追逐群募熱潮時,非營利組織、捐款人與政府真的了解群眾募資的本質嗎?
群眾募資的定義
隨著網際網路的暢行無阻,群眾募資係指對於特定服務方案、產品、事件進行資金之募集,或企業從個人取得相關資源的管道。目前群眾募資的特色之一在於,其募集資金來源多半來自線上平臺諸多民眾的小額捐款。
從 2013 年至 2014 年,全球群募市場擴充了 167%,成長規模從 61 億美元來到 162 億美元。各式群募平臺在 2015 年總計募集了 344 億美元。根據世界銀行在 2013 年的估算,群眾募資可望在 2025 年發展成熟為一個 900 億至 960 億美元的產業,幾乎是今日全球創投市場的 2 倍規模。
群眾募資的類型
一般說來,目前群眾募資有三種類型:捐贈型群募(donation crowdfunding)、報酬型群募(rewards crowdfunding)以及投資型群募(investment crowdfunding)。
第一種所謂捐贈型群眾募資,就是向民眾募集愛心資源用於公益事務。
至於報酬型的群眾募資,則是向民眾承諾將來可以取得回報,又可細分為兩種情形;若該募資案並不順利,這類型就會退回成第一類型的捐贈募資;若民眾付款後所取得的回報,是指新創公司推行預售產品或服務,則可能轉變為第三種投資型群募。
第三種投資型的群眾募資,則可能涉及公司股權的買賣轉移,也有出資比例與利率的考量。
其中,捐款用於慈善用途的群眾募資案,例如 GoFundMe, CrowdRise, 或者Indiegogo/Generosity這些平臺,目前各平臺都會收取 0% 至 5% 不等的手續費,維持平臺營運。有時若涉及第三方支付,可能每一筆捐款還要再額外扣除 3% 至 4% 的處理費,若是跨國捐款可能扣得更多。
應用於慈善事業
非營利組織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好機會,也把群眾募資當成一個募款的形式。通常來說,勸募發起人會提供一些誘因,鼓勵民眾多多支持,但這類愛心見證禮的市值不會超過捐款價值,這當中當然有捐款人每年度抵稅的考量在內。
捐贈型的群募,在實務上多半以服務的「方案」為焦點,並且有時程限制(例如該方案預計服務 1 年),所訴求的捐款對象都是對於該公益勸募案有興趣的民眾,而不是就該公益組織進行捐款。
過去的公益勸募案,是以服務不特定多數弱勢族群為對象,但現在逐漸出現一種現象,是以服務特定單一案主或案家為主體,而且儘可能在群募案件中詳細說明該名案主的醫療支出、教育成本,或其他生活上需要接受幫助的理由。例如,你會看到有人在群眾募資上推行一個案子,標題直接寫著:請幫助密西根州這一位社會弱勢的老先生買臺車吧!這位 56 歲的老先生每天必須走 21 英哩去工廠上班。或者是:請幫助紐約這位老太太吧!她每天在公車上都被紐約一群中學生言語霸凌而流淚。後者的例子更因為有這群沒教養的學生言語霸凌影片而在網路上快速流傳,導致超過 3 萬名紐約客決定站出來,募集超過 70 萬美元,反制小屁孩的言語霸凌。
當然,非營利組織在操作上也會小心謹慎,畢竟網路言論的力量可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規畫公益勸募仍需務實理性。
有疑慮的群眾募資
非營利組織在群眾募資的申請過程中,亦須遵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法令規範。在美國,目前有 39 個州政府以及華盛頓特區,都需要 NPO 先行登記註冊才能勸募,有的州政府還需要當局許可才得進行。
為何 NPO 的公益勸募如此嚴格?為的就是非營利部門的透明與誠信。理論上,非營利組織可以雇用任何專家或商業行家來進行募款,但無論是誰來募款,都需要向政府部門登記;另外,勸募活動的支出與收入,在美國稅法上也都需要清楚揭露財務流向,這些嚴格的規定,是為了確保所有勸募活動順利進行,並預防有詐欺情事發生。線上募資如果將來可拿回報酬,而與慈善使命無關,則可能被政府當局認定為一銷售的行為,也會有後續課稅的問題。
由於美國稅法 501(c)(3) 所規定的非營利組織必須是為不特定多數弱勢來進行勸募活動,因此近來線上群募就成為一個熱門的替代選項,民眾就是想為一個特定個人或小團體進行集資。這樣的熱潮在短期內相當有效,但也引起非營利組織的反彈聲浪。畢竟募到了錢之後,誰來徵信呢?誰來把錢交給真正需要的弱勢家庭手中呢?更尷尬的情況是,在勸募案結束後,愛心資源真的有轉達給這些人嗎?目前由個人發起的捐贈型群募案,仍然大部分專案有透明度不足、缺乏外部監督的疑慮存在。
儘管群眾募資面臨這麼多法律與責信議題的挑戰,毫無疑問地群募仍然是時下最流行的捐款管道之一。只是在這些光鮮亮麗的群募案背後,思考如何真正保護社會大眾與消費者至關緊要。科技隨時有最新變革,但慈善助人的本質切勿因此喪失了人與人最重要的信任,亦須確保愛心資源確實送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