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又地處偏鄉,原住民長照 2.0 有話說
編按:
目前由蔡英文團隊提出的長照 2.0 中,原鄉/偏鄉政策包括:
- 發展以原住民族文化、地理為特色的族群長期照顧體系
- 利用長期照護發展基金,針對資源不足地區展開長期照顧資源補強專案計畫
- 偏遠、離島地區的長期照顧服務提供補助標準,應考量交通成本,以利提供普及服務
- 利用政策工具,鼓勵民間非營利組織參與長期照顧服務
然而,這些原則雖然都受到原住民族認同,實際上卻也都太粗略。從本篇採訪中可見,除非開始擬定子法,否則很難真正檢討其中的相關疏漏。究竟原住民如何看待長照 2.0?在問這個問題之前,也許我們該先打破各種漢人對於「部落欠缺資源與專業」的一廂情願想像,而將焦點放在「部落如何使用資源與專業」、「誰有權使用資源與專業」,並且聽聽原住民族怎麼說。
原鄉現況:只能被動接受資源
現在的原鄉部落沒辦法自己設置自己的長照機構,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日宏煜(Umin‧Itei)分析,其主因在於山地保留地為農牧用地,無法取得房屋使用執行的許可。
當部落遇上需要使用長照服務的老人,卻必須被動坐等人數有限、工作壓力龐大的照管專員(照專)來評估失能狀況及協助申請。「宜蘭約只有 12 個照專負責處理宜蘭縣的失能個案,他們有自己的業績量。如果你是照專,你當然會去人口密集的地區找個案、不會進到交通不便而且村戶散居的原鄉部落。」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執行總書記宋聖君(Yunaw Sili)解釋。
地方政府對於原住民的友善程度,也影響原住民使用服務的意願。「部落只熟悉鄉公所或社會處這樣的地方單位,但如果沒有單一窗口,電話打進去很容易被轉來轉去,使老人家在線上等到失去耐心。事實上,現在連協會社工師去協助申請都有困難,何況是國語程度有限的部落長輩自己去打電話?」
「長照資源是由縣市政府的層級發管,如果有些老人的居住地和戶籍地不一樣,那還要碰運氣,看縣市政府願不願意幫你調資源;部落中還有些身心障礙者連去鄉公所辦手冊都沒機會或嫌麻煩,失能之際就更沒錢去申請服務。」
非營利組織能替原鄉決定什麼?
長照 2.0 認為政府財源應優先用於擴大非營利組織所提供的長期照顧服務,而非補助營利單位擴大服務設施。全臺灣的原鄉部落,其實都有許多大型社福團體涉足,然而無論是外來或在地者,宋聖君認為,同樣都有「在地人難以進入決策過程」的問題。
「就算一線社工就是原住民,也沒有用,無論是來自交通障礙還是行政工作的壓力,他們很難逐一深入部落訪視;原住民作為服務的使用者,連想回饋意願都很難。」
「臺灣有一些原鄉的在地社福機構彈性比較大,發展出不錯的在地照顧模式,也很願意給予部落自主經營的空間,但相對的,他們必須面對組織總部的規定與壓力,甚至隱瞞。」
如今政府提議釋出閒置的公共空間、降低非營利組織經營長期照顧服務的門檻,但部落的疑問仍是:「誰」是這個非營利組織?外來、大型、手握資源、競爭力高的非營利組織,反而可能因掌握大量資源和權力而壓縮部落的自主發展。
另一方面,雖然不願讓專家學者或社福團體壟斷部落發展的決定權,但貿然將資源投入部落,也很容易造成紛爭。比較好的方式還是建立共管機制,重視在地人參與機制及培力,並且與外部中立且專業的角色互相學習及合作。宋聖君說:「以部落為基礎來發展服務會更好,但日後也能嘗試跨部落,讓有能量的部落或組織帶著小部落成長起來。」
交通:偏鄉發展的關鍵
礙於目前的行政區劃分和交通限制,宋聖君和原住民族長期照顧修法聯盟的夥伴希望原住民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長照服務網,而且服務網區必須按照部落現實情形與需求來設立。
「若照管專員依行政區來分配業務範圍,例如寒溪村所屬的宜蘭縣大同鄉,必須和負責大同鄉的照管專員聯繫,但因寒溪與大同是兩條不同的流域,從大同鄉來寒溪,需要跨過三星鄉,約一小時車程,反而是羅東的照管專員過來只要 20 分鐘。」宋聖君舉例:「諸如此類,如果能畫出符合原鄉部落分布的區網圖,申請服務時比較不會受到行政區的重重限制。」
如果交通問題仍然需要一線長照工作者自己一力承擔,偏遠地區的長者就會永遠陷於「天高皇帝遠,服務更遙遠」的困境中。除了車馬費的補助,中央也必須考量到,偏鄉居服員的一天,可能有 1/3 的工作時間都花在交通上,這如何以工時來衡量?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的日宏煜則說,衛服部「一鄉一日照(中心)」的目標,實際上在原鄉並不好落實。因為一鄉之下還有好幾個村,除了交通問題,不同村的祖訓(gaya)如果不一樣,同村的老人家很可能不願意離開自己的村落去參加另一村的日照中心。
討論財源前,先討論如何參與
至於大家吵翻天的財源問題,蔡英文團隊目前倡議的稅收制認為從房地合一稅、遺產稅編列預算可減低受薪階級負擔(但給付範圍變小)、而馬英九政府主張的社會保險制則認為可以照顧更多對象(但會立即成為每個人的繳納負擔)。
宋聖君卻說,稅收制固然在追求「劫富濟貧」的理想,但實際上臺灣的富人避稅能力一流,稅收制其實更像是在「劫中產」。而保險制對原鄉也未必公平,如同現在的健保情況,原住民和每個人一樣繳納相同的保費,卻無法在原鄉享受同等的醫療服務──平均每一萬人只有一間診所、重病前往大醫院需要 2 小時以上車程。如果原鄉的醫療與長期照顧服務根本「長不出來」,討論財源其實只是徒然。
近年來漸有呼聲鼓勵「在地人用在地方式照顧在地人」的原住民長照模式,無論語言、生活習慣或是親緣關係,部落婦女當然更了解如何照顧自己部落中的長輩。然而,宋聖君說:「『族人照顧族人』,不是只雇用原住民當居服員或社工,而是在決策過程就要讓部落有管道參與。」
證照與專業,如何使用?
因應現在逐漸在談的「居服員是種專業」,宋聖君也說,崗給協會並不反對(其實源自漢人所想像的)證照認證和專業思維,但部落要有自主性去管理專業,而不是被專業管理。
如果為了提昇人們對於社工的尊重、而一逕提高訓練或修習門檻,反而容易演變為少數人把持專業,變成「這件事只有他的專業能做,其他人不應該參與。」專業不應被供奉在神壇上讓人崇拜,而應讓專業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形式風生水起。
「例如,我們協會裡負責居家、課照、廚房的三位組長都是部落婦女,都陸續取得了居服員的照顧資格,但她們會和社工師一起討論訪視的評估表怎麼設計,而不是直接抄外面現成的版本。」這種學習的過程不一定快速,卻讓寒溪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照顧方式。
照顧不應被簡化為一種商品化的服務,其中的人本關懷在部落最重視的血緣關係中,反而有了最親切的體現。
延伸閱讀:NPOst 4 月長照特輯「長照 X 就業 X 托育 NPO 與政府如何聯手照護社區大家庭」
NPOst公益爆米花4月講座
- ● 時間:4月25日(一)19:00-21:00(18:30即可入場)
- ● 地點:社企聚落(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42號) (捷運東門站4號5號出口步7分鐘)
- ● 講者:
劉毓秀|台大外文系教授、普及照顧政策聯盟召集人
吳玉琴|民主進步黨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 - ● 主辦單位:NPOst公益交流站
- ● 協辦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社企聚落、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
- ● 活動報名網址
- ● FB粉絲專頁活動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