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參加巢運?OK的,你還來得及與我們一起翻轉社會工作!

文/林玲安(台大社工所研究生)

前陣子我參加了 10 月 4 日舉辦的「巢運:無殼蝸牛全面進化」活動,與大家一起在帝寶大門前怒躺仁愛路,要求「滅金權,爭公平,給我住得起!」,也和許多社工學生和社工夥伴一起參與了翻轉社工學生聯盟舉辦的「社工野台開講」。

過去幾年,我並未對居住議題有所關注,可能是因為自己的生活環境並未面臨到這樣的狀況,在社會工作的學習過程中,也較少談及居住的議題,直到大埔事件發生,我才逐漸了解到「居住」與我們的關聯和重要性,無論在社會工作的場域中,或是在身為台灣居民的生活裡,都在面對高房價、居住權等問題。

一、我要「住」得起!

25 年前,也就是我出生的 1989 年,「無殼蝸牛運動」夜宿台北市忠孝東路,當年抗議台灣地價與房價高漲造成貧富不均、人民買不起房子;然而,25 年後的今天,過低的房屋稅與地價稅,使得持有房屋的成本非常低,導致台灣空屋率高,買得起房子的人買了許多住不到的房子,使住宅成為了可以拿來投機炒作的商品;政府與財團的勾結,主導了「以房地產(炒作)發展經濟」的施政方向,使得強拆與迫遷等爭議不斷;政府對於租賃住宅政策的長期忽略,也使得租屋無法成為一種穩定、合理、有尊嚴的居住選擇,此外,目前社會住宅的總量竟只有0.08%,更是無法保障人民的居住需求,先不論買不買得起房子,我們甚至住不起啊!

(圖片提供:林玲安)

(圖片提供:林玲安)

華人的社會風氣與文化,告訴我們要買得起房子才有成就、才能成家,經濟與政治的發展,也不斷標榜著都市更新、區段徵收等政策的「益處」,然而,開發計畫的先決條件是符合公益、必要、比例原則、程序正當、居住條件確保等「居住正義」,而非不公不義,因此,回到居住的初衷,「房子」不應該是個拿來炒作的商品,而是我們居住和生活的空間。

在薪資所得比 17 年前還要倒退的現在,年輕人或買不起房子的人被貼上了「不上進努力」、「不懂得儲蓄」等個人歸因的標籤,卻忽視了幾十年來居住相關政策與稅制的不當,以及政治經濟結構的衰敗。這些與我們過去、現在、未來如此相關的議題,排除時間、交通、體力等限制,我實在想不到有什麼理由不好好了解居住議題,因此,我站出來參與了繼無殼蝸牛運動 25 年後的「巢運」。

二、在「社會」中「工作」的居住正義

在居住議題中,社會工作者也有其所在的位置與角色,從康樂里到大埔、士林王家、華光、紹興等族繁不及備載的拆遷議題當中,我們經常看見了小老百姓無力抵抗政商金權的無奈與悲哀,但也或多或少看見了社會工作者在拆遷議題中的身影,只是大多是站在依法行政的公部門那一方,扮演著替政府抹粉善後的角色。除此之外,當社工協助服務對象連結居住需求的相關資源時,不僅缺少政府對弱勢者的居住權益保障,也經常面臨到社會大眾對弱勢租屋者的歧視與排除,例如:房東可能會因為擔心房客無法定期繳交房租或是容易發生意外,而不願意將屋子租給可能沒有穩定收入或是生活風險較大的弱勢族群,包括獨居老人、單親家庭、單身者…等。另外一方面,障礙者在租屋空間上也經常面臨無障礙空間的限制,這些狀況都使得許多人面臨住不起房子的困境。

(圖片提供:林玲安)

(圖片提供:林玲安)

社會工作重視與關懷的是「人」,秉持的核心理念是「公平正義」,但在迫遷議題或是協助弱勢者尋求居住資源的狀況下,人對於「居住」的基本需求和權益不斷地被不公益的發展或不公義的程序犧牲、剝削,當居住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居住權益和正義也無法彰顯時,社會工作者是否應嘗試由經濟、政治、社會等鉅視層面結構上,探尋可能的問題根源,以做出具體的實踐與變革,否則再多的慈善計畫或服務方案都將成為掌權者和資本家的幫凶,而社會工作者充其量也只是個以助人的美好想像與假面妝容,來掩飾或忽視社會結構問題的化妝師罷了!

巢運的舞台活動結束後,我參與了翻轉社工學生聯盟舉辦的「社工野台開講」,我對一個才接觸社會工作不到一個月的大一新生所說的話印象深刻,她說:「主持人問大家為什麼今天要來參加巢運,我覺得很奇怪,這件事情跟我們這麼相關,為什麼我們不來參加?」

(圖片提供:林玲安)

(圖片提供:林玲安)

其實當天在巢運的現場,應該是我參加過的社會運動中,遇到最多社工的一次了!有在 NGO 攤位裡向民眾說明和推廣機構單位理念與訴求的社工,有長期參與社運和倡議的社工,有學術界的社工老師們,有在實務界打滾多年的各領域社工,甚至是帶著服務使用者一同前來的社工,更有各校的社工學生,無論對居住議題涉略深淺,越來越多的社工夥伴們走進了社會運動的現場,我認為這樣的現象正在一步步地翻轉著「社工應客觀中立、不過度參與社會運動」的想像。

現今的社會工作教育和實務場域,經常強調個案或團體工作的重要,但我認為在「社會」中「工作」的我們,應該要有更多對公共與社會議題的討論和對話,來提昇社會工作者的公共性與社會性,讓公共事務不僅貼近社工,更貼近於身為人的我們。

香港的社工復興運動曾談及:「社會工作,是『社會』先於『工作』。社工,失去了社會性與公共性,就只是一個維穩的雜工!」社會工作(者)不應淪為國家控制的工具,也不該協助社會議題的掩蓋。社會工作者的身份與位置固然會因不同情境而有著不同的詮釋,但我們絕不能在「社會」「工作」的過程中丟失了我們對公共性的意識以及公平正義價值的堅定與溫柔。

翻轉社工學生聯盟」是「反服貿社工學生聯盟」轉型後組成的團體,期待集結社工學生與社工夥伴,透過對話、想像、學習、行動和改變來翻轉社會工作,打開對於社會工作的多元想像與實踐。「翻轉社工學生聯盟」沿用「我是社工,我不『服』」粉絲專頁,不定期發布活動與文章資訊,近期將舉辦「翻滾吧!社工」系列活動,邀請大家一同來翻轉社會工作!

 

參考資料:
我是社工,我不「服」粉絲專頁
巢運:無殼蝸牛全面進化 粉絲專頁
社工復興運動 Reclaiming Social Work Movement 粉絲專頁(香港)
社工,失去了社會性與公共性,只是一個維穩的雜工!——與社工復興運動對談

 


按讚,接受更多公益新資訊!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