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讓孩子感到成就感,成績自然就進步了

0

photo credit: skippyjon via photopin

究竟是沒有學習意願造成成績落後?還是成績落後所以沒有學習意願?

安置機構中最常聽到大人說:孩子沒有學習意願,所以成績才會落後。可是從事弱勢學童補救教學的11年,我不斷地發現與印證,學習意願並不是成績落後的原因,而是成績落後的結果。

三年前,當博幼基金會與一個大部分都是法院轉介安置的機構合作,我看到了機構內的孩子每一個幾乎都沒有學習意願,主任跟我說孩子到學校上課只要不鬧事就是表現優良了,即使他是在睡覺也算。而即使如此要求簡單,也還有將近一半的孩子無法適應學校上課,必須留在機構上課(雖然整個學校都是機構的學生)。

剛開始課輔時,很擔心學生的程度很差(平均落後超過五個學年以上),學習意願低落,因此採用小班1對2,但是很快地發現1對2不行,必須1對1。因為2個學生一起上課,其中1個孩子學會了,另外1個就翻臉了,所以根本不能一起上課。而且孩子都沒有學習意願,不想上課就想盡辦法鬧情緒、激怒老師、不配合老師等……招式盡出。而機構的工作人員就利用獎勵與懲罰的「兩手策略」讓孩子知道機構的決心,因為機構的主任與社工組長非常「相信」一件事情,那就是這些孩子將來要獨立生活,必須要有基本能力,而現在課業輔導恐怕是最後一個機會了!所以機構從上至下都非常堅持課輔這件事情,而大人的堅持也很明確的讓孩子感受到,所以不論還如何鬧情緒、如何激怒老師、如何不配合,都無法改變機構課輔的決心。

其中有個國中生很不喜歡讀書,老師只好讓他體驗勞力工作──徒手拔草。拔了一陣子,孩子就發現出賣勞力似乎沒有想像中簡單,在大太陽底下曬好幾個小時並非輕鬆愉快的事情。於是這個孩子體驗之後,就認命地開始拿起課本讀書,從最簡單的開始學起。同時英文與數學測驗合格,還可以獲得李家同董事長的親筆簽名證書,更是讓這個從來沒有在學校拿過獎狀的孩子受到莫大鼓勵,於是又更增強孩子的學習動機了。

慢慢地,半年過去了,大人的相信漸漸地發生了質變。開始孩子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課輔老師慢慢教、教得簡單,並且符合孩子程度,孩子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學會、原來是可以進步。這樣的學習經驗與之前迥然不同,但是它確確實實的在自己身上出現,讓孩子不得不信!以前這些事情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但是這次不一樣了,讓人不得不信了!

當孩子開始進步,學業成就開始提升,學習意願開始增強。當孩子發現自己可以輕鬆達成目標,並且可以獲得很多獎勵(有口頭的與物質的),意願就更強烈,進步就更快。當孩子的重心放在如何挑戰與通過更難的課程,偏差行為與負面思考的時間自然也就減少,行為自然就會開始產生變化。增強正向行為,負向行為自然會減少,就是這個道理。

從這件事情不難理解意願與程度的關係,一個程度不好的孩子上課都聽不懂,如何維持很高的學習意願呢?而學校的課程並不會因為孩子的程度不好,就變更符合學生程度的教材,孩子自然就沒有學習意願。如果想要提升落後孩子的學習意願,就必須教導孩子符合程度的課程,而不能再依照學校的進度教學,這也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因材施教。

所以當我們面對沒有學習意願且程度落後的孩子,我們該想想孩子的程度在哪裡?應該從哪裡開始學?如何用孩子學得會的方法教孩子?而不是一天到晚將成績不好歸咎於孩子的學習意願低落,這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孩子的學習意願從來都不是「因」,而是「果」。沒有辦法提升孩子的學習意願該檢討的是老師,而不是這些孩子。

我們對不必過份強調孩子的功課是否非常好,而是應該強調他已經學會了哪一個科目。舉例來說,假設他學會了正負數的運算,我們博幼基金會就會給他一個證明,說他已經學會了正負數的運算。很多人認為這是很奇怪的事,因為正負數的運算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很多孩子就是因為不會正負數的運算,而完全不會做代數的題目。我們這種做法使得很多小朋友得到相當大的鼓勵,而這種鼓勵在別的地方是得不到的。


按讚,接受更多公益思維!

作者介紹

吳 文炎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私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兼任講師。社福界的資深熟男,重度工作狂,喜歡自嘲有過動症,坐不住辦公桌,曾跟個案半夜待警察局裡時,被老婆警告家裡也快要有通報個案。喜歡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問題,努力在社福界裡不斷尋找新世界與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