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家園進駐社區遭反對,身心障礙歧視如何解?

圖/洲美專案宅社區中庭,反對機構進駐的白布條清晰可見。(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提供)

8月12日夜晚,位於臺北市北投區的洲美專案宅不平靜。社會局委託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辦理「文林家園」已延宕11個月,工作人員選擇當夜進駐,遭到20位社區居民與管委會委員來到門前反對,不僅以「訪客」不能過夜為由報警,還有居民狂按電鈴騷擾。

但在此之前,社會局已事先發函,通知警察局北投分局、社區管委會、物業保全進駐事宜。警察到場確認後,反詢問協會是否要依「強制罪」提告。即使協會於法有據,但他們不打算提告,9月初身心障礙者即將入住,未來要如何與社區和平共處,是他們當前最大的隱憂。

避鄰設施的謬誤 有障礙者的社會才正常

洲美專案宅居民反對機構進駐,檯面上的理由是「爭產權」,意在對抗臺北市政府區段徵收後帶來的損失,但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灣障礙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周怡君對此提出挑戰,「若是我的自由侵害到他人的人權,這就是歧視了。」

過去的臺灣社會,將服務身心障礙者的機構設置於偏遠地區,或是家有障礙者,礙於社會整體的不友善氛圍,多是關在家裡足不出戶,社會大眾沒看見,就當作他們不存在。

周怡君表示,在國外,身心障礙者佔全體人口的比例平均為 10%,臺灣佔比為 5%,國內領到手冊的障礙者人數明顯被低估。並且一般人若是經歷意外受傷、自然衰老,都可能成為障礙者,「有障礙者的社會才是個正常社會。」

圖/障礙者夜間在接受服務的居住家庭一起運動。(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提供)

那些認為身心障礙機構是「避鄰設施」,會使「房價下跌」、「帶來危險」,應該要蓋在偏遠地區等等觀念,在臺灣的教育、媒體溝通宣導不足之下,數十年來改變有限,促使像「文林家園」一般的困境不斷再現。

「 20 年過去,還是一樣。」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無奈地說道, 20 年前,康復之友協會承辦臺北市全日型機構「一壽照顧中心」,提供中重度身心障礙者生活照護服務。當要進駐臺北市文山區辦公大樓時,遭受附近鄰居抗議。

如今,50多名障礙者在此生活多年,鄰里相處後發現,這群人並非「不定時炸彈」,他們就與一般人一樣,在社區中過生活。疑慮解除後,居民來到中心擔任志工,偶爾分享食物給這些住民吃,相處融洽。苦盡甘來回首過去,走這一遭仍是辛苦的,正如文林家園正面臨的難關。

圖/一壽照顧中心進駐社區時,曾引起附近居民抗議。

導正「不對」的事 依法進駐該依什麼法?

今年臺北市發生3起居民或大樓管委會阻擋機構進駐的事件,市長柯文哲認為,此舉不應出現在文明城市,「一定是不對的。」

市長口中「不對」的事,該如何導正呢?社福團體承接政府公辦民營的設施,政府本該有責讓機構能順利進駐,但實際運作上,可做的方法很有限。以文林家園為例,政府協助舉辦多次說明會,最後一次還是社會局長陳雪慧親赴說明,但願意出席了解的社區居民少之又少。

圖/洲美專案宅的部分居民舉辦記者會,反對文林家園進駐社區。(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提供)

另一途徑,即為「依法進駐」。周怡君主張,在社區沒有溝通意願的情況下,應走向法律途徑,依照《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對社區開罰,或是針對社區阻擋進入屋舍、門口灌膠等觸法行為提告。

然而周怡君也說,目前臺灣法律對構成歧視的規定很零散,缺乏具體定義。阻礙機構進駐社區的情事,若換在美國、英國等先進國家,皆可透過規範明確的反歧視法案,直接判定觸法。她呼籲,政府應積極制定反歧視法,不要讓機構欲循法律途徑時,次次都是個別判定,都像是投入一場未知的賭注。(延伸閱讀:CRPD 在臺灣:若遲遲不肯積極立法,是政府帶頭歧視/臺美日身心障礙者反歧視運動論壇

2003 年中壢啟智技藝中心進駐北帝國官邸社區,是少數尋求法律途徑的案例。當時,社區居民因擔心機構進駐會導致房價下跌,強烈反對,擅行斷電、灌三秒膠損毀房屋,並衝入屋內將障礙者強行拉離社區。中心不堪其擾,對部分的社區管委會委員提出妨礙自由告訴。

一年後判決下來,中心勝訴,社區中的暴力事件也漸漸平息,十多年後的今日,因當地經濟發展起來,房價更是不跌反升。中心的工作人員回顧此事時坦言,若非逼不得已,沒有人願意走上法律一途,但法律仍是最低限度的保障。

持續與社區溝通 期待著進駐後的生活

申請入住文林家園的 6 名障礙者等候多時,原本希望延宕能夠換來更友善的環境,但面對現在的社區氛圍,其中2名女性障礙者的家長深感憂心,心疼自己的孩子承受這些負面的攻擊,並也重新考慮是否入住。

即使社區仍有反對的聲音,但陳冠斌表示,11個月以來的紛爭與複雜的角力已平息許多,居民心中的疑慮需要時間化解,因此仍訂於9月讓障礙者入住。此外,陳冠斌近日與法律扶助基金會碰面商討,若未來障礙者遇到任何侵害,仍可透過法律途徑保障人身安全,「我們雖然認為是不至於,但就是以防萬一。」

去年,社工員陳韻如在家園門口貼宣導海報,每天拿 DM 向居民解說。不友善的回應居多,也有人作出暴力威脅「小心我用石頭打妳。」面對這些,陳韻如輕描淡寫,但談起 2 位願意停下腳步聆聽的居民,她眼神散發光芒。

圖/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工員陳韻如(左)、督導謝佩玲(右)致力促進社區居民認識障礙者。

他們提出「是不是一大群障礙者要住進來」、「他們會不會放火燒房子」等等諸多疑問,陳韻如一一解釋,協會在社區裡的 3 戶居住單位, 1 戶最多住到 6 人,並且這些住民都經過 1 至 2 個月審慎評估,確認穩定服藥,並判定有潛力、有意願學習獨立生活,白天外出活動或工作,晚上與其他住民合住,這裡,將做為他們自立生活的前哨站。

圖/障礙者在接受服務的居住家庭學習烹飪技能。(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提供)

經過溝通,這 2 位居民的態度軟化,成為支持進駐的一方,陳韻如開心地說:「這就夠了,我們受到很大的鼓勵。」這是她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重重困難沒有將她困住,她與即將入住的障礙者都期待,或許當障礙者平權在教育體制中,與反家暴、反毒等等一樣受到重視,在媒體再現中不再充斥著刻板印象,反歧視法能在臺灣設立……那時,社會融合真能實現,而苦終將過去,善會留下。


延伸閱讀:

自問「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社工為隱身家中的障礙者媒合資源,看見彼此生而為「人」的價值

要求行動障礙者放棄尊嚴生活,是我們願意為老後所做的選擇嗎?/專訪新巨輪協會

作者介紹

何怡君

NPOst 前執行主編。不相信絕對的惡,也不相信絕對的善,只相信蹲得夠低,就能看見人的百百種性情,以及神的慈愛和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