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體罰「壞孩子」嗎?體罰讓孩子學會以強弱將人分類、用暴力解決問題

圖/@ Pixel; cc0

 

文/均諺 社工碩四生,社工師事務所社工員

11 月 29 日,知名的 FB 社群爆料公社上傳了一張照片,內容是一個孩子拿著椅子背對著畫面,他的前方是一個講臺,講台上有著一位臉被馬賽克抹去的黃衣男子。

這張照片的標題是「如果你是老師會怎麼做?」一時之間引起了眾多討論,當然 6 句不離打、2 句不離罵,剩下一句是感嘆臺灣太亂、教育失敗。

但我不是為了這張照片或這些留言才寫這篇文章,而是這篇文章裡出現了一個不和諧的聲音──

這年齡的孩子大腦前葉額還沒發育完成,所以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如果當眾硬碰硬,只會有更多的憤怒與凍結!之後家長與學校更應該要積極給予輔導,讓孩子把不當的行為調整才是。

可想而知,隨之而來的是一面倒的嘲弄與批評──

「這種孩子就該拖去揍一頓!教育個屁!」

「現在的教育就是不能打,所以老師才會這麼難教。教育失敗都是因為不能體罰。」

對我而言,這一幕才是真正的「悲劇」。

體罰讓我們看不見孩子背後真正的需求

是的,現在的臺灣很「亂」,真的很亂,人們信仰著惡意能夠種出善果,但惡意真的能夠種出善果?在我的經驗中不是這樣的。。

這時有人說了一句:「最好愛的教育跟積極輔導有用啦!」

我決定以回答這個問題當作這篇文章的開頭:愛的教育和積極輔導究竟有沒有用?

圖/Hermann @ pixabay; cc0

在我的工作經驗中,見證過非常多案例,我曾見過一個經常鬧事與對師長暴力相向的孩子,後來被發現長期遭受家暴。只要他的父親打他或他的母親,隔天他到學校後就會極度暴躁,然後和同學或師長起衝突。

在老師的理解和各種資源的介入下,這孩子把學校當成了他的避風港,把導師視為父親,為導師的關懷和愛而感動,後來狀況變得很好。

我也見過孩子是嚴重的偷竊慣犯,不論怎麼處罰都沒有用,當大家要放棄的時候,老師提出了精神疾患的可能,後來診斷發現這孩子小時候曾遭受虐待,前額葉受損,導致衝動控制能力喪失,經治療和服藥後狀況良好。

很多人以為,推崇零體罰和愛的教育,是因為狗屁又空虛沒意義的「人權」觀,但實際上更重要的是,「體罰或打罵教育」通常只會讓狀況更嚴重,留下更大的隱患。因為這種教育方式只能看到孩子所犯的「片面」錯誤,看不到他們背後的需求和困境。

就像個槌子,看到凸出來、不順眼的東西就打平它,卻沒想到被打平後,底下會藏得更深、禍患更重。

圖/ @ pxhere; cc0

從學生對老師施暴這件事情來看,剝開這些關係,其實就是「孩子在溝通不良、有情緒、有需求但不被滿足的情況下,認為使用暴力可以解決問題。」但是,有的學生在遇到衝突時,其實是有非常多選項可以選的。

例如有些孩子選擇的解決方法是找「大人」裁決,如果是跟同學衝突就找老師來,跟老師衝突就找家長找議員來,也有些人會選擇忍耐或妥協。那為何這個孩子卻是選擇使用暴力?

那必然是因為,在這個孩子的成長經驗中,有人教導他「暴力可以解決問題。」如果溝通不良、對方不順你的意、你覺得受委屈,你可以用暴力的方式解決,這是有效的。

有人關心過這件事情嗎?不,你們只想打平他。

這是非常矛盾且艱難的一件事。我們要教導孩子在遇到衝突時、溝通不良時,要使用正確的方式來處理,不能使用暴力來面對問題。但另一方面,有一群人卻表示暴力是可以被允許的,只要「施暴的對象對」、「下手別太重」就好。

這一切都是見微知萌的。小時候找老師、找家長裁決,長大以後就是找法院、找調解委員;小時候被教導好好講,在成人世界裡就會跟對方理性的講道理,孩子的世界其實就是大人世界的縮影。

但很多人並不認為暴力無法解決問題,貼文底下那些留言串就是最直接的證據。

大人對孩子的施暴,為什麼被合理化?

當然,很多人會回我:「這不一樣!」是啊,「對犯錯的孩子施暴並不等於暴力」,這就是你們的思考和你們崇尚的方式──「大人」對「大人」施暴是錯的;但「大人」對「小孩」施暴,只要合情合理、別打得太嚴重,那就是「教育」。

然而孩子會學到的卻是:「成人可以對小孩子施暴。比較強的人,就可以教訓比較弱的人,尤其是犯錯的人。」

我曾在數篇對孩童施虐或殺死孩童的新聞下方,看到有人發出疑問:「為何這些人都要挑孩子下手?」如果你也曾有這種疑問,也許可以把前面的內容再看一次。

是的,那是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對孩子施暴是可以被允許的。

這時可能又有人會說:「這不一樣!這些被施虐的孩子又沒犯錯,他們是無辜的,這是兩回事。」

在我的工作過程中,光是今年,我就跟 3 位虐童者進行過交談,其中一位把自己 1 歲多的兒子活活摔死,還有一位母親把自己 4 歲的孩子打成重傷。他們也認為自己只是在「教育」。孩子哭鬧不休、孩子不聽話、孩子不符合期待,所以自己出手教訓,但沒想到下手太重了,他們就變成虐童者了。

「孩子犯錯,所以我教訓他。」當人們容許這一切、贊同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該有疑惑。這其實根本是同一件事情,但我不確定有多少人能理解。

反暴力、反迫害,推行這一切最大的困難往往就是要跟這個世界對抗。因為當我們在告訴孩子:「暴力是不對的,我們要尊重別人。」時,卻有更多人喊著:「揍他!這種人就該被揍一頓!」

這只是一張照片,人們甚至沒有想了解其中的故事。這孩子怎麼了?為什麼會和老師起衝突、幹嘛拿起椅子來?人們只是看了不順眼,就想一槌子打下去,不管他有任何理由,「反正就是不對。不對就該打。」

這就是我們社會的樣貌,這才是惡意的根源。

暴力懲處無法解決問題,只是壓下問題

這 2 年在我接觸過的 3 所學校中,就遇過 3 個有強烈殺人意念的孩子。輔導體系、特教體系、教育體系都戒慎恐懼的積極介入,唯恐會誕生新的鄭捷,而這還只是我所在的縣市。

這 3 個孩子的殺人意念各有不同的成因,有家庭問題的、有精神病理的、有情緒問題的,有的寫了一份縝密的殺人計畫被發現,有的嚴重自殘,有的藏得很深,平日裡活潑開朗,卻在隱密的訊息中被家長發現他極度渴望殺人。

我常常很害怕,如果這些孩子的殺人意念被發現時,學校做的事情不是積極關心、諮商體系介入、關心他們遭遇了什麼、受什麼影響而有這些想法,然後給予大量的愛,去協助他們處理問題,而是一槌子槌下去,說:「你不能這麼想。」然後讓這些孩子把惡意都吞到內心深處,再也不為人知,那這個世界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

圖/@ pxhere; CC0

慶幸仍有一部分人在努力支撐,但與此同時,也對大部分人感到心冷。當一個人說:「我們要用愛的教育和積極輔導來協助孩子。」卻有數十甚至上百人回答:「不!孩子需要的是被打一頓。」這件事情到底有多匪夷所思、矛盾荒誕又可笑。

這些人希望治安能好,不要有人被傷害、不要有人傷害別人、不要使用暴力,遇到問題要理性溝通、尋求正確的管道處理。但是,這些人也是最不相信這些的。他們認為暴力比好好講更有用,暴力比教育更有用,暴力可以處理一切。

不要說不是,看看那些留言吧。


作者

均諺 

社工碩四生,社工師事務所社工員。

只有在最深的黑暗中,才能看見最純粹的光明。我的工作會接觸家庭暴力、目睹和離婚等案件,我見過最狠毒的父母,但我也見過為孩子犧牲奉獻的父母。我瞭解愛並不是一種絕對,而是一種選擇。正因為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理所當然,愛才更偉大。我相信只有善意的初衷,才能開出正向的果實。你呢,你相信什麼?


延伸閱讀:

遭爆性侵之安置機構少年:「寧願被丟到感化院上手銬腳鐐,也不願待在那裡被拳打腳踢。」

誰才有資格被愛?誰又活該被打?/暴力安置機構少年甲採訪後記

「老師妳人挺好的,為什麼要來這裡給我們糟蹋?」兒少安置的酸楚與掙扎

「不乖,就不值得被愛嗎?」那些年被安置,又被拋開的少女們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