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捐 10 萬相較於分 10 次各捐 1 萬,更有效率?從慈善科學觀察捐款行為

文/卡洛琳・菲恩絲(Caroline Fiennes)  譯者/劉晏汝

根據報導指出,臉書共同創辦人祖克伯(Mark Zuckerberg)捐給紐澤西紐華克數間學校的 1 億美元資金其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儘管有獎助金,科學界的學者卻也多了繁雜行政手續的麻煩,部分受贊助的計畫也沒有其他被拒絕獎助的計畫來得有成果。報導指出,與其讓贊助者來選擇贊助對象,不如隨機選出誰能獲得贊助。

雖然獎助金得主會經過更嚴苛的審查,但是贊助者的效率卻未受檢視。贊助者鮮少因為贊助方式不佳而受檢討,然而,如果贊助者幫助 1 名孩童的資金其實能幫助 10 名孩童,承受「機會成本」的不是那些贊助者,而是潛在的受惠人。同樣的道理或許也能套用到資助研究的獎助機構。

我創立的組織主要在提倡有充分根據的慈善捐款,我深知我們沒有充分的證據能了解哪一種捐款方式最有效,若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研究,探究促成有效慈善的因素。「慈善科學」能讓基金會、金主和贊助者每年捐出的上百億資金發揮更多效果

捐款如何「有效率」?從 3 個問題檢視

目前觸及捐款效率研究的文章非常少。位於麻州劍橋的有效慈善中心(The Center for Effective Philanthropy)發現,10 筆 1 萬美元(約臺幣 30 萬元)的獎助金計畫所花費的提案和管理時間,是一筆 10 萬美元計畫所耗費時間的 6 倍。而位於倫敦的顧問公司 nfpSynergy 也指出,英國慈善組織認為 2 英鎊(約臺幣 78 元)的無條件資金和 3 英鎊有條件的資金,其效益是一樣的,這意味著對資金多加限制只會減少其價值殼牌基金會(Shell Foundation)則發現,慈善機構如果有參與規劃與管理計畫,會比只有提案就得到經費的非營利組織多出 2 倍的成功機會。

讓捐款更有效率並不簡單,畢竟贊助者通常有相當多元的目標,小至資助基礎研究、大至測試介入處理的效果、提供服務或提倡社會政策等,但是贊助者可以藉由以下 3 個問題看出端倪。

首先,有多少獎助金計畫達到贊助者的目標?(我稱之為贊助者的打擊率)第 2,組織用在準備提案或向贊助者報告的花費,佔總資金的多少比例?第 3,獎助金得主對於申請過程的滿意度如何?記錄每一筆獎助金的目標,並追蹤目標的達成率,便是一大突破。

不過,有效捐款還有幾個基本問題有待探究,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獎助金金額的重要性。照理來說,金額龐大的獎助金會帶來更多影響,且其管理所需的花費較少。但是根據我的組織過去 10 年對香港 ADM Capital Foundation 獎助金計畫的分析,金額大小與成功似乎沒有直接關聯。同時,研究指出,金額龐大的獎助金計畫不見得比金額小的計畫來得有影響力,這也許是因為小額獎助金會分配給不同類型的計畫

慈善科學:進一步研究捐款行動,合理分配資源

其他有待釐清的問題還包含:最適切的贊助時限?贊助者應該獨立贊助,還是與他人合夥?贊助者該如何參與他們支持的計劃?贊助者該如何找到贊助對象?應該要開放所有人申請獎助金,還是直接聯繫有潛力的受獎者?

挑選獎助金得主的方法也有待進一步研究。無論是參考專家對提案的看法,或是面試申請人,幾乎所有贊助者都是依據主觀看法做決定。從挑選股票到入學甄選等相關研究都顯示,人類在分配稀少的資源時,都存有弱點和偏見。

偏見究竟如何影響贊助者挑選慈善獎助金得主,其過程還有待檢視。但一位學術研究贊助者發現,相較於面試,依據客觀條件挑選受獎者才是更好的成功指標(此處「成功」的定義是經相關科學研究評量量化得出)。這類發現很令人振奮,但是太過雜亂無章,難以得出更廣泛的結論。

圖/AhmadArdity @ Pixabay, CC0 Creative Commons

自從藥劑學變成一種科學後,人類的健康衛生條件提升,平均壽命變長。同理可證,慈善科學也能協助找出最有效的捐款方法背後的原則。若要達到這個目標,所有贊助者都應該匯集他們在上述 3 個面向的表現資料,並和學者分享這些數據,這些數據應該交給學者分析,而非讓贊助者或受獎者自行判斷。舉例來說,他們可以分析過往的表現,依時間變化來評估計畫表現和受獎者的滿意度,或者預測未來的表現,贊助者也可以刻意將獎助金提高或減少,並邀請學者調查獎助金金額對於打擊率和管理開銷的影響。

想當然爾,這些研究都需要研究委員會或慈善贊助者提供資源,雖然這會分流贊助計畫的部分資金,卻能改善整體捐款的效率。若有更多研究證據能找出有效的贊助方法,贊助者也會更願意捐款。


原文出處:We need a science of philanthropyNature Research


延伸閱讀: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能力有限,捐款究竟該給「重要」的還是「緊急」的?

國際:願意買瓶裝水,卻不願助貧童?來成為有效率的給予者吧!

余孟勳專欄/NPO 募款預算如何規劃?定義合理範圍,妥善經營捐款人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