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青專欄/當他們窮到只剩下自由,在萬華街頭遇見匯聚百年的包容力

示意圖/Bui Hoang Lien @ Unsplash

文/林立青 審訂/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看了柯文哲(現任臺北市長)對於萬華街友的看法,我突然能理解為什麼我媽想要理解街友,或許柯市長只是和我身邊的長輩一樣,由於長期以來沒有親身接觸,所以產生偏見。令我心情有點複雜的是,他用了「他們喜歡自由看星星」這一點來說。

這或許是一件好事,人如果有良知的話,看到他人生活困頓受到壓迫是會有感覺的,會想要找一個原因,或者一個藉口讓自己接受這樣的現實。我們長期以來所聽到的「他們喜歡自由」或是「他們其實很有錢」都是這類的話,會說這樣話的人,代表他承認這些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但這也是一件壞事,因為這些理由都不是真的,都只是我們為了彌補無知的藉口,有很多事情我們靜靜的思考,好好的想就會知道──那些原本以為的事情其實是「偏見」。但我們很少這樣思考,一直以來,也缺乏有耐心並且願意溝通的人來訴說社會真實的情況。

所以,我認為我要把我知道的一切寫出來。把我所看到的萬華街友狀況告訴我身邊的人

萬華街友背後有著歷史脈絡。萬華一直以來都是交通匯聚之地,距離臺北城的行政中心也非常近,臺北仁濟院的前身組織過去就在萬華一帶設立,現有資料可追溯到大清帝國時代,官方表示 1866 年逐步設立相關機構,隨著日本政府來臺,1899 年日本人將這些機構合併為仁濟院,位置就在龍山寺旁的廣州街,從早期慈善組織來看,這已經是延續 150 年以上歷史的傳統。

也因此,日本時代開始後,萬華的龍山寺周邊就是街頭慈善關懷的主要服務地點,1922 年施乾先生開啟臺灣民間自發行善助人的行為,當時幫助的對象就是街頭乞丐,他成立愛愛寮(現臺北市私立愛愛院),並且向親友、社會各界募款,請求他們的支持,施乾先生也因為慈善博愛而廣受尊敬。

這也造就了至今萬華地區的超級包容性,畢竟從 1866 年這裡就開始有了慈善機構,1899 年就有了官方管理的仁濟院,1922 年仁濟院於現在的西園路一帶開設精神療養院,同時施乾先生還開始了乞丐服務,他所做的事情到了 2017 年依舊延續著──為乞丐清洗身體、給予食物,並且協助這些人習得一技之長,最終協助他們重回社會。

施乾為愛愛寮乞丐清理身體。圖/@ 愛愛院官網

也因為 1899 年就有的仁濟院、1922 年就開始的愛愛寮,萬華的社區互助和街頭關懷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這是萬華在地店家、居民依舊對這些人保有憐憫之心的根本原因。我們在全臺灣都找不到第 2 個區域具有這樣關懷街頭弱勢族群的悠久歷史,即使萬華有些當地居民感到困擾,但臺北市其他區域根本難以讓街頭無家者有任何生存的可能。

有人說這些無家者可怕,但如果問萬華真正居住在龍山寺的無家者,他們之中也有人認為離開萬華才真的可怕,警察可能隨時因為有人報案而將他們逮捕,居民可能直接驅離,相比之下,在他們眼裡的萬華當地人可說是最為慈悲、善良的一群居民。人們說萬華的土會黏人,也是這原因。

因此,街頭無家者往往長住萬華,甚至有能力租屋後,也留在萬華租屋。這裡有全臺灣最密集的傳統市集,各種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孤獨單身一人的更是喜愛萬華,這裡的消費便宜,美食群聚,想吃什麼都方便無比,所有的生活機能一應俱全、便宜且舒適。

圖/Hiep Nguyen @ Unsplash

更因為這樣,無家者也有機會擁有「生活品質」──這裡的廟宇眾多,有戲臺可看、有奉茶可喝、有乘涼處可以聊天;這裡的店家物美價廉,很輕易可以填飽肚子,龍山寺也常有發放便當和親送冬衣的善心人士;這裡的交通發達,很容易搭上公車、火車移動,並且票價容易負擔。我的印象中,沒有聽過大安區或是信義區有什麼街友和當地居民坐在公園聊天的機會;但在萬華區,隨時都能看到無家者和當地居民在公園聊天、論政,下棋簽六合彩。

這裡也長期有派工、選工的傳統。過去臺北車站後站、萬華、臺北橋一帶有所謂人力仲介,另外沿著環河南路有大量的五金跳蚤街,早期有許多工作機會得以選擇,閒散的臨時人力可以到這裡找尋工作,現今這些地方逐漸式微,反而是萬華龍山寺依舊會有廂型車在清晨招攬粗工、雜工、臨時工、舉牌工等,這是因著交通地理因素。

接著,就是更為現實的問題,街友究竟是什麼樣子?用什麼樣的標準去定義街友?我們的社會至今沒有白紙黑字載明,所以有些縣市政府乾脆說自己「沒有街友」,反正閉眼不看就可以說沒有。而雙北市照自己的標準統計,共有約 700 人,這些人流落街頭的狀況令人難受,所以我們必須告訴自己有所盡力,只是等我們仔細審視後,就會發現事實上我們很難立刻解決。

現今萬華區西園路一隅。圖/@ Wikimedia

人們總說街友好吃懶做,那在我看來都是不理解而拿來安慰自己的話。我所在的工地環境,這些街友們來到工地現場時,常沒有辦法負荷工程的勞動強度,有些人老弱,體能根本無法負擔工地勞動,更不用說街頭露宿多少讓身體有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我不只一次遇過街友問我有沒有工地工作可做,但介紹之後很可能做沒幾天就離開。身材體力如我,在工地現場若沒有專門技術,一天工資都很難超過 1,500 元,這種狀況下,他們不會成為工程現場被選擇的對象,只能自貶身價以求工作。這樣一來,他們依舊沒辦法有穩定的工作。普遍來說,我見過的無家街友常常每個月不到萬元收入,最後變成舉牌或是派報工。

舉牌和派報工依舊低薪,這些工作的日薪不會超過 1,000 元,並且不是隨時都有,舉牌工作通常只有假日可做,暑假寒假時又寧可給年輕人做,一方面人力公司怕出事,另一方面是舉牌的建案為了規避安全風險,也會避免使用年長者。

圖/Franco Folini @ flickr, CC BY-SA 2.0

街頭無家者的年齡大多 40 歲以上,這時候的男性承擔社會的期待,職場已不再給予這些新進人員機會,他們又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足以改善生活的資源。工程的工作極度消耗體力,舉牌的工作又必須日晒雨淋,最糟的是,這些工作都不足以讓人在臺北租屋,離開後又更沒有地方可去。

有些人會認為,只要好手好腳不怕沒工作,但事實是即使你好手好腳又想要工作,卻沒有工作要給你做。就算有工作,你去了也無法承擔得起開銷。在臺北租屋不易,許多無家者過去也曾在職場打拚,但產業瞬間消失,例如紡織、塑膠、印刷製版,當整個工廠都外移時,你在工廠長期以來累積的年資、經驗甚至人脈,可能一夕之間全部失去作用,許多人一生就在同樣的產業裡工作,工廠外移後,人生的履歷就只剩下失落而已。

我們可以想像,若是明天臺灣的半導體、面板或是工具機產業消失,大量的就業人口瞬間成為失業人口,滿街上的人履歷都一樣,卻沒有其他工作經驗,這種狀態下該如何度過?那些未還完的房貸、車貸讓人瞬間破產,又沒有辦法輕易轉換工作,唯一能找到的工作盡是些零工,身上背的債務讓你就算擔任基層、領最基本薪資也要被扣下 1/3,這種情況下如何奢求租屋?人生又將面臨多大的絕望?

他們過去從事的工作也曾帶給他們收入和穩定。只是現在沒有了,也可能不再有了而已。

圖/Manuel Barnuevo @ Unsplash

那不僅僅是工作或是居住問題,事實上,是我們長期忽略了這些社會問題。確實依舊有少數專業並且以此為志業的人正在努力,如同當年的愛愛寮,現今的芒草心。但許多精英和社會上的其他人幾乎沒有機會接觸,也就很難去同理並且認真看待。大多數人輕易認為,只要有房子就可以,卻忽略收容中心位在新北市的中和和萬里,那裡要怎麼找到合適的工作?那裡又有什麼消遣或娛樂?他們的身體可以承擔長時間的移動嗎?那裡有可以接受他們坐下聊天的地方嗎?有支持他們可以點香祈福的信仰嗎?

可能都不行,那裡要轉車比起交通發達處困難,沒有朋友及熟識的商家,沒有可以說話的對象,沒有能同理自己的人,沒有常吃的小吃,也沒有隨處可踏入的宮廟,更沒有臨時的收入。

我寫的一切都是口語,因為我希望執政者最好把我寫的文字都變成歷史,把我寫的東西變成未來 10 年後念出來會令人發噱的笑話,供後代取笑之。

很多人認為只要有房子就可以了,但那裡有支持他們可以點香祈福的信仰嗎?圖/jennyhsu47 @ flickr, CC BY-NC-ND 2.0

也因為同理他人後我們很難過,我們會因為看到同樣的人受苦而難受,所以我們找出其他原因說服自己這是合理的──他們吸毒喝酒,他們就是喜歡自由,他們無精打采,他們自己有他們的問題,他們很可怕,他們又髒又臭,他們很有錢,他們不願意去工作⋯⋯

事實上,可以提供他們盥洗的地方少之又少,能洗衣的地方也少,當身上沒有積蓄的時候,遑論有品質的生活。洗澡、洗衣總都需要空間,或者金錢,若他們有錢還需要這樣嗎?我們有錢會這樣選擇嗎?

若一個人每天只能露天睡眠,有可能保持精神嗎?他能夠負擔勞力工作嗎?就算睡的時候沒有被強制驅趕,也可能突如其來的降雨或是颳風,往往也都有人在寒流中凍死,有誰在有選擇的狀態下會願意露宿地板呢?

圖/@ Wikimedia

吸毒喝酒則是道德威脅。毒品很難是他們負擔得起的消費,酒精則是少數可以負擔得起的享受。啤酒只要 30 元,他們至少還有機會和社會上其他人一樣喝上一罐。有人說不喝酒不會死,但所有些微享受都沒有時,活著還剩下什麼呢?又為什麼他們不能喝一點酒呢?

至於很多人說的「街友其實很有錢」、「家裡有數棟房舍」這種事情我聽過很多了。過去的版本是某位死掉的獨居老兵有一座山,後來說是某拾荒者有很多錢、某流鶯存下數間公寓,還有某街賣者做工擁有很多棟房子……這些說法。但這就像城市傳說,我進一步追問:到底哪裡有坐擁很多房子的街友時,並沒有人可以帶我去認識一下。「到底哪裡有很多棟房子的人到現在還在當街友?」我前往龍山寺問人時,被當作笨蛋笑了一陣,而問起這些街友時,他們也搖頭苦笑。我前往芒草心,信任專業後更只發現,每個街友都比我窮。我其實很希望有生之年有哪個人可以介紹給我擁有數棟房產的無家者,為他寫作或是介紹給記者採訪一番。

圖/Moss @ Unsplash

我說的這些都極為明顯易見,只是很少人願意同理他們。他們的自由換不到其他東西,所以自由才「無價」。其他社會上有工作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自由換取地位、財富、尊嚴或其他享受。他們的自由則換不到。

所以我知道,對他們而言,或許也真的只有在龍山寺看星星的時候,和所有人一樣都是公平的,沒有標籤和歧視。而且龍山寺的星星也不會追問尷尬的問題,不會有任何標籤和偏見。


延伸閱讀:

七成街友有工作,九成非自願:你真的了解街友嗎?

赤貧的租屋者,下一步也許就成街友/《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推薦序

努力工作的街友值得幫,花錢買酒的不值得幫?其實可能都是同一人

作者介紹

林立青

一個市場養大的孩子,一路讀完私立科大,拿著文憑進了工地,在工地現場從事監工至今。現實專長為搬弄、造謠和說謊,用來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編織的謊言能夠吸引憐憫,搬弄而成的印象可帶來同情,造謠之後好求取寬容。如此而已。然因多次祈求仍不可得一個不需說謊的人生,唯有文字是最好的卸妝品:將平日堆疊在自己和周遭人的謊言謠言一句句抹去。留下一個完整如初,卻又無法訴說感受的現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