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銀互補的照顧咖啡館:臺中「有本生活坊」深耕社區,提供免費長照諮詢

文/王舜薇

政府推動長照 2.0 上路已逾半年,強調「社區主義」,在大街小巷佈建長照據點,然而人力資源至今到位有限。於是有社會企業跳脫政府所設定的 A、B、C 級單位,用創新的整合式服務深入社區,推動社區照顧,試圖補足制度空隙。今年 4 月,「有本生活坊」在臺中逢甲商圈旁的謐靜巷弄內開張,同時打著「照顧咖啡館」的名號,引起不少居民好奇。

是「生活坊」、又是「咖啡館」,可見「有本」的多功能。粉綠色調的柔和外觀看似一般咖啡館,但這裡除了可點用餐飲,還有專業社工免費提供各種照護諮詢服務。相較於許多都會文青咖啡店提供藝文資訊,有本生活坊則是提供豐富的長照情報,並媒合生活輔具、居家護理、居家服務、外籍移工仲介等不同業者或組織,扮演社區平臺的角色,讓有照護需求的社區民眾可以「有本」為窗口,接觸到相關資源。

有本社會企業創辦人紀金山表示,許多臺灣年輕人都有一個開咖啡館的夢想,有本生活坊就是將咖啡館和長照諮詢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而成立的實驗性空間,希望找到最適合社區的照顧模式。

有本生活坊室內一隅,這裡除了可點用餐飲,還有專業社工免費提供各種照護諮詢服務。圖/有本生活坊 fb

照顧咖啡館:青銀互補、互動的社區平臺

「這裡跟一般餐廳的經營落差很大!我們必須自己主動去跟社區溝通,讓大家知道『照顧咖啡館』在做什麼事。」有本生活坊店長李依仁說。

要做好社區平臺的角色,工作人員不只要賣餐飲、發長照傳單,更要做好紮實的社區工作。

靜宜社工所畢業的李依仁,一天的工作可能大部分跟餐飲無關。從開店前就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認識里長,開店之後還要常常去鄰近公園跟運動的長輩互動、參加老人卡拉 OK 等,就是要讓社區熟悉這間照顧咖啡館的存在。

有本生活坊走出咖啡館,走入社區和長輩跳早操。圖/有本生活坊 fb

她回憶,開店初期盤點社區資源,發現附近的照顧資源不多:「里長年紀大了,想為里民付出更多但常常力不從心,也會面臨一些障礙。有本的進入正好與里長互補,成為一個團隊,里長協助我們認識社區,我們協助里長規劃活動。」青銀互補,年輕人讓里長感受到投入社區服務的熱情,里長也願意帶著有本的員工在社區走動,增加長輩對這間咖啡館的信任感,讓幾個初來乍到的年輕生面孔,不至於被認為是居心不良的詐騙集團。

除此之外,舉辦試吃會吸引社區長輩前來、建立熟客 Line 群組固定發送訊息,都是有本培養「鐵粉」的祕訣。「我們不會等客人自己開門進來,因為一般長輩比較少主動踏進這種看起來很年輕的地方,多是在門口觀望,我們會去招呼長輩進來坐坐,讓他們認識這間店的特別之處。」平常點完餐之後,店員也不忘問來客一句:「知道什麼是照顧咖啡館嗎?」往往由此開啟照顧話題、連結社區關係。

設身處地的談話,釐清需求、提供協助

有本跟一般咖啡館最大的不同,就是提供免費且專業的照顧諮詢服務,幫助社區民眾釐清長照需求。「我們的店員除了經營餐飲,也要扮演像日本的『介護相談員』,站在民眾的最佳利益,找出適合的照護方案。」紀金山說。

釐清需求的第一步是「談話」。「有不少照顧者打電話進來詢問,稍微介紹之後,我們就會請他直接到店裡來面對面諮詢,這樣才能深入了解對方的狀況。」李依仁說。很多來店洽詢的人都是背負巨大壓力的照顧者,往往帶著深深的黑眼圈進來,一臉疲憊,這時有本的工作人員會先問候一句「你還好嗎?辛苦了!」並奉上小點心當作來店禮,讓來此的照顧者感覺貼心,可以盡量表達自己的感受。

有本生活坊「長輩智慧型手機教學」活動。圖/有本生活坊 fb

初步確認照顧需求之後,有本員工會再邀集跟個案需求相關的長照專業合作夥伴,一起進行二次評估,例如確認個案是否需要居家護理、申請輔具補助、協助分析外籍臺籍看護的適切性、有哪些公自費項目等,並鼓勵照顧者、被照顧者和其他家庭成員一起來有本參與諮詢,從家庭脈絡給予照顧建議,若受照顧者不便出門,就進行家訪。細膩的客製化服務,有別於令人緊張的醫療院所或程序繁瑣的政府機關,能夠在輕鬆柔和的環境中討論。

「我的工作常常就是坐在店裡講話、做紀錄、聯繫各個單位,一邊經營咖啡館,一邊做社工個案工作!」李依仁笑說。

社區工作:互動培養信任,信任帶來回饋

雖然主打照護諮詢,但餐飲也不能馬虎。副店長黃彥苓同樣是社工系畢業,主掌吧檯和餐飲管理,菜單中的咖啡、飲品、輕食甜點一樣也不少,甚至還為長輩設計了一般咖啡館較少見的中式簡餐、紅豆紫米粥等品項,打造對高齡者友善的空間。

店員各自有分工,但同樣都要有敏銳的觀察與溝通能力,從來店的人推門進來的姿態果斷與否,就可判斷是否為了照顧諮詢而來。開店僅 3 個多月,有本生活坊已經培養出一群社區熟客,接下來還計畫在店內定期辦理衛生保健課程,進一步發掘社區中的照顧需求,並提供老福、長照相關科系學生實習的場域,為高齡社區帶入青春活力。

有本生活坊店長李依仁(左)、副店長黃彥苓/攝影:王舜薇

李依仁直言:「其實社區就是看你可以給什麼,他們才會給回饋,我們不能打著照顧咖啡館的名號,卻只是坐在店裡面打電腦、做餐飲,而不出去外面跟社區互動。」

互動,才是累積信任的基礎。有本創辦人紀金山也是靜宜大學社工系教授,研究長期照顧與社會企業多年,有本是他嘗試結合 2 者的具體成果。他觀察,政府推動長照成效不彰,有一個原因是長照資源缺乏可及性。社區中缺乏連結各類資源、資訊的角色,服務系統進入社區的能力沒有提升,使得民眾不知道有資源可以申請。

新創經營模式,維護人本初衷

另一方面,由於「失能」對於許多臺灣人而言是難以啟齒的困境,會主動申請照顧資源的人很少,長照單位空有錢也找不到個案,加上請外籍看護的人被排除在長照補助之外,造成使用長照的比例偏低。

紀金山認為,連結資源、主動開案,並改變社區對於「照顧」的觀念,就是照顧咖啡館應該扮演的角色,而這樣的服務在目前有迫切的需要。「有本」以社會企業型態經營,跳脫政府補助的框架與限制,靈活度和創新程度都更高,也能夠隨著社區的回饋情形彈性調整工作型態。未來這樣的經營模式若順利上軌道,也計畫輔導其他業者加盟。

雖然型態與名稱是新穎的,但社區工作的本質終究是「人」,原則不外乎耐心蹲點、關係培養、互信互助。李依仁說:「希望這邊的里民都會以『社區裡面有一間照顧咖啡館』為榮!」


延伸閱讀:

長照政策倉促移植日本「小規模多機能」服務,是良策還是拚政績?

長照需求告急,「優照護」短期照護服務彌補人力缺口

【活動現場】面對高齡社會,沒有人是局外人:「銀享全球」、「ICARE 愛關懷」既創新也用「心」

王舜薇

自由文字工作者,曾任職非營利組織與平面媒體。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