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公益旅行弊大於利,我們該怎麼做?

 

翻譯:/賴慧玲

到發展中國家進行短期公益旅行是多麼無濟於事,很多文章早已指證歷歷,例如醫科學生線上雜誌《in-Training》上發表的「你真的有國際經驗嗎?難以評量的全球公衛兼職人員的社會與專業資本」和「醫療公益旅行與助人的定義」。你知道我說的是哪種旅遊:春假期間到海地的孤兒院當油漆志工,而不是整天泡在佛羅里達的巴拿馬城海灘喝到爛醉如泥;花十天浸淫在充滿異國風情的祕魯,再到以天空之城著稱的麻丘比丘(Machu Picchu)遺跡拍照存證;或者,如果你是個超熱血的善心人士,就到肯亞的首都奈洛比遊蕩個幾週。

然而,這種旅行模式常常剝削了旅人所宣稱要幫助的當地社群。更糟糕的是,這種短期服務自我實現之旅還可能會為當地造成更多傷害

我自己就為此深感愧疚。2006 年,我在一個偏遠的烏克蘭小鄉村待了好幾個禮拜,工作內容基本上就是和幾個孤兒到處閒晃和占用空間。隔年暑假我從高中畢業後,立馬飛到烏干達再待上幾個月。這一次,我稍微多做了一些工作,直到後來我意識到沒有專業技能的自己在那裡有多麼無用。現場唯一比我更沒用的,是那些來來去去的公益旅行團。他們還錯誤地相信自己真的改變了當地小朋友的一生。

醫科學生常常被提醒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重要性。同樣地,在國際服務的領域裡,務必也需要你將心力投注在已獲得證據支持──而非傳聞經驗──的最佳做法上。很多人的善意破表,卻缺乏必要的技能來提供有效的幫助。

下面幾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這類的公益旅遊會是個大問題:

1. 太過聚焦在志工身上

你渴望自我實現的感覺嗎?你想要「成為世上你想看到的那個改變嗎?」想不想在你的住院醫師培訓申請表上,加上幾筆國際醫療的志工經驗呢?以上這些句子的共同點,就是「你」。但國際志工服務不應該是圍著「你」打轉,而應專注在那些你所要幫助的人身上。

每次詢問別人關於他們海外志工小旅行的經驗時,我最不喜歡──但也最常聽到──的回答是:「看到那邊生活的慘況,我的心都碎了。這讓我深深體會到我們擁有的有多美好。我的人生從此被改變了。」(翻白眼)

從實招來,承認這就只是個自我實現之旅吧!如果唯一會從這個經驗中獲益的人只有「你」,那就請別再用「人道工作」來稱呼它。

如同美國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 America)的一篇評論所言,「儘管公益旅行的利他主義聽起來多麼令人欽佩,這種旅遊方式最終還是著重在志工對不凡體驗的追求,而非受助社群真正的需要。」

問問自己:「你」真的想為他們盡一點心力,還是希望「這些人」獲得幫助呢?如果你真的希望他們獲得幫助,那麼請了解,幫助一個社群最好的方式不一定需要你千里迢迢親自出馬。缺乏專業技能的短期公益旅行者,往往無法為當地社群的持續性發展帶來多少實質的貢獻。

右邊的長髮女孩就是我,懷中還有兩個看起來極度不舒服的小朋友

右邊的長髮女孩就是我,懷中還有兩個看起來極度不舒服的小朋友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首先,不要參加這些剝削性的旅行。但如果你無論如何都要去,請確定你加入的公益組織在當地實務工作上享有優良名聲,並且真的將資源投注在他們要幫助的人們和社區,而不是只花在志工體驗上。很多組織都有任務宗旨,請先確認他們服務的對象是當地社區而不是志工。如果公益組織的重心放在對的人事物上,那麼這些短期的志願付出不一定會白費。

再來,旅行結束後請持續投資在該援助計畫中,並應用公益旅行得來的體會幫忙改善它。這些公益旅行若可作為未來善行的催化劑,可以成就不少美事,前提是它們不是以當地居民的犧牲為代價。當你臉書上的旅行照片不再新鮮時,別把海外援助工作也拋到腦後。

2. 長期效果微乎其微

參加短期公益旅遊的人因為待的時間太短,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動有多麼無關痛癢。當我在烏干達的一所孤兒院當英文教師志工時,常常看到一群群年輕人來這裡做一週的短期拜訪。他們會和小朋友玩,給他們手環等小物,然後面帶笑容的離開,想像他們已經拯救了非洲大陸。當第一群志工離開後的隔天,我很驚訝地發現沒有任何小朋友還戴著一天前從志工手上拿到的手環。志工們離去時,想像著他們給了這些小朋友此生從未擁有、可以吹噓一輩子的禮物。但實情是,這些小朋友根本不在乎這些禮物,因為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基本的生活需求,例如學校制服、可以繳學費的錢、固定的三餐,且生病了可以上醫院。

我承認確實有些短期旅行是有價值的,但如果你參加一個公益旅行,然後捫心自問是否真的「帶來改變」,答案通常是否定的。只有善意還不夠。用醫療技術來比喻的話,就是給病人阿斯匹靈,祝福他早日康復,然後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善事而欣慰地離開,是無法治好主動脈剝離的。同樣地,短暫的措施並無法解決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面對的長期而多重的社會問題。

更糟的是,這些快閃服務甚至可能傷害那些深受遺棄之苦的小朋友。千萬別小看這種傷害:每當這些小朋友和相處一週的志工產生情感連結後,這個志工就從他們生命中消失了,如此循環反覆的失落會對這些小朋友造成什麼樣的負面衝擊呢?若你參加短期公益旅行的理由是「看看小朋友們臉上可愛的笑容」,那麼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這個小男孩需要專業醫療技術來治療他的腳踝,而不是快閃志工發放的彩色手環

這個小男孩需要專業醫療技術來治療他的腳踝,而不是快閃志工發放的彩色手環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一定得參加公益旅行,那麼請留下比你所取走的更多東西。協助提供對方真正需要的事物,而不是發送手環。做一些只有靠你參與才能完成的要事,確定你的介入不會搶走當地人的工作機會。這些事可能是不好玩的苦工。許多信譽斐然的公益組織都會發表影響力報告,我的建議是在投注你的時間和金錢之前,詳閱這些報告,並且評估這個組織對當地社區和援助事業的實質效果。

此外,思考一下各種待在國內也能幫助他們的方式。例如,研究一下你的國家投注多少援助資源到該地區和項目,寫信遊說你的民意代表,和你的朋友分享當地的情況,舉辦募款活動,捐錢給長期駐點、熟悉在地情況的(合法)公益組織等等。

3. 冒犯當地人

說到這裡,我的腦中浮現出「孤兒觀光」這個帶著剝削意味的詞彙。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 簡稱 UNICEF)也認為,孤兒院和貧民窟不是觀光景點,不該被如此對待。它們不該被當作個人善行或自我感覺良好清單上任人打勾、清點的項目。它們是命運悲慘之人安身立命的家,這些人同你我一樣有血有肉。他們需要的關照超乎你能力所及,他們需要的食物和醫療遠比你帶來的更多,而他們企盼生活在一個不受戰爭和疾病侵擾的永續社區。如同以諷刺新聞聞名的美國媒體《洋蔥報》(The Onion)所嘲諷的,他們並不需要你的同情、短暫的關注,或是你臉書版面一個月的曝光。

「孩童不是觀光景點」: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贊助、與英國公益組織 Friends International 合作的「兒童安全」倡議行動

「孩童不是觀光景點」: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贊助、與英國公益組織 Friends International 合作的「兒童安全」倡議行動

公益旅行的成長讓某些地區的狀況更加惡化。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在這些地方,人口販子將有父有母的兒童送進他們把持的孤兒院中營利:「如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在柬埔寨,孤兒院是一門利用人類的罪惡感牟利並且不斷蒸蒸日上的生意。消息指出,有些孤兒院刻意保持著破破爛爛的模樣,好讓西方遊客對這些兒童心生同情。結果便是創造出一個利用遊客注意力來牟利的荒謬市場。這是我們渴望幫助發展中世界的黑暗面。」

在這則短片中,你可以看到孤兒院觀光對一些地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為什麼會對孩童造成傷害。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你可以長期投資在一個地區或社群的援助工作上。投資的方式包括擔任合法公益組織的志工、資助這些致力於改善特定問題的機構。你也可以考慮進修國際發展相關課程,然後成為這個領域中的專業工作者。你也可以變成人權律師,在聯合國或是為非營利組織工作等。容我提醒,試圖解決複雜、長期的社會問題並不那麼有趣。這需要全心的奉獻,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出成效。我對於投身於這些工作的人充滿了景仰和敬意。

4. 浪費錢無用旅行不如捐款

為期兩週的坦尚尼亞醫療公益之旅價格不菲,一個人的旅費可以高達 3040 美金(近10 萬臺幣),而這還不包括價值大約 2000 美金的飛機票(近 64000 臺幣)。依此計算,一個 6 人公益旅行團 2 週所花的旅費,足足比一位當地醫生的年薪還要高。請牢記這一點。

公益旅行是個高達數十億美金的產業。 如果人們真心想要幫助一個社區或援助項目,不妨重新思考要把錢花在個人的當地旅遊,還是真正的刀口上──直接投資在當地社區。

如果人們只有在想要獲得酷炫的在地體驗時,才願意掏腰包在貧窮的地區,是很有問題的。全世界有許多合法組織憑著專業能力和一顆奉獻的心,為當地社區或援助事業創造出重大、實質的成效。這些組織絕大多數並不提供西方遊客一週的遊樂體驗,卻極需金援來持續進行他們重要的工作。可悲的是,有時候他們得靠公益旅遊才能籌到工作資金。

花在參加短期孤兒院之旅的大把公益旅行團費,可以拿來餵飽這些孤兒,讓他們吃上好一陣子

花在參加短期孤兒院之旅的大把公益旅行團費,可以拿來餵飽這些孤兒,讓他們吃上好一陣子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把花在自我實現之旅的錢,捐給合法的公益組織。這些組織包括無國界醫生(Doctors Without Borders)、醫療救治公益募資平臺 Watsi、致力於提供尼泊爾窮人長久醫療照護的 Possible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及其他許多全職投注在實務工作並創造實質成效的公益組織。當然,把錢砸在一個問題上,並不保證真的能解決問題 (2010 年大地震後的海地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就是為什麼你得在把錢丟入錢坑之前,先做好功課,去深入了解這些非營利組織。

公益界是個混亂又複雜的領域,充滿許多有待改進的空間,但許多聲譽優良的組織至少會做到財務透明,公開說明這些捐款的流向和創造的成效。如果你擔心自己的捐款會下落不明,我的建議是仔細閱讀這些組織的財務報告。

5. 強化當地的依賴

有的時候,一個社區不得不完全依賴他人的援助才能生存,例如天災過後,或是被暴力驅逐家園、流落難民營的時候。目前敘利亞難民必須依靠手邊各種幫助才能在歐洲活下去,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除了這樣特殊的情況,當一個社區學會依賴各種捐助來過活時,也會變得更不容易自立自足,進而抑制了當地的發展。

預防性治療和長期照護遠比一張 OK 繃要來得更有效。持續更換好幾張 OK 繃可以治好一處撕裂傷嗎?不會。這個傷口會受到感染,也可能因為從未接受正確的治療而無法痊癒。同樣地,要真的對症下藥,我們必須聚焦在避免讓新問題在發展過程中上演,並且透過合法公益組織專心致志的工作,致力於長期的解決方案。

即使是一對一的援助計畫也可能導致依賴的循環發生,或者至少無法解決長期問題。想知道更多這方面的訊息,我推薦美國媒體《Vox》的這篇文章:「為什麼買 TOMS 鞋子是個幫助窮人的爛點子」。

當地人做出更多手工飾品,為美國消費者的購物需求服務

當地人做出更多手工飾品,為美國消費者的購物需求服務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的方法。關鍵是持續性的發展,而這需要研究、專注的投資、耐性、多邊合作、和堆積如山的工作,如此持續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才能達成。許多公益組織都投身在這樣的實務工作中。例如,隆重推薦我的老東家民主國際事務協會(the 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它致力於強化發展中國家的民主。 另外,如果你發現某個公益組織的當地雇員少得可憐,那就換一家吧,因為這樣的組織對當地的持續性發展沒有真的幫助。

6. 不專業的協助有待商榷

專業的協助:參加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外科醫師。不專業的協助:一群這輩子頂多只做過木頭軌道車的美國青少年,在同樣毫無經驗的領導下試圖幫一所學校蓋一面牆。後者至少有兩個問題:

1. 他們是技術不佳的建築工人,而光靠善意是打造不出堅固圍牆的。
2. 他們搶了當地建築工人的飯碗,而這些正港工人需要這些工作來養家餬口。

一般來說,比起瞎攪和的公益旅行,醫療服務之旅要可敬得多,雖然仍無法完全擺脫上述種種問題。幫幾百位海地民眾施打疫苗是一件美事,因為這能為當地社會帶來長遠的正向效果。訓練當地醫療人員並提供當地診所所需的醫療用品,減緩醫院負擔過重卻資源不足的窘境,也很有意義。這些都是專業協助能創造價值的例子。

不過,公益組織百百種,像這個在廣告上主打客製化志工體驗的醫療組織,就完全劃錯重點。它的廣告內容要不是帶著剝削意味,就是幾乎每一句話都在吹捧志工可以獲得的特殊體驗,而不是病患族群的利益。看看這幾句精彩的摘要:「我們將為您打造永生難忘的經驗。」看,對您多好啊。還有這句:「當您的飛機一抵達您選擇服務的國家時,我們的在地團隊將提供專程接機服務,直接送您到服務齊全且有警衛戒護的私人招待所。」如此,您將可以獲得史上最虛幻、最不真實的志工體驗!

當我動筆時,這個網站上找不到這個組織的影響力報告,看不見他們對當地社區帶來的成效。 但網站上倒是貼滿了西方志工的溢美之詞,吹噓他們能看到這些「殘酷的景象」是多麼美好的體驗!

2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適當的醫療援助任務絕對比幫孤兒院建造一面無用的圍牆更有價值,尤其當這面牆在志工離開之後就會被拆掉、好讓下一批志工有事可做的時候。千萬別只為了增加自己的酷炫經驗去利用一個社區。加入一個公益組織的服務計畫之前,請先好好研究一下這個組織,了解他們如何幫助當地社區:

這些工作有效嗎?病患族群或當地的醫療人員能受益於這個組織的工作嗎?志工會被要求進行超出他們專業能力的工作,造成道德上的爭議嗎?(如果是這樣,就找別家能將工作責任合理分配給不同專業程度志工的組織)這家公益組織關注的是提供醫療志工美好的體驗,還是致力於幫助病患族群呢? 如果是前者,那最好另尋高明,因為還有好多認真低調的機構極需協助和資源,雖然他們沒有花俏的文宣或可愛的 Instagram 貼文。

例如,致力於改善尼泊爾公共衛生環境的公益組織 Possible,每年都會出版影響力與財務報告,描述他們每季最新的工作成效。無國界醫生組織也會發表年度報告,詳述他們的工作進展。這些資料證明了他們的工作對目標族群很有價值和成效,而不是只為志工服務。像這類的專業援助可以為當地社會帶來益處。

7. 強化救世主情節

關於西方救世主情節的討論已經多如牛毛。簡單來說,這指的是自戀的西方人透過「拯救」發展中國家來確立他們的優越感,這種心態招來的批評聲浪已不在話下。

不僅如此,如果人們只探訪一個國家最不堪的一面,便會一再複製當地人很可憐、很無助的刻版印象。你可以想像一群外國人來美國卻只參觀了重金屬樂團史奇洛(Skid Row) 的演唱會,他們心底會留下什麼樣的美國印象?如果他們認為所有的美國人看起來就像這群蓄長髮的 rocker,那就大錯特錯了。然而,人們總是太常將一個發展中國家最落後的地區聯想成該國的全貌。

照片中的我絕對不是以任何長遠的方式在幫助這位阿嬤,但是回家後絕對會把這張照片放到我的 MySpace 頁面上(那是還沒有 iPhone 和臉書的年代)

照片中的我絕對不是以任何長遠的方式在幫助這位阿嬤,但是回家後絕對會把這張照片放到我的 MySpace 頁面上(那是還沒有 iPhone 和臉書的年代)

如果你想看有關這種刻板印象的精彩反轉,我鄭重推薦「送熱力到挪威」(Radi-aid)的短片。這是一群肯亞人為了幫助快被凍僵的可憐挪威人度過寒冬,發起捐暖爐到挪威的慈善行動。這則短片是為了回應 2014 年一個西方慈善 MV 「他們知道聖誕節嗎?」。該 MV 是由英國慈善超級樂團 Band Aid 30 為對抗非洲伊波拉疫情的募款而作,雖然眾星雲集,卻讓人覺得極度不舒服又無禮。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當你出發到一個陌生的國度之前,先了解一下當地的文化,理解在地眾多美好的面貌,並試著向它們學習。例如,很多文化比西方文化少了些貪婪、多了些寬宏待人的心。試著帶著謙遜和欣賞的心態,來認識當地社群。

最後,對那些沒有被說服的讀者,請讀讀這篇刊登在《WhyDev》的文章,它駁斥了關於公益旅行的普遍迷思,例如「不可能那麼糟」和「有總比沒有好」。以下是文章摘要:

對沒有機會在求學或工作期間深度思考人道主義的人來說, 可能很難相信自己花兩個禮拜飛到柬埔寨抱抱可愛的孤兒,會帶來歡笑與快樂以外的後果。即使被告知潛在的負面效果(例如孩童安全上的顧慮、依戀問題、幼童與原生家庭分離等),他們也很難理解自己看似微小的介入會導致這些可怕的結果。

然而,志工應該認知到自己是破壞之海中的一顆小水滴,他們的短期參與必須被放在系統性的脈絡來看。雖然這些志工可能沒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行動留下了什麼爛攤子,或是因為抱持著偏狹的種族中心主義,以至於無法看清眼前的現況。但看不見不表示這些後果就不真實、不長久。不適當的國際志工服務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傷害。

如果你還是不相信短期公益旅行會造成問題,仍然堅信小朋友的笑臉可以讓一切都值得,那麼請閱讀下面那些延伸閱讀的文章。這些文章比我這篇寫得更優美、更溫和,更適合容易被激怒的人閱讀。

最後,這裡有一篇學術長文,談的是志願服務的道德改革。雖然很少讀者會真的點開來看,我還是決定把這篇文章列上來,因為它可以讓讀者看到:有一整個領域的學者和數十年在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國際發展部門實務經驗的專家,早已深知短期公益旅行的弊病。這不是什麼新鮮的看法,而專家學者早已同意必須對此進行道德改革──就算冒犯到你也在所不惜。


原文出處:http://almost.thedoctorschannel.com/14323-2/

延伸閱讀:

  1. CNN—公益旅行是弊大於利嗎?
  2. 新聞周刊—海外志工服務的剝削性自私
  3. 英國衛報—赴海外志願服務之前,先想想你可能帶來的傷害
  4. 路透社—公益旅行業欣欣向榮 引發好心做壞事疑慮
  5. 富比世—「孤兒院觀光」成柬埔寨新興產業
  6. 美國半島電視台—白人公益旅行家的包袱
  7. 英國每日電訊報—孤兒院志工是「問題的一部分」
  8.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公益旅行大受歡迎 誰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9. 英國衛報—小心那些做好事的「公益旅行家」
  10. in-Training–醫療公益旅行與助人的定義
  11. WhyDev—揭開支持公益旅行的四個常見迷思
  12. Global SL—為什麼聯合國兒童基金和國際拯救兒童聯盟不支持你的短期孤兒院之旅
  13. 旅遊網站 Matador Network—為什麼你不應該參加公益旅行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