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震災】你捐的物資送到了誰手上?

 

文/吳哲銘 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副執行長 

一則來自網路鄉民投入震災後募集民間物資的甘苦文,我看到的,就是一位熱心民眾沒有把收募物資的工作接到應有的體系裡,所以這樣收場並不令人意外。但政府救災工作如何更有效在災害現場,處理政府與想提供幫忙民眾及受災民眾之間的溝通,也是值得關注的重點。

在災後兩天,我聯繫在崑山收容所的南市府社會局朋友,她貼了網路上的hackpad網址,問我民間發起的物資資訊能否整合在一起,說她們覺得有些困擾:認為若沒有人幫忙整合官方及民間的物資資訊,會讓想捐物的民眾及需要物資的災民或救難人員混淆,甚至光是募物資的民間資訊就有好幾個版本,在第一線災害現場根本無從整合起,也不知道該找誰溝通錯誤或延遲的資訊。

我相信她們在現場其實無暇處理這件事,消防局忙第一線救災、社會局忙個案安置,至少就我認識的這位社會局社工表示,她們是全員出動,24 小時三班制輪值安置現場。

從七年前的莫拉克風災協助南臺灣網路救災經驗迄今(詳見 @KENWORKER 的八八水災回憶錄),對於災時溝通有幾點看法與建議:

政府在重大災難時可做的溝通

善用社群頻道資源

雖然政府在重大災難時有權徵用電視、廣播等大眾傳播資源,但以即時性而言,卻遠不及社群媒體的滲透性。尚缺什麼物資、什麼物資已募足,隨著地方政府平日在 FB、LINE 頻道的營運已相對完整,這次在災時與民眾應變溝通的速率其實算不錯。譬如昨天 2/9 接近中午南市府 LINE 帳號發出缺少電池、探照燈的資訊,在 2 小時內就再次發出已募足的訊息。

救災

新聞局處應納入災時資訊溝通

新聞局處可扮演「釐清救災現場狀況,整合災害應變資訊」的角色,系統性地將政府一級開設後定時召開的救災應變會議結果整理給民眾瞭解。

新聞局處應該整合對接災害期間應變資訊,成立單一窗口與民眾溝通,有點像災害期間的 1999,但應該有更完整的災變資訊揭露平臺及管道,雖然目前臺南原本就有自行設立災害應變告示網,不過仍流於單向集合佈告短訊的作法,在即時性、易懂性及互動性的層次上,還差一大截。

如同過往莫拉克風災期間的救災應變一般,政府通常在一級開設後,各級機關都會有對應的救災應變作為,除了消防、社會局處,地方的警察局、臺電、瓦斯公司、自來水公司等單位都會視救災需求被要求在會議上報告相關進度,也就是整體救災進度的指揮中樞。

不過問題也在這裡。因為各局處只會在處理完後把各自處理的災變資訊放到各局處機關的官網中,然而消防局和社會局通常都是救災期間投入第一線的主力業務單位,實在很難再要求它們另撥冗處理非直接救災相關的溝通工作。

所以才建議要獨立列入新聞局處,整合民眾服務中心及資訊中心,以「災害應變資訊小組」的型態,提供災民及想協助救災的民眾雙向且有系統的即時意見溝通。

熱心民眾重大災難時可做的事

更有效率地發揮救災熱情

熱心民眾切莫以一己之力的熱心,期待政府在災時隨時將你的熱心行為納入救災現場的機制內。選擇有組織的做好事,才是有效率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許多在第一線協助的慈善團體,都是集合各自專長,組織性地協助解決問題,譬如這次,臺南市臨床心理醫師公會就在民間組成「協助206台南地震民眾安心站」,提供震災民眾心理諮詢服務。

捐款最實際,關注捐款後的事

從風災、氣爆、塵爆到震災,一般民眾通常不具備到現場救災或服務第一線災民的專長,遠在電視機前的熱心民眾,通常將捐物資成了捐款以外的首要選項,卻沒有問過物資到了現場後如何被轉運到真正需要的災民或救難人員手裡,整理物資成為另一件耗費災害現場繁重人力的工作。

捐款,讓第一線服務人員即時購入真正需求的物資,不是更有效率嗎?但問題就出現在「信任」。

這是個難解的題目,簡單來說,就是找一個你信任的救災機構,把錢捐給它。但更重要的事,認真關注並檢視你捐款的單位後續做了哪些事,這是「公益責信」的議題,可參考 NPOst 之前的相關議題討論文章--

災難捐款的該與不該──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們該怎麼捐

單一重大事件的「捐款迷思」- 除了短距衝刺,我們還要走得夠遠

歲末年終,當個負責又聰明的捐款人吧!

你的愛心捐款,是救災還是釀災?

誰來整合混亂資訊?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們還是必須與政府合作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