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過年的育幼院,讓孩子安心的最後一道防線

 

編按:

新春時節,NPOst 好奇育幼院大家庭裡的孩子都怎麼過年,因此規畫了這個特輯。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愛心資源爆增,接下來本系列所有文章都不會公布育幼院名字與確實地點,並且隱去孩子姓名、慎選照片。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引起氾濫的同情,或將討論侷限於物資匱乏與否,而是希望趁此機會,讓社會正視如今大環境與社福機制如何共同支持無法享有核心家庭照顧的孩子。

 

除夕前的最後一週,花蓮縣某育幼院內,孩子們正奮力清掃環境,整理行囊準備回到原生家庭過年。在這家位處原住民部落中的育幼院,目前住著 8 位來自花東地區的原住民兒童與青少年。因為照顧人數不多,彼此間就像一個大家庭,孩子們以兄弟姊妹互稱,負責照顧他們的主任與社工,則是孩子們口中的「爸爸、媽媽」。

比起花蓮縣內其他育幼院,這裡主要的經費來自社會各界捐贈的善款而非政府單位,也因此育幼院內的個案,大多是自行承接而非政府委託安置。目前8位孩子中,最大的已經考上大學,最小的目前就讀小學三年級,很多都是在這裡度過了成長的黃金歲月。

正因如此,雖然經費來源不穩定,卻擁有相對自主的空間。目前院裡正式的工作人員共 6 位,包含主任、社工、行政兼會計、保育員、生輔員、廚媽。偶爾也會有來自陽明大學的學生或社區志工幫忙。院裡的孩子晚上固定 9 點半睡覺,週末假日前夕延長到晚上 11 點,作息相當規律。

今年已滿 18 歲的 Yaya,平常雖然在南部念大學,但是每逢寒暑家返鄉,育幼院已經成了她眼中的家,到畢業前都還沒準備好要離院。Yaya 從小雙親離異,母親改嫁臺中,爸爸不久前才剛出獄,與同居人已共組新的家庭。Yaya 笑說,在育幼院裡的生活作息穩定,讓她充滿安全感,彷彿原本令她擔憂的事情,也神奇的變少了。

Yaya 回憶,剛到育幼院時,沒有很喜歡過年,但院裡的氣氛漸漸讓她感到溫暖,Yaya 也開始對過年改觀,喜歡上四處喜氣洋洋的氣氛。

12604927_1032006190204892_5402594303050083833_o

同樣期待過年的嘟咪,今年才 12 歲,就讀六年級。她從 8 年前父母離異後,就被送往育幼院安置,平常父親忙於工作、哥哥在別的機構,家人之間沒什麼機會見面,只有過年可以一家團圓,讓她還可以看看家族裡的親人。

負責人杜珍惜說,育幼院是安置保護孩子的「最後一道防線」,在這裡的個案,大多是被部落居民或學校老師發現身處家庭功能失調的環境中,如雙親離異、隔代教養,或父母是受刑人等。經過社工實地訪視評估通報後,確認符合機構收容標準,才會接來照顧。

生長在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家庭,經常有家長會在酗酒或吸毒後無端對孩子施暴,或者依賴阿公阿嬤撿資源回收維生,難以有三餐溫飽的成長環境。這類家庭中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陪伴與照顧,即使給予再多物資也難以解決問題,最後只能帶回機構照顧。

杜珍惜坦承,安置過程初期,孩子難免會想回家,一部分原因是想念家人,另一部分是不想跟同儕不一樣。通常這時候育幼院會安排一段時間讓他們回家,幾次來回之後,孩子們通常都會選擇繼續留在院裡。

杜珍惜是來自花蓮南區的布農族,從年輕就開始投入社福產業,後來更直接嫁到育幼院所在的花蓮北區,如今已過世的育幼院創辦人成了她的公公,她與先生攜手奉獻給這群原住民孩子。

杜珍惜說,雖然平常孩子們都住在院裡,但每年除夕都還是會安排孩子們返家,一來是讓原生家庭發揮家庭功能,認識原住民家族親戚,對孩子負起應有的責任,二來是院裡的工作人員也需要休息。

不過,每年農曆過年前,院裡都會安排各種活動,除了返家前的冬令營、圍爐團圓飯,還會舉行大掃除,讓孩子們清理個人不再需要的衣服物品,轉贈給需要的人,讓這群未來某天也可能為人父、為人母的孩子,認識傳統文化中過年要做的事。

12645237_1039574052781439_9175603716520700966_n

杜珍惜說,東部地區資源相對稀少,民眾能夠養活自己就已經不錯,如果是知名度比較低的育幼院,更常受到景氣變動、物價上漲所影響,民眾捐款會跟著縮水。院裡的孩子不多,有時民眾捐贈物資,一捐就是同樣的物品幾十箱,派不上用場的,就會再轉贈給部落裡需要的居民。

院裡的林姓社工師強調,會有育幼院的存在,代表社會底層有這樣的需求,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更好,集中管理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花蓮縣壽豐鄉豐田村內經營五味屋的東華大學教授顧瑜君則指出,包含育幼院、老人院、矯正機構等所有的集中管理單位,都是不得已的產生。當家庭功能失調的孩子們,連近親、好友、政府安置家庭等選項都沒有時,為了得到溫飽與安全,不必露宿街頭,當然只能進入機構內。

顧瑜君觀察,現在臺灣社會人際關係淡薄,願意成為安置家庭的不多,大環境使得機構應運而生,被迫以此解決基本問題。理想條件下,能夠在社區內或村莊部落內就能提供孩子接應網絡,吃飯有地方吃、下課後有地方去當然是好事,但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反而製造更多問題。

我們確實需要開始反省集中化照顧機構的利弊,但不急著否定現有的機構化組織。」顧瑜君說。每一個需要照顧的個案所經歷的生命狀態都不同,政府應該要能提供多元化的選擇,避免讓集中管理機構成為單一選項。

游婉琪

喜歡四處旅行、與人交談,願能在世俗喧囂中,替社會底層發聲;堅持在瞬息萬變間,真相不該被遮掩。對文字力量深信不疑,盼能用寫作撼動世界,哪怕只是一點點。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