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桃園愛鄰舍與陪讀班,陪伴青少年讀書長大

有感於台灣社會青少年問題與日俱增,犯罪年齡層下降至國中、國小孩童,來自學校教育以及原生家庭的問題層出不窮,林雄堅牧師創立桃園縣愛鄰舍協會以及陪讀班,除了照顧孩子們的生活之外,也為他們補習上課,透過遊戲互動讓他們了解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模式,不僅端正他們的人格,也培養他們成為未來國家領袖。

新聞: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有攀岩場地、KTV、烹飪室等活動空間,給予間輟少年關懷與協助

帶著靦腆的笑容,緊張害羞地說著自己的故事,阿倫今年十六歲,是一名間輟生。國二開始不喜歡去上課,後來又跟著廟會出陣,漸漸很少去學校。國中肄業的他在外工作之後,面對社會的壓力,有了重新復學的想法。在間輟期間,幫助他最多的是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珮珮,傾聽他的心事並給予鼓勵和支持。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設有許多開放設施,提供青少年紓解其課業與生活壓力的活動空間,社工也會進行外展服務,接觸離家、遊蕩街頭的青少年,了解他們的處境並給予適當關懷與協助。

短訊: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積極招募「文字稿二次校對」的夥伴!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積極招募「文字稿二次校對」的夥伴,主要協助將團隊成員的成品更加完整,除了再次確認某些不容易聽清楚的段落是否謄打正確外,透過錯別字的回饋,你將能幫助輸入中文字常有同音異字困擾的視覺障礙者,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

公益者聯盟#3│「病後人生──一站式服務」站長羅佩琪:想成為資訊的傳播者,就要靜下心來讀最難的東西

父親在異鄉中風、母親長期視障,以及自身割除腫瘤的生病經驗,台大會計系畢業,剛踏入職場不久的羅珮琪辭去原本會計師事務所,開啟她經營「病後人生──一站式服務」的契機,讓更多有此需求的網友能透過這個平台,查找更多與生病相關的社會保險、補助與理賠的資訊。

評論:「下診斷、貼標籤」―精神科醫師介入社會之責任

我們經常會倒果為因,將只是用來描述現象的診斷,視為個案致病的根源,因此常會聽到「他今天會變成這樣,就是因為憂鬱症」的說法,讓診斷成為了定調答案的「標籤」,而讓我們忽略了應該仔細檢視真正造成一個人致病的生理、心理、社會因素。這個成為了答案的標籤因為貼在個案身上,也就讓個案承受了全部的責任,彷彿我們的探尋挖掘便告一段落,而遺漏了可能存在的其他答案。在這樣找尋答案的慣性下,我們可以輕鬆地以疾病之名,將加諸於一個人身上的社會之惡,加以隱藏或視而不見,我們都成為了共犯,而社會之惡將會繼續造成更多人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