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障者與你我,都只有一次人生/規訓管制中的精障幽谷(下)
承上篇:他們只是生病,不是犯人/規訓管制中的精障幽谷(...
承上篇:他們只是生病,不是犯人/規訓管制中的精障幽谷(...
「康復之家」(以下簡稱「康家」)指的是住宿型的社區復健...
文/陳宗仁 桃園市安欣關懷協會理事長 去年起,龍發...
文/廖福源 挑起一磚一瓦的社會工人 如果說一個人失去...
《未完.待續》團隊的三位策劃者,其實都不是社工相關科系出身,以美術、設計相關背景出身的他們,透過攝影機與動畫來記錄精障學員的生活,藉由故事的呈現,讓社會大眾了解,他們鮮為人知的一面,他們也是人,只是他們生病了,發病並沒有抹滅他們的人性,並不代表他們的人生中再也沒有所謂夢想、對愛情的渴望、理想抱負或打拚事業這些事。
我們經常會倒果為因,將只是用來描述現象的診斷,視為個案致病的根源,因此常會聽到「他今天會變成這樣,就是因為憂鬱症」的說法,讓診斷成為了定調答案的「標籤」,而讓我們忽略了應該仔細檢視真正造成一個人致病的生理、心理、社會因素。這個成為了答案的標籤因為貼在個案身上,也就讓個案承受了全部的責任,彷彿我們的探尋挖掘便告一段落,而遺漏了可能存在的其他答案。在這樣找尋答案的慣性下,我們可以輕鬆地以疾病之名,將加諸於一個人身上的社會之惡,加以隱藏或視而不見,我們都成為了共犯,而社會之惡將會繼續造成更多人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