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Yabung:長期照顧就是「生活」,回歸多元的生活樣態始能長久
活動名稱:信任,讓好事長出力量 Forging Trust/2017 NPOst 年會
日期:10/20(五)
時間:13:00-18:30
地點: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 101 廳(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 2 號)
主辦單位:ADCT 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大家好,我叫 Yabung Haning,我是太魯閣族(Laqi Truku),來自花蓮的加灣部落(Alang Qowgan)。」 Yabung(吳雅雯)開門見山的自我介紹,她是有 18 年歷史的臺灣原住民族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祕書,同時也是原住民族長期照顧修法聯盟專員,她與聯盟的工作夥伴致力於原鄉長照的修法運動,期望能為原鄉長照找到適切的出口。
Yabung 以「原鄉長照行不行?」為題,於 2017 NPOst 年會「信任,讓好事長出力量」上分享原鄉長照的困境與訴求。Yabung 的父親來自座落於深山地形陡峭的部落,使得父親的個性相當勇於冒險,樂於獨自工作;Yabung 的母親來自另一個部落,部落名稱在太魯閣族語中是──「人家還在吃飯,你已經在上廁所」之意,顯現出這個部落的人個性相當急切、做事速度很快,Yabung 搖搖頭笑著說:「我媽完全就是這個個性!」
為什麼要介紹自己的家庭、出身的部落以及被塑造的個性呢?Yabung 提起部落長輩曾經傳給她的一句話:「Yabung,妳是太魯閣族,沒有別的樣子,妳沒辦法成為別人,妳只有那一條路,一旦決定要走那條路,你一定會達到你想要的。」(Yabung, isu ka truku. Ungat brih na. Skingal uta su, muda su do o, ita su thqun.)以家族背景與部落諺語破題,Yabung 要告訴我們的是──社會的「多元性」本質,而政策的施行與實踐必須根植與此,包括 Yabung 所關注的原鄉長照。
消失的生活圈與話語權,原住民族逐漸被隱身
Yabung 的母親是臺灣早期全國培訓的第一批居家照服員,從事居服員工作已 10 多年,母親在工作上的所見所聞,使得 Yabung 有興趣、也產生動力投入原鄉長照關懷領域,面對最常被詢問的問題:「你說部落照顧不一樣,有什麼不一樣?」她說:「誰知道?」所謂的「差異」在區分我族與他族的時候方得以體現,如果沒有接觸、沒有認識,怎麼能知道箇中差異?「如果你不是部落現場的人,你就來,互相認識,彼此感受差異在哪裡。」唯有如此,原鄉長照的困境才能被「理解」,並且有改變的可能。
臺灣於清治時期逐漸寬鬆的移民政策下,有大量的中國大陸沿海居民為求更好的生活,橫越臺灣海峽,定居臺灣。在這之前,已經有非常多元的族群長期生活於此,隨著移民遷徙來臺,臺灣原民族群的生活範圍也越來越狹窄。直到民國 49-58 年,經濟起飛,政府的國家發展計畫需要更多的勞動力,遂技術性的降低菜價與物價,使原本務農的人民轉作開發勞動力,當時也有相當多的原住民離開慣常生活地,到都市尋生活。
臺灣政府長期邊緣化原住民,使得政策施行與原民在地生活斷裂。例如,淵源已久、歷經多次演變的「原住民保留地」便因政府對部落不甚了解,多將之規畫於山腳下,「現在的部落樣態,也不是原民原本生活的地方。以太魯閣為例,我們沒有辦法去深山打獵,也沒有辦法回到原本生活的地方進行身心靈的祭祀活動。」Yabung 說。
政策忽略原民歷史殖民、地理位置與文化上的特殊性,也使得原鄉長照長得四不像。
首先, 臺灣原住民保留地於國家經建署的規範上是屬於農務用地,因此,原住民無法設置專業的社福機構,也沒有符合規範的土地可用。在此之前,原鄉所有的照顧服務都只能由居服員親至家中做照顧服務;其次,政府長期外包長照服務給民營單位,「這個市場不變的道理,就是『成本越低的地方、利潤越高』。機構當然會往人多的地方去,不可能把人力放在人少的地方,何況他們對這些地方根本不了解。」Yabung 說,原鄉的長照因此成為長久以來被遺忘的角落。再來,政策擬定的過程中,往往是有知識資本、有專業背景的人才被允許發聲,政府制定權的集中化使真正有需求、深度了解原鄉卻沒有背景的人「被消失」在政策研擬的場域,最後的政策總是不合用。此外,政府雖然開始意識到原鄉長照的重要性,卻對原鄉部落的特殊性不了解,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也缺乏共同討論的管道,形成「外來單位進到原鄉部落,用不是原鄉部落的方式做照顧服務。」這也使得照顧服務的資源,如硬體設備、人力等都沒有辦法長遠的留在部落。
促成對話、政策遊說與多元照護模式
原住民族長期照顧修法聯盟成立,便是為了倡議原鄉長照服務的重要性與合理性。聯盟的工作核心主要有 3 件事。首先,「成立對話平臺」,其二,「不管在行政院、立法院還是部落組織,我們希望能針對不同的部落文化,進一步有『不同的照護模式產出分析』,並且向社會大眾分享。」Yabung 說,自我剖析是必要而且必經的過程,迫切希望獲得改變的人透過解析的過程,彼此了解原鄉長照的獨特性以及結構性困境,方能引導改變的方向。
最後,「我們希望能夠做『政策遊說與修改』。」Yabung 補充說明:「在政策制定裡,其實我們要求的事情也很簡單,就是有彈性的政策,以及共同管理、練習對話。」前者係因「大家長得不一樣」,因此不希望是一個統一、生硬的標準來制式化的管理,包括機構設立、服務操作與服務資格等都能因地制宜,「我們希望回歸生活的脈絡,有自己的樣子。」後者的對話練習則因「彼此不了解」,「我們要求共同討論,因為彼此不了解,我們需要對話。」
Yabung 說,她請教過太魯閣耆老,其族語裡面並沒有「長期照護」或是「老人照護」的語彙可以應用,不過,耆老告訴她「Nasi su tuhuy ruban do o, mnegluus bi lmnglung」,意思是「跟著老人就會去思考,也比較會想」,Yabung 時刻謹記部落耆老不著痕跡的生活教育,回到自己的部落現場的經驗,也使她體悟「長期照顧應該就是『生活』」,唯有回歸生活,才能長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