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規模多機能照護機構視高齡者為重要資產,長輩獲生活自主權

圖/Joseph Chan @ unsplash

作者按:

有感於臺灣最近正在推行「小規模多機能」這項新服務,又剛好有幸得知在日本遠近馳名的小規模多機能型居宅照護機構──加藤先生創立的「葵照顧」(あおいけあ),雖然不曾參訪,但透過網路便能得知許多關於他的事蹟以及藤澤型社區照顧的理念,有機會的話定要親自前往好好見學一番才行。

以下介紹的是以「高齡者是社會的重要資產」為考慮重點來營運的小規模多機能事業所「彼此先生」(おたがいさん)(註 1)的日常,住在那裡的老人家不被認為是「需要被照顧的人」,而是在社區中持續綻放英姿的長輩。

 

文/余彥儒

「高齡者是社區的智慧資產,而不是封閉在機構中成為『需要被照顧的老人』,他們是對社區有用並且能夠幫得上忙的一群人。藉由與社區不斷交流往來,進而提高社區的力量。」加藤忠相先生這麼說。25 歲的他便開始追求理想而創業,以其嶄新的照顧風格而引人注目,並開始在藤澤市與行政單位聯手。

我們就來看看加藤先生活用小規模多機能型居宅照護機構的「藤澤型社區照顧」(藤澤型 community care)之構想。

加藤忠相先生。攝影/ 中村泰介

25 歲借 1 億日圓創業,不再製造「需要被照顧的老人」

加藤先生最初在養老院工作,那是個如果家屬沒來,長輩就無法外出的地方。他認為這樣等於是機構封閉了長輩,反而製造了更多「需要被照顧的老人」。

於是,加藤先生在 25 歲時下定決心要獨立,花了 1 年時間,一邊打工、一邊存錢,在資產負債表和個人電腦的操作方法都不明白的情況下,仍拚命製作文件,心裡七上八下想著:「如果失敗了,我的人生會變成怎麼樣呢?」時,加藤先生得到了近 1 億日圓(約新臺幣 2724 萬元)的融資。

房屋雖然太早承租,但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從選擇材料到施工公司一點都不馬虎。團體家屋「結」像木屋一樣,讓人有閒居田園的感覺,併設的日間照顧中心「井側」則是呈現出村民會聚集的村長家的形象。(註 2)

加藤先生也曾想過建造那種有高貴天井的漂亮機構,不過後來想一想,即使是普通人也不會在那樣的地方一動也不動待上 6 小時。因此,便以輕鬆愉快的空間和感覺舒暢的服務提供來作為目標來設計。

攝影/ 中村泰介

開放且接納性強的「彼此先生」是社區發展的媒介

加藤先生指出,他所經營的小規模多機能型居宅照護機構──「彼此先生」,即使是失智症的長輩也會提著垃圾袋在附近進行清掃活動,或每天用餐時自己切菜、配餐。這對臺灣的照護機構來說簡直天方夜譚,讓失智症長輩走出機構,出去倒垃圾、打掃,還自己用刀切菜?臺灣照護機構的第一個反應多半是:要是長輩走丟、傷到自己怎麼辦?但事實上,不只在日本,許多高齡國家也做著同樣的事,這樣一來,可以提升長輩的自主性,讓他們自己做事,不要什麼都幫他們做,擔心的話就在一旁守護著他們。

因為沒有圍牆,「彼此先生」也變成了附近居民上下班、上下學必經的道路,附近的居民因為昨天得到了冬瓜,便做了味噌湯分給大家吃;下午時,附近的小學生們來「彼此先生」遊玩,和奶奶們展開了猜謎大會;原為農家子弟的加藤先生也前來指導職員們如何種米和蔬菜,原咖啡店的老闆更招待了絕品的三明治給大家享用。沒有圍牆代表開放與接納,也信任這個社區,彼此友善幫助。

其實,上了年紀的長輩來到「彼此先生」之前,一定有不少機構或家庭問題。不過透過與孩子們、社區居民、職員以及其他老人的交流,獲得了社會角色之正向作用的真實感,也就是「社會參與」,取回了對生活的熱情,穩定了症狀。

圖/Tania Shevereva @ unsplash

機構中封閉式的照顧,只是不斷的製造出更多「需要被照顧的老人」。相反的,加藤先生表示:「我們所做的事是『自立支援』,我想與社區的人們不斷進行更多的交流,『彼此先生』就是為了創造出那樣子的社區而存在的。」

臺灣現在也有很多人在提倡、實踐自立支援的概念。高齡者本來就是社區的智慧資產,可以教導我們許多事情譬如死亡這件事,親屬們的哭泣,讓孩子明白到死亡這件事的存在,真實的呈現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死亡,在臺灣傳統觀念中多是避而不談,但是有生必有死,接受生命的循環,其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課。

攝影/ 中村泰介

在「彼此先生」裡,有一位原本是農家的爺爺自己在盆栽裡栽培稻米,前來玩耍的孩子見到後,也跟著開始學習栽培稻米,到了收穫的季節時,卻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雙方種植的稻米之生長差異,「爺爺好厲害啊!」孩子們驚呼道。這樣做的話,長輩擁有的知識和經驗就能夠被下一代繼承。

更早之前,孩子們跟著這些爺爺、奶奶學習製作餅乾,並在社區活動中販售,因為銷售得還不錯,孩子便問「賺了多少?」長輩說:「成本是 1 人 200 日元,所以收入就分給每位 300 日元,剩下的盈餘就捐給災區吧!」長輩說道。加藤先生說:「孩子因此自然而然體會、掌握那樣的社會性,長大後就會變成社區的核心。我想以那樣的形式,藉由機構延伸到社區民眾,來創造社區的力量。

圖/Cayla1 @ unsplash

賦權賦能,訓練員工成為戒護職的「專家」

加藤先生說明,如果問 100 個介護職(臺灣稱「照服員」)「你的工作是什麼?」,全部都會回答:「我的工作是介護職。」但若接著問「介護職是做什麼樣的工作?」,多數人回答不出來。他強調,不論是 X 光技師還是職能治療師,能獨立判斷、自己負責,才能說是專家。如果只會參照指南做完事情的,不是什麼專家。

介護職這項工作在日本的介護保險法裡有明文規定,要維持或提升人的能力,也就是說,它是為了讓高齡者在社區中能夠生活,支援其生活自立的專門職業,沒有其他任何職業有介護職這種動機並且擁有達成的本事。介護職將成為今後社區發展的核心,能提供的服務範圍也更寬廣,更加有創意。在高齡社會衝擊下,慢性病及失智症激增,此後一定會慢慢從醫療轉向照護,並且要 2 者連攜,才能建構出適合這個時代的長照服務。

加藤先生進一步分析,在日本藤澤與鎌倉地區有很多富裕的人,原本被認為是相對難提供服務的地方,但由於他們的每個職員都徹底磨練其專業度,致使人們有「因為是葵照顧,所以想使用服務」的想法。他平常就對職員說:「請作為『專家』然後判斷,做你認為是好的事情。」因此在葵照顧,沒有計畫書或報告書這樣的東西,在自我判斷及負責之前,要做的事是「自我經營」。例如,新據點的機構長要自己決定自己的工資。不僅如此,他也將各機構的營運權委托給各自的機構長處理。

攝影/ 中村泰介

鐮倉市「絆之會」,閒置空屋轉作小規機多機能照護機構

不僅是藤澤市,在旁邊的鐮倉市也開始了社區發展活動。其契機是東日本大震災的志願者,最初以醫療、照顧系的年輕人為中心,10 人左右組成了「絆之會」,開始進行類似異職種交流會的行動。

對社區懷抱有熱情和想法的人很多,這樣的交流會每次大約有 70 人參與。據說活動擴展到連鐮倉市市長和大醫院的院長都來露臉關切,後來更被叫去市長、副市長、政策部長們面前做簡報。

鐮倉市今泉台地區,因高齡化而空屋率超過 45%,利用這些空屋作為小規模多機能型居宅照護機構,年輕人們在那裡以合租公寓(share-house)的方式,一邊支援高齡難民購物,一邊進行著世代交流的計畫,此外也有其他縣市想以「彼此先生」作為範本而前來委託。加藤先生說,這一年半的時間裡,可以充分感受到,理解他與夥伴所做的事的人們正在增加中。

圖/Sabrina Ellul @ unsplash

由年輕人共同建築社區的未來

加藤先生提到,面對將來,首先,他打算讓「彼此先生」以加盟制的方式,於藤澤市內 5 處展開,像超商一樣定期派遣職員進行指導、檢查品質。不久後各機構之間互相連結,起作用的話,社區的力量就會更加確實。服務內容也能與醫療、社區商店街、宅配公司等橫向聯合,以「一站式據點」方式提供服務。

藤澤市市長和市議員也時常來參訪「彼此先生」,加藤先生向市長提出「藤澤型社區照顧」(community care)的建議。透過像「彼此先生」這樣形式的小規模照顧據點來創造社區交流空間,配置社區諮詢服務功能的話,便能作為一個失智症的支援中心

圖/Eepeng Cheong @ unsplash

或許,以一個社區中原有的照護機構作為一個社區的交流空間,同時具備核心與融合的作用,提供不同需求的人們不同的服務,不必花大錢、耗費資源蓋一棟蚊子館,才是正確之道。

加藤先生還指出,東日本大震災時,福祉避難所並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不過,要是小規模多機能型居宅照護機構的單人房間也能設置井和壁爐的話,同樣能成為一個防災據點。

此外,更可與其他咖啡店聯合,作為作家/畫家的常設展示空間,或是設立保育所一邊育兒、一邊工作,加藤先生強調:「『彼此先生』是能結合各種各樣想法的地方。對以這樣的形式做社區發展有興趣的年輕人、持續提出好想法的年輕人,我們要安排一個機制來幫助他們,例如出資,這就是我下一個想做的事。」


註解:

1. おたがいさん:是從「お互い様」(おたがいさま)轉化而來,有互相幫助、 彼此彼此、不必道謝的涵義,代表一種互助的精神,以臺語來說就是「免客氣」、「互相」的意思。

2. 目前葵照顧(あおいけあ)的營運機構有小規模多機能型居宅照護機構「彼此先生」(おたがいさん)、團體家屋「結」、日間照顧中心「井側」(いどばた)。


原文「高齡者是社區的智慧資產,而不是封閉在機構中成為『需要被照顧的老人』!藤澤型社區照顧『葵照顧』(あおいけあ)(上篇)」、「活用小規模照顧據點來創造社區交流空間!藤澤型社區照顧『葵照顧』(あおいけあ)(下篇)」刊載於 PeoPo 公民新聞,NPOst 獲授權轉載。


6/5-6/6  新意識 2018 亞太長期照顧發展策略國際研討會

大會主題範疇包含健康智慧醫療、失智症照顧新意識、組織管理思維、AOI Care 藤澤型社區照顧模式、資訊系統應用新浪潮;講堂則期待讓與會者能多與講者激發更多新思維,分為重建價值及創新服務 2 大類,討論失智社區照顧力量、亞太市場策略;新品質管理、建立讓人信賴的社區照顧模式。

活動時間:2018 年 6 月 5 日(星期二)-6 月 6 日(星期三)
活動地點:臺北市信義區吳興街 250 號(臺北醫學大學)
參加對象:對長期照顧發展產業有興趣的社會大眾、專業人員
聯絡窗口:(02)2721-6873  侯伊婷社工、許雅筑執行秘書
報名方式:即日起至 5 月 27 日(星期日)止,僅接受線上系統報名
馬上報名(恕不接受單日報名。)
詳細內容


延伸閱讀:

長照政策倉促移植日本「小規模多機能」服務,是良策還是拚政績?

汲取英國經驗,尋找臺灣解方:從灰暗的「老化」到充滿幸福感的「好好活著」

「來去學校上課!」全臺首例校園活化為日照中心,長者不再抗拒照護機構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