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權移轉25週年 面對政局鉅變,香港社運人士訴心聲
整理/劉彥良
本日(7/1)為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號稱「50年不變」的香港,卻在近幾年有了極大的變化。當香港的社運、倡議人士被迫離開自己熱愛的家鄉,他們對此刻的香港,又有什麼樣的想法?香港眾志創黨主席羅冠聰便在近日於臉書粉專貼文,訴說自身對香港的情感與盼望。
當香港陷入黑暗──需著眼於路途盡處的光
對於香港的現況,羅冠聰認為,現在的他若能回到香港,或許仍能理解人們追星的熱情、懂得喜愛的餐廳,但當談論政治時,卻多了「如坐針氈,時刻都覺得項上有刀」的感受。羅冠聰感嘆,深圳與香港的邊界以僅存一種象徵,跨出深圳邊界感到壓力削減的情景,恐已不復存在。
但即便如此,羅冠聰對家鄉仍有無可取代的情懷。即便因政治問題被迫離開香港,他仍認為,離開香港就像一場沒有歸期,卻一直渴望歸去的旅途。在成為異鄉人後,回頭看著外表依舊璀璨,卻已失去共鳴的「新香港」,還是會想著回去。
回望自身踏入政治運動的歷程,羅冠聰認為,自己已習慣將很多獨立的事情串連起來,視它們為歷史長河的過程,一次次的香港公民運動,未必包含著貫徹的意念、或者固有的邏緝,但若能視個別的失敗為邁向成功的中途站,便會著眼在路途盡處的光,而非當下的暗。
從小目標著手,讓抗爭運動持續發揮能量
羅冠聰在文中表示,身處在糟糕的客觀環境,只能賦予自我任務,鍛煉內心的強大,在離開香港的兩年來,皆懷著戰戰競競、又莫名感恩的心情,嘗試在複雜的內部以及外部政治局勢,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倡議之路。
面對執政當局打壓異己,羅冠聰也在文中建議,人與人間的連結不能因極權的打擊而潰散。人們需將身邊的人分層歸類,只將「敏感」言論向最信任的朋友表達,其餘時間保持警剔。假如覺得大環境令人窒息,那就集中在「小環境」,在有限的圈子中將生活過得好一點。
羅冠聰認為,抗爭運動當然有它宏大目標,但也有很多小目標可以達成,例如使被捕手足過得好一點,使身邊依然被創傷困擾的人得到慰藉。有時候,人們便要從這些小小的里程碑中得力,才能咬緊牙關走下去。
延伸閱讀:羅冠聰臉書貼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