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餐缺人是假議題?銀色大門用科技翻轉社福困境

圖/2020年透過串連,「銀色大門」累積配送產地無毒蔬菜給老人食堂435公斤蔬菜,相當透過產地連結完成4350頓溫飽。(銀色大門提供)

特約記者/蕭紫菡

2021年,台灣因疫情拉起三級警戒,不僅民眾生活大受影響,不可共餐的規定,更在許多從事老人食堂及社福機構的領域裡,掀起巨大波瀾。原本能在社區共餐的長輩,變成要送便當,卻又面臨缺乏人力的窘境……然而,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卻也造就了「銀色大門」——台灣第一個「老人送餐媒合平台」APP備受矚目。

「銀色大門」創立於2020年,甫一推出,便在兩年間於國內外連連獲得大獎。疫情期間突破原本傳統老人送餐的困境,為社會帶來的助益,更是得獎重要原因之一。

一直以來,老人送餐服務多由不同的政府部門或社福團體各自「單打獨鬥」,而這款App整合了相關資源,協助需求者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案,也為外送員提供媒合平台。透過GPS定位,確實掌握送餐過程狀況,也能即刻了解長輩需求,即時連結資源,並讓送餐員補足該地送餐單位在假日與特定節慶公休的缺口,不僅解決了人力需求,更改善了送餐品質及薪資問題。

老人送餐補助少、成本高 賠錢的服務誰要做?

很多人很好奇,政府不是有補助嗎?為什麼會沒人送餐?銀色大門創辦人、也是現任執行長孫士姍表示,政府的補助計畫薪資過低,不管送幾趟、幾個人,一天都是100元,這樣造成的品質也極差,大部份送餐員都是丟了便當就趕去送下一戶,不只缺工,也缺乏關照長輩的空間。

圖/「銀色大門」創辦人兼執行長孫士姍(銀色大門提供)

除此之外,以嘉義而言,一餐餐點補助只有70元,在一般自助餐店都很難夾到好菜了,車馬費則是實支實付,光是核銷就要等上許多漫長的時間。而有人問,不是還有老人食堂嗎?但,老人食堂被規定不可對外盈利,一天只能供應一定的份數,不只補助少的可憐,也幾乎沒有一間賺錢。

「其實,在疫情爆發之初,我們和很多單位談老人送餐的合作,都不被重視。」即便傳統方式有許多問題,大家也不相信有新的可能,因為做老人送餐、共餐,只要不賠就好,哪有賺錢可能呢?對此,年僅23歲的孫士姍說:「銀色大門可以做得到。」

不跟NPO搶飯碗 致力補足資源的缺口

不只能做到,還要做到比傳統更細緻。談起最初的發想,孫士姍說,從創業開始,就試圖在一片不看好的聲浪中,「去當那個傻瓜,還有全台老人送餐的革命者。」

「一開始創業,我們並沒有想開發APP。但,要如何在五年內,以現有的模式串聯所有的長輩、子女、贊助者、店家到NPO組織,而且是更有效率地完成全台服務?如果不用網路,我們的答案是不可能。」網路既勢在必行,但,銀色大門是否要變成另一間基金會,和檯面上現有的組織一起爭奪捐款資源?據她觀察,很多基金會在做老人送餐的過程中,常愈做愈虧損,因此,她想,與其再成立一個新組織,「我們不如成為現有NPO的互補後盾,而不是競爭者,幫助他們去解決人力不足及管理的困難。」

圖/2021年4月「銀色大門」參與善耕365基金會的「來聽我唱!偏鄉長輩X偏鄉孩童公益音樂會」,讓孩子的歌聲透過合作為偏鄉長輩募集餐點(銀色大門提供)

孫士姍在念嘉義大學期間,曾於中華聖母基金會擔任老人送餐志工,在某次任務中,她發現長輩陷入昏迷,立即協助送醫急救,成功挽回一條寶貴生命。她想,如果當時只是想完成任務,把便當丟在門口,阿嬤可能就此孤獨死。她開始意識到,能不能讓送餐不只是送餐,還要能定時回報長者狀況、串連更多資源?後來,她又陸續在不同的社福單位擔任志工,有了些經驗後,她萌生了自己創業的念頭,便於2019年9月,與同校同學范曦、返鄉青年張鈺梅共同創業,正式成立「銀色大門老人送餐平台」。

組織現有七個人,包括一位在美國的技術長。銀色大門目前已服務嘉義縣市、新北市等6縣市,與老人食堂、養護之家、社區發展協會,和一粒麥子基金會、華山基金會等單位,還有營養師、遠端醫療團隊、小農、藝術團隊、學校單位等合作,直接間接服近了近三千名長輩。

 「一開始也有基金會覺得我們要來搶飯碗。」孫士姍說,很多送餐服務團體早已深耕在地,甚至在當地建立據點和老人食堂,但如果單位只能平日送餐,假日沒有人力,銀色大門就可以補上。

除此之外,這款系統一改過去繁複而無時效性的手寫紙本作業,她以「一粒麥子基金會」為例,疫情期間,整個據點只有一位社工在籌劃經營,更不可能照顧整個社區的長輩。目前,銀色大門與其在新北平溪及花東合作,將近一千多位長輩的資訊導入系統管理,彙整追蹤送餐人力、經費核銷等功能,社工不用再花費電話成本溝通,也可直接將費用上傳長照支付系統進行核銷,平均一個月可為NPO節省近六十小時的作業時間。

跨越紙本時代 整合的數位系統讓長輩不再漫長等待

以往的關懷訪視表都是紙本或者通話,並沒有辦法幫助不與長輩同住的子女們、社工們即刻性了解長輩的需求。銀色大門的送餐員在送達餐點、物資後,會回傳線上關懷表,讓後台同步收到,即刻了解長輩需求,即時連結資源。而許多因居住地方或身心不便的長輩,以及無法及時獲得營養諮詢、遠端醫療的需求者,銀色大門也會透過送餐滿足基礎需求、並再連結相關資源提供協助。

孫士姍舉例,送餐員每日回傳的關懷日誌中,必須記載著物資是否送達、詢問心情及健康狀況,並拍照將長輩樣貌氣色上傳,這份資料會讓所有相關單位一同收到,如果長輩牙痛,以往紙本作業還要等近一個月後才能收到處理,現在就能直接連絡相關的藥師、醫師,不必漫長的等待,即時為長輩提供醫療。

送餐服務缺乏匯聚力量的管道

一直以來,許多社福機構面臨送餐人力不足的問題。但,孫士姍認為,缺工或許是個假議題,否則怎麼會有這麼多人失業?相反地,有沒有一個管道讓想投入的人力能輕鬆參與,才是要思考的問題。

圖/「銀色大門」首創老人送餐APP平台,整合串連資源,讓老人送餐更為全面有效率,在疫情期間更發揮了強大的力量(銀色大門提供)

想號召更多人加入,就要用更省力的方式降低門檻。民眾若想加入送餐大使行列,可直接上APP註冊,上傳相關證件,經過濾審核後即可加入。與現有長照2.0餐飲服務補助送餐志工每日200元相比,銀色大門提供距離5公里內每餐50元送餐費,5公里後再依比例增加,相對優渥,還可供退休族群或學生兌換為服務點數,目前已吸引近百人登記成為送餐大使。

另外,銀色大門也與現有的送餐平台如foodpanda及全國快遞等合作,透過後台系統,若送餐大使因意外或請假而無法執行任務,在取餐前30分鐘,系統將會通報合作平台轉手執行,讓長輩不會因人力問題而餓肚子。

不只是送便當!讓送餐發揮共創的效益

除了盡力滿足需求端,銀色大門也深知供給端的困境。許多地方的老人食堂經費不足,有四成的費用都花在食材上,讓志工常無法支薪,導致許多食堂面臨經營危機。

孫士姍認為,老人食堂的存在有其必要,而銀色大門除了繼續跟食堂買餐點外,也設法為其降低食材成本,他們媒合在地友善農產食材送到食堂,每個月固定捐菜及米。2020年透過串連,累積配送產地無毒蔬菜給老人食堂共435公斤蔬菜,相當於透過產地連結完成了4350人次的溫飽;除此之外,也成立一個電商平台,讓民眾購買蔬菜箱,每購買每十公斤,就幫民眾捐一公斤給長輩, 透過購買共創效益。

銀色大門標榜著:「我們送的不只是便當,更是愛、關懷與健康。」除了最基本的送餐,銀色大門也為長輩開設藝術到府的課程,讓長輩在藝術老師的陪伴下,除了溫飽外,也有心靈上的溫暖。孫士姍說,身心一體,曾經,有個長輩有陣子心情低落、食不下嚥,透過幾個年輕人陪阿嬤畫畫,聽她說年輕時的故事,阿嬤接下來好幾餐都吃得很開心。

圖/不只是送餐,也透過藝術到府連結關懷長輩,讓阿嬤的創作作品變成T恤,累計收益再變成餐點,圖為孫士姍與阿嬤。(銀色大門提供)

科技,促成前所未有的溫暖連結

「其實我們一路會遇到的困難,是取得信任,讓更多組織接受新的模式加入響應。很多單位都已有自己的系統與方法,但若不創新,就無法服務更多區域。」然而,一場疫情,卻間接地促成了銀色大門的推動,大家開始意識到網路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了溝通門檻。

「許多人會說,使用科技對老人來說有困難,但,也許五年內會,五年後就不會了。我不認為科技的介入會影響NPO的人性執行,科技本身就是來自於人性,我們每天請送餐大使詳細紀錄的長輩狀況,都是一個個溫暖的故事。像我阿嬤也是送餐對象,我每年過年才回去看她一次,現在卻可以透過日誌,即看到她每天穿什麼、吃什麼,透過清楚的圖片和描述…我們的人員在在執行業務時,成就感多半就來自長輩的回饋。科技反而幫助了人與人的連結,如果沒有科技,就會變成日復一日的繁瑣建構行為,你看不到長輩的笑臉,看不到她在那裡等你時的期待…

接下來,銀色大門將繼續開發合作單位,讓APP為老人整合更多資源,更希望能為長輩的身體與心靈提供更細緻的服務。孫士姍相信,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且能建立人與人間更溫暖的連結,重點在於,當你看見真正的需要,並想盡辦法達成時,人們便能乘著科技的翅膀,將溫暖送達任何一處遙不可及的所在。


延伸閱讀:送餐員日常:走進社區最黑暗的角落,帶來最溫柔的風景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