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智造】踏出社會創新的第一步!未來社會設計工作坊,為社會議題思考創新解方

Andrea Piacquadio@ pexels

編按:社會創新實驗中心舉辦四周年慶活動,透過虛實整合的座談、工作坊,集結公益組織、社創企業等各界人士,看見群體智慧如何在跨領域激盪中,匯聚改變社會的能量。NPOst獨家直擊活動現場,推出「群眾智造」系列專文,帶大家看見台灣近年社會創新的成果,並為台灣的未來發展,描繪更具活力與韌性的藍圖。

文/劉彥良

從發掘議題、規劃解決方案,到實際行動改善社會,社會創新的路徑看似遙遠漫長,許多人對社會議題都能有所洞見,卻不知該如何踏出改善社會的第一步。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周年慶活動,邀請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舉辦「未來社會設計工作坊」,引導參與者投入設計思考,提出社會議題解決方案,為未來社會的創新發展提供指引。

「確定事情的問題點,接著決定你要做的事情」5% Design Action共同發起人呂承慧,解釋社會創新路徑,在釐清問題、決定行動後,需導入相關資源,共創能落實理念的行動方案。並以「回家說真新化」的地方創生案例,說明如何以跨域協作導入數位資源、轉譯文史資訊,解決當地人口老化、產業沒落的問題。本次的工作坊,則會使用服務設計的4D思考模式,帶領參與者發揮各自專長,針對永續議題,發想創新行動方案。

展開社會設計的「關鍵4D」

工作坊將參與者分為6組,處理3個永續議題,分別為「教育大眾循環再生價值的永續時尚產業、提升消費者環保意識的減塑賣場、吸引青年加入的新型態環保站」。並以「4D」將議題討論劃分為「議題挖掘(Discover)、收斂問題(Define)、設計發展(Develop)、落地擴散(Deliver)」4個階段,透過兩次由發散至收斂的討論歷程,使小組成員先確認問題意識,進而擬定解決方案。

同心圓  思考利害關係人與聚焦問題

在議題挖掘階段,5% Design Action專案設計師黃婕,先讓參與者寫下對該議題的願景,接著畫出利害關係人地圖,盤點與議題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從中找出可運用的資源,結合目標願景,找出議題研究、發展的方向。

圖/工作坊參與者討論利害關係地圖

利害關係人地圖的繪製為同心圓的形式,同心圓核心是探討的主題,距同心圓愈近的即是利害關係愈加相關的族群。其中一組探討「減塑賣場」的組別,在同心圓的內部,提及「社區居民」的重要性,認為減塑賣場的推動,將可透過鄰里串聯,改變當地居民的生活型態。並在同心圓外部提及回收站,認為賣場在賣出商品後,可透過回收體系配合,使包材得以循環利用。

收斂問題時,則讓參與者描繪目標對象的外型、特質,分析目標對象的行為、盤點其需求與困境,釐清自己的組織想解決目標對象的哪些問題?

前兩階段的討論過程,參與者在黃婕引導下,逐漸梳理出想解決的核心問題。如探討減塑賣場的組別,將目標對象設定為上班族婦女,認為上班族的生活型態,可能會在下班回家途中至賣場購買晚餐食材等商品,但卻未必會在上班前攜帶環保袋,使一次性包裝的使用頻率增加。因此該組便在後續規劃中,設法解決上班族購物的不便與資源浪費的問題。

交流解方  讓可執行方案落地

確認問題後,透過「設計發展」階段再次發散,組員各自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方式,並透過跨組交流相互給予意見,再由小組成員討論出適合執行的模式。

圖/工作坊參與者討論繪製概念草圖

在「落地擴散」階段,則是對設計發展時提出的方案進行統整,黃婕說明,在此階段可以用漫畫、產品概念草圖,將解決問題的流程情境進行實體、視覺化的呈現,在各類行動方式中,統合具體可執行的方案。最終各組都畫下解決方案的使用情境,於成果發表的環節相互分享。

從社會設計開展永續新思維

在4D的思考流程中,各組的參與者都對各自的永續議題,提出具創意的解方。

負責「新型態環保站」的兩個組別,分別從便捷回收與人力資源的問題面向著手,規劃自動化的回收站,以及強化員工凝聚力的措施。最終目的是讓環保不只停在回收車上,用新型態、更有效率的回收形式,號召更多年輕人投入環保、回收的行列。例如,廣泛設點且24小時運作、以QR Code簡化分類流程,加上異業合作的獎勵機制,鼓勵年輕人參與回收。在人力不足的問題上,強調由內部活動增加團隊凝聚力,對外進行倡議,留住人才。

圖/減塑賣場組別發表討論成果

「減塑賣場」的組別,則從包材設計、電商平台與線下活動整合規劃,分別以不同方式解決食品過度包裝造成的資源浪費。藉由改造包材的設計,提升購物便捷性,同時也利用鄰里回收站,帶動在地社群的減塑意識。然而,在網路上的減塑賣場資訊少且分散,因此設計集結各地賣場的電商平台,搭配環保購物主題的線下活動,讓消費者有更多友善的選擇,漸漸培養起環保意識。

「永續時尚產業」的組別,則從資訊傳播、二手衣媒合的層面著手,提出讓環保永續更融入生活的方式。為了避免人們因為缺乏資訊,而不知如何做出友善環境的選擇,所以必須讓資訊更平易近人。於是他們規劃與公司、社區合作,設置循環布告欄,推廣當地社群的環保消費資訊與活動。同理,二手衣也能透過資訊傳播做更好的媒合,利用APP標示合作店家資訊,並提供消費者穿搭建議。

相互連結永續新思維  創造更大影響力

在發表過程中,不同小組的成員意外發現彼此的提案能相互串聯,試圖用包材設計解決資源浪費的組別,提及可利用他組規劃的自動化回收站,強化包材回收體系。試圖以資訊傳播普及永續議題的組別,也認為可以和賣場組的活動與電商平台進行合作,擴張環保議題的聲量。

Antonio Janeski@ unsplash

現場更有成員發言「徵求天使投資人」、「我們可以成立一個公司」,對組內規劃的解決方案躍躍欲試。歷經一個下午的腦力激盪,原本互不相識的參與者,開始有了團結合作、推進社會改變的動力。

思考以外,更要以行動改變社會

「要推動創新,跨界的整合很重要」呂承慧趁著參與者躍躍欲試的心態,分享自身從設計師出發,推動社會創新的經驗。除了設計有效的方案外,還需要有科技、新創、公民參與等各項要素,才能讓社會創新有效發展。本次工作坊的參與者來自四面八方,集結不同的專業領域,針對社會議題構思新穎的解決方案,也正呼應了群眾智造「群體共創」的核心精神

呂承慧進一步強調,社會創新在發想過後,更重要的是「展開行動」,不能「只思考不行動,只行動不影響」,鼓勵大家在思考出創新的方案後,更要勇於行動、走入人群,才能真正影響社會。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每月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NPOst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