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智造】開啟永續新對話(下):改變連結的社會創新──重新定義「人與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文/詹筑涵
編按:社會創新實驗中心舉辦四周年慶活動,透過虛實整合的座談、工作坊,集結公益組織、社創企業等各界人士,看見群體智慧如何在跨領域激盪中,匯聚改變社會的能量。NPOst獨家直擊活動現場,推出「群眾智造」系列專文,帶大家看見台灣近年社會創新的成果,並為台灣的未來發展,描繪更具活力與韌性的藍圖。
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四周年慶活動《永續DEMO SHOW》,邀請寶島淨鄉團發起人林藝擔任主持,以及6組台灣社會創新團隊,分別以《臺灣暖實力》和《循環經濟》為主軸,發表他們的社會創新行動方案,以及如何面對疫情的衝擊與挑戰!
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需要依靠溝通傳遞情感、溝通交流,使得不同個體和群體間能相互連結,形成溫暖而強大的力量。上半場《臺灣暖實力》,邀請到「社團法人台灣手語翻譯協會」理事長魏如君、「雞湯來了」執行長陳世芃、「Foodeast 越食煮憶」負責人李如寶,3位分屬服務不同族群的講者,他們從自身經驗和專業背景出發,體會到隔閡、偏見、社會觀感是如何阻礙溝通,使彼此失去理解的機會,進而激發起他們的使命感。
社創實踐者的初心:從個體走向群體的暖心溝通
魏如君理事長就讀大學時參加手語社,後來不僅成為臺灣第一批檢定及格的手語翻譯員,還成為公視手語節目的製作人,創辦「社團法人台灣手語翻譯協會」,以多元面向的服務,成為聽障人士與聽人之間溝通的橋樑。「雞湯來了」團隊核心成員皆為家庭教育專業背景,透過工作坊和桌遊《問問秘境》活動,帶領家庭成員從了解自己與對話開始,陪伴學員練習溝通。李如寶身為越南和台灣的新二代,對於文化差異以及自我身分認同的問題感同身受,因此開發《Foodeast》遊戲,種下認識越南文化的種子,幫助新住民第二代認識母國文化,開啟孩子們對異國文化和友邦的視窗。
這些社創實踐者們了解,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代表著與一部分世界的連結,從中可延伸探討更大的社會問題,若從自身做起啟動溝通行動,便能逐漸增加大環境中的友善包容與信任,尤其在疫情爆發的時刻,相互關懷的同理心即是一劑良藥。
疫情下更加堅強的暖實力
溝通最需要面對面實際互動,但在疫情期間許多實體活動都必須取消,儘管如此,團隊仍秉持著強大的能量,透過數位化資訊,使群眾可以更便捷接觸到服務。
手語翻譯協會建立《台灣親子手語數位學習》,隨時隨地有手機就可以查詢手語,以及因應疫情調整推動《視訊手語譯聯網》創新服務。陳世芃和李如寶不約而同提到數位學習開發多元性,尤其疫情期間線上學習越來越普及,將桌遊牌卡遊戲線上化,也同樣可以跟線下產品結合。
面對未知的疫情挑戰,仍可以重新調整步伐、重新檢視自己,如同魏如君理事長所說:「看到問題就是看到進步的契機,從抱怨當中得到啟發,就能找到解決的策略!」
以群眾力溫暖擁抱尖銳的困境
群眾力與社群投入是社會創新的核心精神,三位社創組織代表人分享的經驗更一再驗證了此精神。他們除了經營自身團隊,吸引社群的關注和向外組織連結,才是突破困境與發揮影響力的關鍵。
在手語翻譯協會不遺餘力推廣之下,手語漸漸發展為社會友善溝通的技能之一,像是現今社工與銀行員紛紛加入學習手語的行列!雞湯來了常向外拓展與機構合作,提供活動規劃和創新方案服務,陪伴著眾多成員練習溝通的課題,以家庭為單位培養社會溫暖的動能。
除了台灣在地社群,在臺灣新住民新二代人數已超過一百萬人,已是不可被忽視的存在。Foodeast透過計畫幫助新住民弱勢家庭,協助政府與學校推廣新住民文化,創造族群間的互助效益。期許未來每個人都有相對平等的機會發展個人軟實力,追求更好的未來,全面提升社會暖實力!
下半場《循環經濟》呼應今年COP26 氣候大會的關注焦點,國際社會以「零碳經濟」為核心,設下2050 淨零碳排的目標,各國政府及企業紛紛提倡零碳經濟。透過經濟模式的革新來解決環境議題,也一直是社會創新追求的重要目標。在本次對談中「Earth Friend 愛台灣」負責人楊孟泰、「PackAge+配客嘉」商業開發經理鍾雅竹、「奉茶行動 CircuPlus」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黃暐程,一同分享如何用創意改變當代的生產及消費,建立下一代循環經濟模式。
從源頭開始踏入永續環境第一步
高度發展的製造業、加工業、物流運輸、行動科技,成就現代快速便捷的生活和消費習慣,同時也對環境帶來巨大傷害造成許多不可逆的污染。其實產業經濟和環境保育並非只能二選一,像是Earth Friend秉持著「撿廢也減廢」的精神,運用養殖業廢棄貝殼這類自然材質,將其煅燒加工,發揮抗菌清潔的功效,甚至結合包裝材延長食材的保鮮期,減低糧食浪費。
楊孟泰強調「永續的材料早就在環境當中,只是需要透過方法或是程序的探索發現」無論從生產端開始選擇永續材料的運用,或是從消費者端開始選擇環境友善的產品,都能從消費的每一個環節中實現永續發展資源共生的目標。
共享模式串連循環機制
電商和外送平台維持了疫情期間的經濟發展和就業人力,卻大幅增加一次性包裝和一次性容器的使用量,其實消費者希望擁有的只是商品而非包裝,PackAge+配客嘉重新定義包裝的應用模式,將隨手丟棄的包裝轉化為可以共享多次循環使用的物件,由此減少塑膠生產和碳排放量。
同樣將共享概念置入服務之中的奉茶行動,原意並非鼓勵購買水瓶,而是透過資通科技推動循環經濟,黃暐程說明「人們需要的應該是喝水,而不是擁有塑膠瓶」以服務化觀點整合零碎供水站資訊,共享提供飲用水地點的地圖,讓社會之中本來就存在的暖意相互串聯。
實踐永續思維打造永續島
然而,開創永續行動的社創團隊,都會遭遇類似的瓶頸──在開發和進入市場階段時,往往處於資源缺乏的狀態,或是不免受投資方質疑。但前期團隊首先需要面對市場,開啟和消費者的對話,喚醒人們對議題的關注,使大眾覺察問題與自身有關,並做出選擇產生行為的改變。
現今企業也紛紛投入永續革命當中,打造綠色消費綠色循環模式,若能抱持著開放的心態,上中下游一起合作找出Taiwan Can Help的特色產業鏈,就能在利他的狀態之下吸引越來越多人參與。相信持續提升群眾永續意識,在日常生活當中實踐永續的思維,臺灣可以透過循環經濟打造成一個永續循環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