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Σ教育=?】小島嶼國家沒有未來? 馬爾地夫用永續教育展開自救
編譯/簡育柔
隨著永續發展意識抬頭,永續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逐漸受到世人關注,許多政策也開始向下紮根,民間也越來越多「從計劃,到實踐」的相關活動。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定義,ESD 旨在於透過質優教育,連結到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以期建立一個更加公正、永續發展的世界。其中,SDGs 目標 4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更與 ESD 高度相關。
2019 年 11 月,UNESCO 第 40 屆大會推行「ESD for 2030」提供全球在實踐 ESD 的行動指南,強調全球推行 ESD 應關注三個面向,包含個人轉型(Individual Transformation)、社會轉型(Societal Transformation),以及技術進步(Technological Advances)。目標對象則分為五大類:
- 執政者(Policy-makers):執政者應將 ESD 納入全球性、區域性,以及國家層級之政策擬定。
- 學習環境(Learning Environment):舉凡學習機構設備、區域治安、學習資源取得難易度,都將大大影響 ESD 之推行程度。
- 教育者(Educators):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都有機會持續進步(增能),具備促進社會轉型的能力,培訓教育者之機構也應充分理解並實踐 ESD。
- 青年(Youth):青年是 ESD 的關鍵推動者,透過組織化的學習與傳承,ESD 的永續精神才得以實踐。
- 社群(Community):為當地社群增能,使其成為 ESD 的「衛星節點」,彼此串連。 ESD 由在地出發、延展全球。
氣候變遷最前線,小島嶼國家怎麼做 ESD?
在全球議題的討論中,小島嶼發展中國家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SIDS) 一直屬於獨特的群體,這些小島嶼國家,包含東帝汶、海地、馬爾地夫等 52 個國家,在全球性的議題中面臨類似挑戰,像是資源有限、易受外部衝擊(自然災害等)、經濟高度依賴國際貿易或自然觀光產業等。
SIDS 無疑處於全球氣候變遷的最前線,災害來臨時尤其首當其衝。當海平面上升、暖化導致珊瑚生態萎靡,連帶影響社會與經濟的永續發展,當地居民被迫遷移、相關產業逐漸式微。不僅如此,因為地理關係,國際社會對於 SIDS 的援助常常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窘境。
因此,除了等待國際救援,SIDS 國家自己必須趕緊起身行動。根據 UNESCO「 ESD for 2030 」藍圖,ESD 必須以本土知識和實踐為基礎,讓所有人都具備應對變化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此外,協助專業人士終身學習,包含技術、職業教育培訓,以期社區面對衝擊、變化做好充分準備。
2015 年,時任非洲賽舌爾外交部高級專員 Marie-Pierre Lloyd 在 19 屆 CCEM (Conference of Commonwealth Education Ministers)論壇中發言表示,SIDS 確實脆弱,卻也因小而分散的地理特性,這些國家可以將劣勢轉為優勢,展現出高度彈性與韌性,採行相應措施來因應全球變遷與未來挑戰。 SIDS 的各項優勢包含:
- 敏捷力:小國能夠彈性、快速調動所需之資源。
- 適應力:小國能夠快速適應和改變,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大幅度革新。
- 團結力:小國容易凝聚國內共識、本土知識和文化,對建立和發展復原力至關重要。
- 有韌性:小國有足夠的精神與體力面對挑戰,並樹立先例與典範,包含面對氣候變化、創造藍色經濟、展現復原力等。
- 創意高:由於國家小而敏捷,對於「創新」提供了獨特的機會,針對問題,更容易發展創新解方。
拒當氣候難民,馬爾地夫的行動與挑戰
談到氣候變遷對人類造成的影響,馬爾地夫(The Maldvise)總是榜上有名。全國平均高度僅海拔 1.8 公尺,已有研究顯示,如果海平面持續上升,在未來 100 年以內,馬爾地夫大部分島嶼將沒入海中、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居民恐將成為第一批「氣候難民」。
剛結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中,馬爾地夫前總理、目前在「易受氣候影響脆弱國家論壇」(Climate Vulnerable Forum)擔任大使的 Mohamed Nasheed 表示「我們不會簽署一個『自殺協議』。針對全球暖化溫度控制,如果從 1.5 度妥協到 2 度,等於是同意讓馬爾地夫消失。」其他國家高碳排的結果,竟然是由馬爾地夫的人民來付出生命代價。Mohamed 進一步提到,面對這樣的不公平,馬爾地夫會採取積極行動。
Play With Solar 計畫,串連利害關係團體參與 ESD
除了譴責氣候變遷的肇事國家,馬爾地夫也積極在國內採行 SDGs、 ESD 相關計畫,並積極與各國組織合作。2012 年,馬爾地夫政府以及教育機構 MaRHE(Marine Research and High Education Center)合作 ESD 計畫「Play With Solar」,在馬爾地夫的 Magoodhoo 島實施、為期一年,在島上 20 所中、小學進行。
學生在計畫中學習太陽能的知識,並且將綠能的重要性透過拍攝、剪輯影片作為成果發表。在地社區成員則擔任資訊支援角色,分享在地居民如何使用能源、以及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此計畫帶動了各個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包含當地政府、教育機構、能源產業人士、家長以及學生。
教育也是防止孩子誤入歧途的最後一道防線。 2017 年,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顯示,在馬爾地夫首都馬列(Malé),高達 95% 的觸法青少年,幾乎都沒有就學。隨後,聯合國與馬爾地夫教育部合作,導入教育資訊管理系統 MEMIS(the Maldives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追蹤老師與學生的課堂出勤狀況,只要任何一方缺席,學校可以立即採取相關輔導行動。此外,MEMIS 也作為預警機制,師長與校方可優先關注缺席率偏高的孩子,提早介入並加強安全網機制,接住更多具有輟學傾向的高風險孩子。
課程方面,教師可以運用 MEMIS 追蹤孩子的學習表現,或進一步與家長討論孩子的學習狀況,藉此修改、優化教學方向與內容。透過 MEMIS 的協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得以確保孩子們接收到質優且穩定的教育。而且系統啟用至今,馬爾地夫的初等教育就學註冊率也從 15% 提升到 96% 。
2021 年 11 月,世界銀行副總 Hartwig Schafer 訪馬爾地夫,並承諾援助數位轉型所需的資源,以及改善公共服務,像是醫療健康與教育。Schafer 表示「世界銀行支持青年、女性企業家,協助其數位轉型之能力,並與世界接軌。」
成功先例並非永續保證,新的困難將不斷襲來
不過,就在 Schafer 許下承諾、 CO26 剛結束之際,即有馬爾地夫當地民眾向媒體投書,表示永續不是喊喊口號就能達到,全球變遷的挑戰仍然超乎想像。
投書者 Hassan Ahmed 在 2013 年投入當地海洋環境監測活動,他發現海洋環境仍被持續破壞,當年珊瑚再生率只有 10% 。見證了海洋生態的衰退與資源耗竭的過程,現年 34 歲的Ahmed 表示,他至今沒想過成為一名父親,他無法想像孩子們未來要面對的全球惡劣環境,更無法接受讓孩子受苦於前人的爛攤子。
雖然如此,Ahmed 仍然為了永續發展而行動著。2018 年,他串連 NGO 組織,說服馬爾地夫教育部將海洋環境素養加入指定課綱,透過浮潛課程讓學生了解海洋保育知識。在 CO26 結束之際,他也呼籲所有與會的領導者,氣候變遷議題不是在會議結束後也跟著結束,持續的行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受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的影響,馬爾地夫當地的教育、培訓計劃也受疫情衝擊而暫緩,但是氣候變遷並不會隨著疫情肆虐而停下腳步。如何在後疫情時代持續實踐 ESD ,是馬爾地夫現在、以及未來都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
資料來源:
- UNESCO ESD for 2030 Roadmap
- Ex-Maldives president to tell Cop26: do not compromise on 1.5C (The Guardian)
- Promoting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Maldives: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2021)
- 馬爾地夫 Play With Solar 計畫部落格(2013)
- UNICEF in Maldives, Education, Because every child deserves to learn(2018)
- World Bank Vice President Visits Maldives, Emphasizes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Recovery and Digital Development (The Wrold Bank, 2021)
- My home, the Maldives, will soon disappear due to climate change – I want action not empty promises(2021)
- UNICEF Wading to school in Maldives(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