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觀光】旅遊衰退、盜獵復燃,疫情中非洲如何堅持永續?

(圖 / Lee Ann Nicholls, Pexels)

文/編譯 簡育柔

2019 年至今,新型冠狀病毒(COIVD-19)肆虐全球,人類被迫停止活動,自然生態意外獲得喘息空間,空汙減緩、河川變得乾淨,甚至有生物學家發現罕見物種數量與活躍程度提升。不過,非洲的野生動物卻反而因為疫情面臨了更危急的情況。

過去仰賴旅遊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非洲國家,因為鎖國導致國際遊客銳減,旅遊業衰退導致失業人口提高,有些人甚至不得不「重操舊業」,以盜獵野生動物、非法買賣來維持生計。

國際犀牛保育組織 Rhino 911 創辦人 Nico Jacobs,今年 3 月救援一隻 2 個月大的犀牛寶寶,其母親當時已遭盜獵者殺害。他表示,自非洲國家宣布鎖國,幾乎每天都會接獲盜獵通報,入侵者意圖獵殺犀牛,獲取牛角變賣。

「封城兩個月以來,我們已知有 9 頭犀牛死於盜獵,而實際數量一定遠超乎此。」

過去十年來,非洲已有超過 9 千隻犀牛死於盜獵,根據世界銀行報告,2019 年盜獵案件下降,與當地發展生態旅遊業有關。大量遊客讓盜獵者不敢輕易行動,甚至許多盜獵者「轉職」成在地嚮導。根據統計,旅遊業在非洲尚比亞(Zambia),為勞動人口創造 4 成的就業機會,同時有 5 成家庭獲得穩定收入、逐漸脫貧。

【尚比亞生態保護區旅遊小百科】


  1. 基本資料:保護區面積占國土 40%,20 座國家公園、36 個保育區、1個禽鳥庇護所。
  2. 收入占比:國內生產毛額(GDP)7%
  3. 客群來源:英國 30%、歐洲 22%、美加 19%
  4. 政府營運,根據世界銀行報告,數據抽樣自 2018 年贊比西下游國家公園 (Lower Zambezi National Park) 與 南盧安瓜國家公園(South Luangwa National Park)兩座國家公園
    • 收入 – 旅遊規費收入 110 萬 (USD)、狩獵規費收入 250 萬、其他收入 160萬(國家公園營運)。
    • 支出 – 國家公園管理維護(人事費、維護費)420 萬。
    • 小結 – 收入 110 萬美元。
  5. 民間就業:零售與觀光,觀光工作包含餐廳、客房服務、旅行社業務與維護。
  6. 產業優勢:豐沛的自然資源(原始環境、動植物)、價格相對便宜划算。
  7. 產業劣勢:欠缺基礎設施、環境與衛生條件不佳。
  8. 未來挑戰:管理不彰、交通不便;人口增加、燃料與農業需求增加,威脅原始棲地。

除了旅遊業為了協助提升地方經濟,非洲各國政府也建立一套「分潤機制」,將利用國家公園部分收入(7% 至 40% 不等,依照當地規劃),建立基礎設施計畫(學校、診所、橋樑等),藉此增加在地就業機會。整體而言,旅遊業發展加上政府努力,能減少盜獵、並促進在地經濟發展。

左:旅遊業為尚比亞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右:旅遊業為當地帶來收益(圖 / World Bank Report 2019

南非波札那共和國犀牛保育組織 Rhino Conservation Botswana 創辦人 Map Ives 表示,不只是犀牛、大象這類有角動物,任何可食用的「野味」,都是盜獵者的目標,而他們也只是為了維持生計。

其實,盜獵者們並不以獵殺為樂。為了生計,他們懂得衡量收益與法律風險,如果沒有其他替代方案,那他們只能鋌而走險。如果當地經濟衰退,盜獵與非法買賣活動就增加,因為盜獵者缺乏其他替代收入來源。原本觀光旅遊業是一種替代收入來源,疫情爆發後,旅客銳減,部分原本已經卸下獵槍、轉職能導覽員的「前」盜獵者,又得重操舊業,以盜獵維生。

生態旅遊是非洲重要的收入來源。(圖 / Flicker

保育、旅遊式微,政府如何實踐在地永續?

疫情猖獗,也讓防堵盜獵的第一線巡守員有志難伸。

根據國際保護區域與保育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tected Areas and Conservation)統計,疫情爆發後,當地觀光收入減少、國際撤資,至少 22 個國家裁減或縮編保育單位,非洲有一半以上的保護區域,被迫停止保育工作。非營利組織、國際監督組織及一線巡警,通通因疫情而必須停止工作。全球每 5 個生態保育巡警,就有 1 個失業。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  今年 3 月發表報告,羅列自然保育及保留地(Protected and conserved areas,PCAs) 之近況,並提出世界各地旅遊業在永續經營方面的相關建議。以下節錄自非洲部分:

  1. 針對 PCAs,非洲政府應提升預算額度、以及相應政策來支持。
  2. 應強化國際間的夥伴關係,包含保育及健康有關部門之間的連結,以便共同預應未來的各種新型傳染病。
  3. 持續支持當地社群,並強化在地經濟活動,以便提供土地及地主更完善的自然保存條件。
期待未來更多雙眼睛注視著野生動物,而不是獵槍。(圖 / Flickr )

疫情之下,旅遊業崩潰導致在地經濟與生態環境雙雙惡化,除了政府協助產業轉型,保持當地就業機會之外,也需要利害關係團體跨部門合作,像是企業資金挹注、學術單位協作等,才有機會遏止因疫情而攀升的盜獵案件,同時保有綠色旅遊、穩定當地經濟體系。

「有通報,我就出航巡邏;就算一天 10 個通報,我就飛 10 次。直到我破產為止。」期許未來有一天,Jacobs 能夠卸下「盜獵終結者」身份,以研究、導覽及教育等方式,持續守護犀牛及其他野生動物群。


參考資料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每月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NPOst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