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 蔡文宜理事長
我們離永續的觀光和旅遊模式有多遠?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先來釐清疫情帶來的大環境轉變。
2021年3月起全球旅遊產業邁入後疫苗時代的復甦之路,然而,跨國旅遊的復甦相對慢,疫情下全球旅遊產業巨變而有的趨勢如下(註一)
(1) 旅遊產業的創新來自原核心業務的升級:因疫情的不確定性,多數公司縮編,回到原本業務核心主軸,調整與升級自家服務或產品,是目前的旅遊業界的創新常態。
(2)加速科技應用與導入以避免人與人的接觸:旅遊產業將加速應用多元科技,解決無法面對面服務的痛點,多元付款方式也因而崛起,旅宿將加強智能化房間(smart room)的設置(註二)。
(3) 從吸引國際遊客,改回吸引在地遊客造訪,同時也協助在地旅遊產業轉型: 各國旅遊產業業者從國際市場轉回在地旅遊產品的推廣,此階段轉型,包含重新定位品牌在地化,釐清國內消費者的當地旅遊偏好,調整商品銷售與行銷模式等。
(4)個人化旅客消費模式轉變,帶動旅宿產業轉型:數位遊牧民族(Digital Nomad)(註三)推起Staycation (stay + vacation)(註四)與 Workation(work + vacarion)(註五)的生活、工作、旅遊界線模糊的模式,消費者新偏好轉變為同一定點多天數停留、飯店必須有豐富設施可久住、或能結合深度文化或自然體驗,40歲以下年輕人傾向找出更多元化、個人獨特風格的住宿選擇。(註五)
(5) 從環境永續到永續旅遊模式的崛起:永續理念如環保旅店、綠建築(註五)等,原為環境永續盡份心力,但疫情下,反因減少消耗備品與能源,有效降低成本與開銷。以前許多人滿為患的景點,因疫情封城沒有旅客,反而讓各景點的環境與生態有休養生息機會,讓動植物與環境增加新生機,避開人群的秘境旅遊反而風行。
推進觀光轉型的動力
以永續旅遊理念所設計出的在地旅遊模式,台灣俗稱「社區小旅行」或「農村體驗/部落體驗」,在過去並非台灣觀光的主流而不受觀光主管機關重視。
所幸台灣20多年社區營造的基礎,產生不少深耕在地社區與部落的社區發展協會、部落及地方創生組織,這些地方創生工作者為了讓更多旅人能透過體驗而理解在地文化特色,開始扮演觀光居中協調者的角色,讓尋求獨特體驗的旅人,透過參加這些地方創生組織辦理的文化體驗活動、自然導覽,有親近台灣多元文化與豐富自然生態的機會。
疫情讓台灣國境近乎關閉,每年1,700萬出國旅遊人次全留在國內,近4,000家旅行社只能回頭經營國內旅遊產品求生,但國人旅遊有9成以自由行、自駕為主,台灣傳統國旅經營的門檻低、產品的獨特性不高,連遊覽車司機都可以包裝行程,招攬里長團業務。
加上9成遊客在國內玩選擇自由行,旅行社要抓得住客人、證明自我價值,就必須發掘更多在地獨特的觀光元素,將其包裝成有特色的內容產品。特別是疫情讓每年固定參加高端旅遊團的出境旅客被留在國內,他們的旅遊消費需求,讓台灣國旅必須產生更精緻、更優質、更多元的深度旅遊行程。(註六)
地方創生團隊X旅行業者 放眼觀光新模式
所幸疫情讓一群原本在世界各地玩透透的旅遊達人困在境內,為生存他們轉作國內旅遊,透過這些非傳統國旅業者投入、發掘地方創生組織所提供的體驗行程,不論是茶園體驗、地方酒廠行程(註七),還是東部原民文化和自然生態的學習體驗,正推動著台灣國內旅遊走上轉型之路。
遊客期待深入當地文化、豐富旅遊體驗的需求與日俱增,不過地方創生團體與社區發展協會的重心是擺在當地文化、生態導覽,以及在地生活體驗的加值服務,而無意取代旅行社,去賺取代購差價和代辦服務費。因此,未來如何建立一套新制度與商業模式,讓能提供旅人所需的深度旅遊體驗規劃。讓諮詢的地創團隊能合法經營,同時也讓旅行業者與地方創生團隊之間,建立良好互惠合作關係。台灣旅遊方能更精彩、更多元化,提供獨特的在地體驗內容給消費者。
國際旅遊趨勢改變、不同世代旅遊者的旅遊模式差異,造成全球旅遊產業結構巨變。在消費者重視永續旅遊與個人化獨特體驗的趨勢下,未來台灣觀光政策應該如何由根本架構調整,當鄰近國家在積極佈署,吸引國際觀光客之時,我們才不會大幅落後?
特別是疫情後,台灣觀光產業中不同元件的服務提供者,如何與提供在地文化與獨特體驗的地方創生組織合作,才能提升國內旅遊產品的價值、創造出符合永續旅遊價值觀的內容,吸引疫情後國外新世代的旅人造訪台灣?本專欄將提出思考方向與建議供參考。
延伸閱讀:疫情之下,全球觀光旅遊產業的轉變時刻(上):台灣需要一套新的觀光凝視腳本
參考資料(點我看全部)
註一:2021 Top Hospitality Industry Trends
註二:100 Hotel Trends You Need to Watch in 2021 & Beyond
註四:疫情下無法旅行,酒店 Staycation 成為熱潮,你有體驗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