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綠色行動除了淨灘還能做什麼?── 思考金融業如何領頭環境永續

micheile @ unsplash

編按

從2019年疫情爆發至今,世界充滿變動與挑戰,衝擊聯合國永續發展的十七項目標,勢必也影響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投入永續發展的進程。

其中,金融業的動向也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因疫情延後一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今年就將把議題主軸定調在「金融」,動員金融力量推動零碳轉型。

金融業推動轉型去符合永續發展的目標,儼然成為當代刻不容緩的任務之一。本篇以滙豐銀行的經驗為稜鏡,觀看企業與公益團體在追求永續發展的進程中,可以有什麼不一樣的創新思考。

文/黎育如

「看看金融業是如何揮霍我們的碳預算」 ──《Five Years Lost》

2020年12月巴黎氣候協定簽訂進入五周年,德國環保組織Urgewald聯合十八個非政府組織,發布一份最新報告(Five Years Lost),指出十二個大型化石燃料計劃,正在消耗碳預算,犧牲全球尚可排放溫室氣體的額度,並揭露這些大型計劃的背後推手──參與計畫投資和融資的銀行。

在計畫總資金1.6兆美元中,排名前二十家銀行投入的資金就已經佔去一半以上。在二十家銀行中,有八家是歐洲的銀行,其中以英國的巴克萊銀行(Barclays)的664億,以及滙豐銀行(HSBC)的552億在排名中領頭。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若要阻止全球升溫超過1.5°C,全球的碳排放必須要在2050年前歸零。因此,「淨零碳排」成了全球行動的趨勢,世界各地的環保團體也相應疾呼,政府與企業必須有所作為。

圖/Urgewald《Five Years Lost》報告首頁

擺脫「最髒」的標籤

國際社會漸漸產生意識,要求金融業一同擔負環境永續的責任。於是許多金控和銀行,紛紛把錢投往永續的議題上。在報告中被點名的滙豐銀行,其實在2017年就承諾,2025年前要促成一千億美元的永續發展融資與投資。到了2020年,滙豐銀行已超前達到目標的93%。

然而,Urgewald在最新的報告中批判:「金融業必須立即停止對化石燃料計畫任何擴張的支持」對於環境倡議團體來說,最立即有效挽救氣候惡化的方法,即是要求金融業從這些化石燃料的計畫完全抽身,否則高捧著其他永續投資的策略,都僅只是「漂綠」(greenwashing)的行為。

與此同時,滙豐銀行為了回應國際趨勢,在2020年底也積極喊出更宏大的目標── 成為淨零碳排放銀行(Net-zero bank)在此計畫框架下,滙豐銀行期望到2030年,投入七千五百億到一兆美金在永續金融上,支援客戶轉向更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

「永續金融」比以往傳統的投資,更在意「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的承諾,銀行的資金用途必須要能帶來綠色效益,為環境和社會帶來正向的循環利益。

滙豐轉向設立新的目標,也替金融界開展出了一個新進程,不只是單純投放資金出去,更要攜手其他的企業,朝綠色方向轉型,包含改善既有的生產模式、以及開發創新的永續方法。

永續金融 打破傳統模式

「滙通全球,開創新機」是滙豐銀行的企業宗旨,連結全球的能力是滙豐的強項。滙豐認為透過強韌的網絡,可以支持員工、客戶、社群去實踐創新的氣候解決方案。滙豐銀行的企業宗旨,也一脈相承到ESG的實踐中。

回顧過往滙豐銀行在台灣的環境面實踐,2002年開始與關渡自然公園合作,長期不間斷地投入濕地保育,從過去在硬體上投入資源,像是戶外教室、生態設施等等,到近年來投入軟體的建設,包含支持環境保育、濕地保育、水資源教育,設置工作坊,協助將保育觀念傳遞給群眾,讓環境行動深耕在地。

過去企業習慣以「做慈善」的角度,消極地把金錢直接贊助給非營利單位,滙豐近幾年把永續金融視為重要的企業環境責任之一,不再只是按照傳統慣例地贊助、投錢給非營利單位,更重視自身角色要發揮積極的效用。

像是滙豐在2020年底發行首檔新台幣30億元的綠色債券,正式上櫃之後籌募得來的資金,將用於提升國內能源使用效率、開發離岸風電等綠能專案項目。

滙豐也參與彰化外海的彰芳西島離岸風場計畫,是政府發展再生能源的重要計畫之一,由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主導,預計2024年完工後能替60多萬戶家庭提供乾淨的能源。該計畫也在綠色金融上促成新突破,成為本土銀行、保險業者參與比例最高的離岸風電投資,滙豐就是唯一的國際性銀行,提供保證函服務給風電機建設。

銀行實踐永續金融的方式,除了發行債券,期望改變投資模式,朝減緩氣候變遷的方向前進;還有透過參與綠色能源建設計畫,一起推動未來建設。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挺進產業前線,讓有意願進行綠色轉型的企業,有足夠的資金開始行動。

「攜手共贏」是滙豐人認同的價值,因此直接與產業站在同一陣線,投入永續的經營模式,也是滙豐正在努力前行的方向。像是2020年就與本土企業的大亞集團、信邦電子、中鼎簽下「可持續發展表現連結貸款」成為這些企業投入綠能產業、提升綠能營收占比的資金後盾。

滙豐與本土企業有了這層連結,希望未來企業若是有達到相關成效評估的指標,就可以讓利促成企業有動機做更多的改變。

rawfilm @ unsplash

共好的網絡

「Net-zero不是單一一個企業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整個供應鏈、產業鏈一起努力。」

近幾年社會期望金融業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促成低碳經濟,再轉型到零碳經濟。在此願景中,滙豐銀行未來的投資組合、融資項目,將朝零碳排的方向前進,因此,能帶動客戶和特定產業積極地回應氣候議題。

除了向外滾動這股永續的浪潮,企業內部也應一致由上而下擴散這股能量。但在ESG的基礎上,公司治理(G)正也是最常被忽略的部分,如此一來,永續很只流於表面的說詞,無法成為深化的價值觀。

因此滙豐內部相當重視員工的環境素養,像曾在2019年響應世界環境日,推出「滙豐環境月」系列活動,包含舉辦環境知識小學堂、無車週、有機蔬食講座,親身實踐綠色環保行動。

去年(2020)滙豐舉辦了「全球可持續發展金融焦點月」(Global Sustainable Finance Focus Month)活動,比照TED模式,邀請外部講者談永續金融,讓員工了解台灣的趨勢以及應用。這也使得前線業務端的員工,往後在開發業務時,就可以有相對應的概念可以結合。

正如滙豐所肯認的Net-zero概念,需要垂直由上到下去攜手內部員工;橫向由內向外去攜手其他企業,在各個地方環環相扣,才能完成的使命。

當全球都在為永續目標找尋途徑時,「共好」或許就是社會中各個角色可以思考的大方向,不論是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在採取行動時,可以找到共同的利益基礎去相互合作。

滙豐銀行用網絡的方式相互串接起永續的概念,這亦可以是給非營利組織的啟發。當非營利組織進行服務,或是未來進行轉型時,也能多一點對環境的關照,在服務過程中減少碳排的足跡;在組織治理的面向中,也能將永續的概念傳遞給每一個組織工作者,共構出一個更強韌的網絡,面對未來充滿變動的挑戰。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