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城縣一所學校關閉後的校園一景。照片由Yuko Aoyagi攝於2008年。白雪覆蓋之下,原本是一所公立小學。
這裡共有九名學生。社區居民與學生們互相都叫得出名字,當地農夫也幫助學生在校園裡種植蔬菜,學生會小心包裝作物,親自到早晨的農夫市集兜售。這間小小的公立小學位於高岡市,隸屬富山縣境內的山區地帶。在人口稀疏的當地,只有這所小學提供特殊教育,但今年三月也即將廢校,因為沒有預計入學的新生了。
每一年在日本約有500所公立學校,和高岡市立西広谷小學走上相同的絕路:因缺少孩童而廢校關閉。日本生育率持續下降,加上國內農村勞動力凋敝,鄉村飽受衝擊。每名學生受教所需的開支,鄉間學校已無法負擔維持營運,儘管當地居民竭力幫助紓困,多所學校仍被迫關閉。
高岡市立西広谷小學去年剛歡度120周年校慶,校區座落在距離市中心車程30分鐘之處,1988年學生人數一度達到47人,但此後即持續減少。2009年經社區居民力主小學勿廢,校方申請加入特認制度實施校計畫,以招收更多校區外的學生。通常日本小學招收的學生皆來自步行可達的學區內,特任制度實施校計畫則為入學人數過低的學校去除學區限制,使其得以繼續營運。
幸虧採用了這項計畫,高岡市立西広谷小學得以招收高岡市全區的孩童入學就讀,有些父母會從學區外開車接送孩子上下學。校內班級規模小,周遭自然環境多樣,加上社區居民的支持,這所小學提供給學生的新鮮經驗在都會小學絕不可能擁有。無論學生或家長都十分滿意。
然而這也沒能夠阻止小學廢校。高岡市教育委員會在2012年9月10日一場會談中,決定關閉西広谷小學,陳述的理由是,校區內所有學童都將會在2014年3月畢業,之後該區預計不會再有新生入學。
西広谷小學的廢校是一個徵象,顯示出鄉村人口往城市移轉,以及持續下降的生育率。日本自古至今以農業立國,農民人口為主的鄉鎮四處可見,一如西広谷小學所在的周圍地區。二次大戰之後伴隨著經濟高度成長,人口逐漸集中於城市而鄉村人口逐年減少。生育率下降導致孩童越來越少,這已是日本嚴重的社會議題:日本年輕人口比例僅佔13.1%,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最低。雖然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化乃是全國趨勢,但在鄉村地帶影響尤其顯著。
另一方面,都會區的學校也有問題存在。小學及中學校內發生的霸凌、自殺和中輟事件,近年來在日本各地也是嚴重社會問題。都市的公立小學內,每名學生分配到的教師數量相對少許多,也不太有機會與社區的大人互動。30到40名同齡學生每天在班上朝夕相處,孩子本身壓力大增,不是每個人都能和同學相處得來。隨著越來越多時間被補習班一類的專門學校所佔據,學生鮮少有機會在社會上驕傲的扮演自己的角色,即使有時間玩樂,也傾向無須社交互動的遊樂方式,像是電玩遊戲或網路。這樣的社會環境被視為校內問題的肇因之一。
鄉間學校的小班制教學則似提供了完全相反的環境。在西広谷小學,教師細心照看學生,居民也與學生來往密切,不同年紀的孩子於大自然中玩在一塊兒。不少人相信這樣的學校讓中輟生感到放鬆自在而能夠重新表達自我。
特任制度實施校計畫為人口稀少地區的小學營運帶來希望,也為都會區遭逢中輟生問題的家庭帶來一線曙光。然而該計畫下每名學生受教成本之高,對教育單位而言卻造成財政負擔。
2012年6月,市立教育委員會召集一場校區審議會。與會者在會議過程中除了審查開銷成本,也表明他們擔心學校若持續從其他區域招收新生,一旦不再有來自當地家庭的孩童入學,要獲得地方居民支持將愈發困難。
社區居民與家長為回應這個看法,很快徵集到409名連署者提出訴願請求小學維持營運,簽名人數超過該地區既有的270名人口。連署書將上呈給市長及教育單位主管,但審議會並未考量訴願請求,一個月後的7月23日便提出建議,主張關閉學校。教育委員會隨即於9月10的會議決定廢校,且會議於私下舉辦並未告知家長。
其中一名家長“Karisumasuu“就在他的部落格上,表達出對決議過程的不滿:
教育委員會和家長開了多次會議,連署活動也辦了,最後上書教育委員長也沒能改變委員會的決策,他們寧可要錢而不要真正的教育。本校即將廢校,兩年後與國吉小學合併。儘管校長、副校長和當地教師都大力讚揚這所小學,委員會卻從未召開公聽會請當地學校老師參加。
高岡市一群促進者與居民共組「社區之屋Hitonoma」(Community House Hitonoma),致力於凝聚社區意識。當中一名成員也反對決策過程:
不該由教育委員會,也不該用一場審議會,就來決定孩子必須受怎樣的教育。
理當由養育孩子的家長、
孩子自己本人、
從事教學的老師、
社區當地的大人、
還有我們每一位市民。
決策悄悄底定,像要隱瞞什麼似的,並未給我們機會討論高岡市的教育發展。
我不認為這樣的決策過程能好好做出影響高岡市教育環境的改變。
改變不了學校關閉的命運,地方成員與家長仍熱心想讓學校的精神延續下去。2012年9月,Hitonoma舉辦了一場「想想學校」會談,聆聽西広古小學家長的心聲。有些家長像是兒玉紀子(Kodama Noriko)和佐野理惠(Sano Rie),經常把握機會讓大眾明白小型學校的好處,他們在許多活動中發聲,包括在2013年9月,於鼓勵親子教育的非營利組織「富山イタズラ村親子遊樂隊」( 富山・イタズラ村・子ども遊ばせ隊)所舉辦的演講座談之間,利用休息時間發表演說;也參與了11月在廣島由「Four Wind 嬰幼兒精神保健學會」(FOUR WINDS 乳幼児精神保健学会)舉辦的座談。紀子在演說稿中堅持主張,並分享實例舉出一名中輟生進入小型學校就讀後有所轉變:
低年級小朋友,從高年級生那兒知道打招呼要開朗、談話要得體,自然而然就學會了規矩。大孩子以帶領小朋友為傲,小朋友則信任且仰慕哥哥姊姊。
[…]家長透過言談或書寫,向成長中的孩子傳達被接納和讚美的喜悅。當孩子聽到很多人都說「這所學校真好」,他們會逐漸相信自己就讀這所學校應該會很開心,從先前學校中輟的孩子也開始重展笑顏,他們重拾過去因壓力而喪失的聲音,轉學後終能高聲談笑。過去發現自己難以融入團體而失去自信的孩子,現在能在自己的學校裡扮演重要角色。老師也以嶄新的思維重獲教學樂趣,小型學校裡才看得到如此豐碩的成長。
[…]有老師、社區居民和家長在旁照看,學生自己建構出一個小的社會,偶爾也許會惹出麻煩或起衝突受傷,但也發展出他們的生存之道,準備好走入外頭更大的社會。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嗎?
兒玉紀子夢想在關閉的校地成立一所新的學校,在那裡「孩子會吵著爸媽送他上學」,且精神障礙的學童和中輟生都能入學,融合公共建設和私人管理,打造由小學到中學的一貫教育。
更新公告: 經原作者與相關團體要求已移除學校照片。
本文獲全球之聲授權刊登,2014年1月26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