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人想什麼?】「我非常重視財報的合理度、透明度」、「暫時不會想再捐給全球性組織,想支持更多在地服務型組織」、「對社會或自己的想法一陣一陣改變,讓我暫時無捐款意願」

圖/Ina Soulis@ unsplash

過去 2 年,新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伊甸基金會爆出與復康巴士司機的勞資爭議、《蘋果日報》記者臥底調查「圓夢 580」,臺灣世界展望會坦承曾因性取向而辭退前董事王增勇、113 家暴保護專線流標,以及臺灣社福界的勞動權益困境、安置機構的性侵與暴力體罰⋯⋯

而這其中,捐款人的責任究竟在哪裡?NPOst 對臺灣的捐款行為倍感好奇,因此每月定期於「捐款人想什麼?」專欄中刊出多位捐款人訪問,期望進一步了解每個人捐款時的想法。當然,少數的抽樣無法代表臺灣廣大的捐款族群,但其中不乏寶貴的建議方向,值得機構團體思考。

若您也身為捐款人,並且願意協助我們透過長期的質性調查積累,與 NGO 共同改善大環境,歡迎您來信留下您的聯絡方式(contact@npost.tw),讓 NPOst 、公益組織、捐款人都藉由更多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另,本專欄設立主旨為傳遞捐款人樣貌與想法,了解所謂的「捐款人觀感」,希望讓各團體在對外溝通與勸募操作時,能作為掌握對話氛圍的參考之一,因此不特定追究各捐款人的回饋或進行深入的議題報導。

若您對公益領域的各項議題有興趣深入理解,歡迎您訂閱 NPOst 公益交流站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投入公益報導!

重視組織財報,如果有必要,會去衛福部網站比對資料

盧先生,任職於中小企業,38歲,現居台北市

我的年收入大約八、九十萬,每個月花費 6 千左右在捐款上,未來我還想提高捐款金額。

我是關愛之家綠色和平組織的定期捐助者。我已經捐助綠色和平組織超過 1 年,當時的動機是,在街頭遇到推廣者,也一直覺得環保議題越來越重要,畢竟全球暖化不可回逆的趨勢,因此會想在全球議題上盡一份心力。與倡議型的綠色和平組織不同,關愛之家屬於服務型組織,為愛滋病人的善終做服務,需要長期的幫助,因此我願意捐款給予協助,也已經持續捐款超過 2 年。

之前我也是國際特赦組織的定期捐款人,但後來看到報導說,國際特赦組織有分潤疑慮,他們不是自己募款,而是透過捐款行銷公司。我覺得這也不是絕對地不好,但更大的問題是,國際特赦組織財務太不透明,他們是我的捐款對象中,唯一在網站上看不到財報的組織。

圖/Aaron Burden@ unsplash

因為我非常在乎財務透明度,我有致電詢問,每個月捐款 1,500 去哪裡了?我跟他們說,我看不到你們的成果,我期待他們跟我解釋做了哪些行動,或是追蹤多少個案,可是國際特赦組織完全沒辦法告訴我,每個月所捐的 1,500 實際上用在哪些服務上。

他們的員工回覆我「用在人權工作」,可是所謂的人權工作我也看不到成果。我選擇定期定額捐款,是希望組織能夠固定做一些事情,不要說進步,但要有做事。確實,我有看到組織寫信給政治犯,或呼籲釋放政治犯,那台灣分會又出了多少力,他們沒辦法給我一個滿意的回答。

另外,我不續捐國際特赦組織的原因是,我看了他們今年寄給我的報告還有勸募資料,讓我覺得有種被騙的感覺。我很困惑,為什麼組織花了 6 千多萬,但看不到什麼成果,他們花了太多錢在所謂「推廣人權」,最讓我火大的是,組織還把員工慶生蛋糕放進勸募品項,因此我就打電話去停掉捐款。

圖/Christopher Beloch@ unsplash

我會透過很多管道去看財報,如果有必要,我也會去衛福部網站比對資料。從財報的合理度、透明度看起,然後我會檢視組織行動成果,最後評估願不願意掏錢出來。

後來,我就把原本給國際特赦組織的捐款轉捐給台灣人權促進會。除了為了轉移捐款,我也考量到,台灣的人權組織很多,但台灣人權促進會的資訊真的很公開,資訊公開很重要。

未來,暫時不會想捐款給全球性組織,我感覺全球性組織有很多管道跟資源。像我去分析綠色和平組織,他們總會會供應一些資源,那我會覺得已經捐了一個全球性組織,暫時不用往上加。取而代之,我會比較想捐款給在台灣努力的服務型組織,甚至是婦女議題,婦女常受到家暴,想定期定額地捐款,往這個方向給予救助。

圖/Irina Iriser@ unsplash

我都選擇信用卡定期定額扣款,或網銀自動轉帳,對我來說比較方便,也可以控管金流。我有參加過 NPO 辦的活動,以前綠色和平有辦講座,我有去聽,國際特赦也有請國內外研究者演講,我也會發問。

組織的官網、臉書、電子報、工作報告、財報等我都會看,因為我是財會出身,我更會看他們的財報。像是關愛之家寫得鉅細彌遺,他們會列今年的企劃專案,寫出會砸多少錢,而綠色和平組織會談專案跟行動花了多少錢,還有成果如何。現金流我比較不會看,他們既然可以持續運作,那我相信他們現金流可以維持營運。

讓我願意掏錢出來的組織,要明確告訴我目標、企劃還有過去成果,文宣得很漂亮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企劃、成效跟有沒有真的做事,是我在乎的。

至於人事成本費用,我認為要依照組織性質判斷,若服務性質組織,人力一定比較高,他們要接觸一線對象,佔比 6、7 成我都覺得不為過,如果是一般倡議性質,我覺得 4、5 成差不多。我覺得不能把 NPO 當成「做善事」,還是要有一定回報,至少要支撐下去。

沒有捐款意願,是因為自己心態想法改變

HELEN,自由業,60歲,現居新竹市

我以前曾經捐款給 NPO ,但忘記捐給哪些組織,後來有一陣子就直接捐給個人,現在是完全沒有。之前捐款的判定依據是,看到報導寫說哪裏有人缺錢我就一次性捐款。另外,我也曾支持社福機構,類似新竹德蘭中心,我比較在乎照顧幼童的社福機構。

我沒有參加過 NPO 辦的活動,以前捐款的金額不大,大略就是 500、1,000,這個金額不會造成負擔,通常使用劃撥形式。

圖/Sergey Shmidt@ unsplash

短期內我沒有計畫要捐款給組織,原因可能是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或是想法一直在改變,對社會或自己的想法一陣一陣在改變。因此,目前不捐款原因是自己不關注,或是近期個人意願低。雖然目前完全沒有捐款意願,若以後有可能,會想透過報章雜誌得知捐款對象。

我非常重視組織可靠性以及服務項目,後者就是組織服務的族群為何,對象是在本國或是國際。我不太在意財務方面,我相信這個組織的時候,就不會去看善款使用情形。目前不捐款原因可能就是自己不關注,或是近期個人意願低,我認識的人不再是團體。

對於組織人事費用,我認為 30% 運用在人事上是合理的,我之前是供應商,我認為所有事情成本控制很重要,成本控制好會對機構產生更大效應。如果行政費用超過5成,我會覺得有問題。


延伸閱讀

【捐款人想什麼?】「希望長照 NPO 能被更多人注意」、「影片提升捐款意願」、「捐款對我來說是種『贖罪』」、「傾向贊助地方性小團體,可見立即效益」

【捐款人想什麼?】「永續應用的建設很重要」、「社會議題會激發我的捐款意願」、「希望公開募款分潤,不希望有上當的感覺」

作者介紹

傅觀

NPOst 特約記者╱編輯